走出东莞务实创业,彰显爱国爱乡、厚德务实、敢为人先、热心公益真挚精神 ?周永泰家族诠释莞商情怀
东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出发地之一,位于珠江口与南海交通要冲之地,为粤省门户,亦是传统贸易中心广州海上交通的必经之路,在广东海防与海外交通、海上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从明代以来,东莞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商业经济和对外贸易在整个岭南各县中名列前茅,不仅成为珠三角著名的“藏富之区”,更是资本输出之地和著名侨乡。
在此背景下,东莞不仅有重文传统,同样也有重商传统。以东莞石排塘尾一村为例,该古村有“士、农、工、商,皆为正业”的古训,涌现李质、李配经、李凤池、李植宗、李惠宗、李荫枝、李锡杭、李乐平等一大批热心公益的大商人,他们的生意遍及广东、香港等地区,乃至东南亚各国。
1840年鸦片战争后,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篇地的东莞深受影响,更多东莞人开始走出故土,在广州、香港等地兴业,业务甚至漂洋过海到东南亚、欧美地区。尤其是与东莞毗邻的香港,成为东莞人竞相奔赴的谋生地,莞籍商人在香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营轮船和保险公司的周永泰家族、从事地产的方润华、做酱油生意的王仲铭、14岁辍学从商的芝麻加工厂主方树泉、“炮竹大王”陈兰芳,等等早期有名的莞商都在此时赴港淘金,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其中,周永泰家族作为香港曾经的“四大家族”(周永泰家族、李佩材家族、何启东家族、利希慎家族)之一,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家族的崛起历程是“莞商”的缩影,体现了爱国爱乡、厚德务实、敢为人先、热心公益的莞商精神。
专题监制:张树坚
专题顾问:李炳球
专题策划:雷石鹏张洪波何杰
专题统筹:刘爱琳龙小晖
本期撰文:沈汉炎
本期图片:陈帆(翻拍,除署名外)
专题出品:都市新闻部
新婚夫妻勇闯香港
“家族”一词,在国人心中分量十足,尤其在几十年前,一个人的努力往往能让一个家族兴旺。周氏家族始于19世纪中叶来港的周永泰,后其长子周少岐建立商业帝国,担任定例局(香港立法局前身)议员,在政商界名噪一时,将周氏家族推向巅峰。
据《石龙周氏家谱》记载,周永泰1830年出生在东莞常平屋夏(即今天的桥梓村),后经商迁徙到石龙。在周永泰30岁时,距离东莞不远的香港在开埠后,商贸日益活跃,让这个有着养家重担的小商想去闯荡一番。于是与新婚妻子李氏商讨后,一同移居香港。
当时香港开埠不久,大批移民不断涌入,社会鱼龙混杂中又充满机遇。据《石龙周氏三代谈》:(周永泰)“抵港后,僦屋而居,经营商务,颇觉困难。继而筹办冠婚丧祭所用之器具、卤簿。以应社会上之需要。其后稍有蓄积,又从事于制造金银首饰之业,操奇计赢,而所获更多矣。”
周家能够发迹的关键,除周永泰打拼20年所奠定的根基外,还与其妻子李氏密不可分。李氏16岁时嫁入周家,17岁随夫移居香港,“在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讨生活,夫妇二人无疑需要胼手胝足、节俭维生”。据郑宏泰、高皓编著的《周永泰家族》记录,李氏对家族最重要的贡献,是她十分重视教育,并懂得审时度势。当时香港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社会急需精通英文的人才,而内地仍开科取士,李氏认为子女的教育应有周详规划与部署,向丈夫提议,让诸子各有专攻,修读不同语言与学科,达到互助互补的目的。
李氏提出的这种中西学兼收并举的主意,力主将家族人力资源分散投资,促进家族人力资源的多元发展,周氏家族才得以继续茁壮发展。其中,长子周少岐凭借“西学”突围,让家族逐步致富,甚至走上“官路”。奠定了重视教育,求仕经商并举的家族发展道路的基础。
可以说,李氏除了照顾丈夫和七名子女的生活起居,还协助打理业务,经营生意。不仅是丈夫事业上的得力助手,更是后勤管理人,在相夫教子过程中,不仅让丈夫后顾无忧,而且生育众多子女,为周家崛起提供兴旺的人丁,更为重要的是,他注重教育,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没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安排不同子女从事不同学业,以期互补,让周氏后代提高了抗风险能力。
创办最早华人轮船公司
在周永泰家族中,周少岐、周卓凡、周峻年、周锡年等在香港的地位崇高,影响巨大,一举将家族推向发展高峰。尤其周少岐求仕经商并举的发展模式,更是其家族发展的一个标榜。
1883年,周少岐从皇仁书院毕业时,正赶上港督轩尼诗启用华人出任定例局非官守议员。当时港英当局要求政府官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中文能力,要通过中文考试,这给了精通中西文化的周少岐以用武之地。他应聘并顺利加入香港政府船务署,担任文牍书记,专门处理香港船务文件。在船务署工作8年,周少岐对船务最为熟悉,也积累了大量人脉,这为他后来创办元安、兆安两家轮船公司奠定了基础。
19世纪90年代初,周少岐感觉时机成熟了,便离开船务署,继承父亲的生意,开始创办自己的航运帝国。他从地理条件分析,广东依山面海,河流众多,流量充沛,当时两广流域通船航程约5166公里,仅次于长江而居国内第二。珠江干流,东北西三江及其支流,分布全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河流纵横,航线交织,水运成为运输贸易最重要的方式。从历史条件分析,当时清朝政府颁布《内港行船章程》,解除了对于商民的禁令,出现创办小轮业的高潮,香港华资轮船公司逐渐增多。尽管与外商轮船公司相比,规模小,资本少,一般只有几艘船,甚至有的1艘轮船即为一家航业公司,但这是绝好的商机。此外,当时周少岐以东莞土特产输运外销,因英商省港澳轮船公司收费昂贵,且货物亦须等待分配,这也促使他决定筹款购买轮船。
1901年7月26日,总理人周少岐和司理人周卓凡(弟弟)等人通过发行股票公开募集资金,创办中国最早的华资航运公司——兆安轮船公司。他在刊登的广告上说:“……我等曾于1899年创置"江南"轮船一艘,常来往省港。两年以来,颇获余利。但因舱位和载客额有限,以致本该拥有的利益,被外国人攫取。于是决定与同道中人,重创公司,定购英京上等轮船,仍与"江南"船分期来往省港。并选择在省港适中的地方,自筑长桥,以便湾泊。再拟建造货舱,屯积各货……”次年又从英国购置千吨级轮船1艘,改名为“广州”号,连同“江南”号,分期来往省港。
1903年元安公司创立后,又从英国再购置轮船“广东”号,与“广州”号分别每日从省港两地对开。为了更好占据市场,周少岐利用英商省港澳轮船公司只开省港定期日班的机会,于1929年,元安公司的“泉州”号轮船还开始了港澳间的夜航,这在中国近代航运史上是值得一提的。
兆安、元安轮船公司皆由粤港华商投资创办,在香港注册,聘英国船主,总司理为周少岐、周卓凡,两轮船的办房都是周家兄弟叔侄。由于该公司轮船收费较廉价,故旅客不少,加上两轮的经营管理多是东莞人,因此从广州运往香港的货物,以东莞特产的草席、草包及香料为多。
涉足保险业商而优则仕
19世纪中叶,在广州和香港等地,外商所办保险公司已成气候,华人创办的保险公司也有华商保安公司和安泰保险公司,闯入由外商所垄断的商业和金融业领域,但基本局限在航运领域,并采用西方经营方式。到19世纪末,香港华资保险业取得了迅速发展,一些较大的公司纷纷成立。
周少岐其实很早就敏锐地发现商业潮流,在有了一定的商业基础后,逐渐把重点转移到保险行业上来。他鉴于当时香港治安不良,火警频繁,而外商的保险公司对华人投保多端为难,所收保费昂贵的现状,便着手与人组织万安、全安两家保险公司,保货运水陆平安及屋宇火警等事宜。万安成立于19世纪90年代前期,除和其他保险公司“专保洋面轮船船只货物外,兼保火险,所有屋宇货舱家私货物均可受保”。全安保险公司创办于1895年,当年3月4日,全安公司总司理周少岐广告云:“本公司实备资本银六十万元,专保屋宇货舱家私货物无火烛之虞。所有保险章程仿照英例办理……凡华商赐顾,专用华文保票,以便察核。”
此后香港出现的华资保险公司还有不少,如义安、福安、宜安、济安、同安、普安、仁安、恒安等,所经营的业务大都是洋面火烛保险兼附揭汇兑按揭货仓等类,但从华资企业初创的投入资本来看,由周少岐等所创办的两家保险公司还是颇具规模的。
周少岐自创办保险公司后,因见乡人在美洲、南洋经商或做工的甚多,侨胞每月赡养家庭,外汇不少,于是组织成立了泰益银号(即泰新银号的前身)。在华人经济圈中,香港银号势力雄厚,直至抗战前仍为本埠金融市场组织之中坚,其地位与上海之钱庄相似。早期在香港经营银业者,有南海九江人、顺德人、东莞人和台山人等。
此外,周少岐还涉及置业按揭事业,创办香港九龙按揭公司,也进行股票经营,是20世纪初香港股票市场上首屈一指的人物,在香港是金融、保险、航运业的巨擘。1903年,年仅39岁的周少岐开始从政,当年他被港督卜力提名,由英国皇室授予太平绅士,之后三度获任定例局议员。
当时华洋关系紧张,定例局华人议员起了很重要的调解作用,尤其年富力强的周少岐是定例局数位华人中最年轻的,代表着新成长起来的华商,其作用便更显得重要。周少岐加入政界,成为其家族从政的开端,此后其后代不断有人从政,成为香港政商界知名的四大家族之一。
乡梓之情诚挚彰显
从20世纪20年代起,周少岐逐渐退出他的商业帝国,公司大部分业务交由儿子周峻年打理,自己则更为积极地投入社交和社会公益活动,为周氏家族带来巨大声誉。
但1925年5月27日,香港遭受强台风袭击,半山区发生了严重的山体滑坡,周家共被天灾夺去11尸12命,周少岐亦在其中。这宗惨剧让香港华洋各界震惊不已。据周家族谱记载,当时周少岐逝世的消息传出后,“政商界都为他感伤,学生们都停课了,老百姓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不管亲疏贵贱,都为之感慨痛哭。”此后,周少岐及其遇难家人被送到其生前捐款开辟的香港华人永远坟场安葬,“送行的人达到万人空巷的规模,大家都知道周少岐生时慈善,所做公益波及人数众多……”
之所以如此,除周氏家族在香港政商的影响外,周少岐兄弟(弟弟周卓凡、周荫乔)在香港经营金融、保险、航运、医药等事业致富后,热心服务社会,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深得香港社会各界的尊敬和信赖。比如,周少岐,对地方政治社会情状有深切识,历任定例局议员,东华医院主席、保良局总理、东义堂主席;周卓凡同样对慈善事业热心,同样迭任保良局主席、东华医院总理,及东义堂主席、东义堂义学名誉校长等。
其中,1870年由华人捐款资助兴建及营运的东华医院,是香港开埠以来最历史悠久的三大医院之一,也是香港最早的华人慈善机构,以收纳贫苦垂危的患病华人。因其董事俱为社会上举足轻重之有名望绅商、华人领袖,该医院成立初期,还成为调节华人纠纷,沟通群众与政府的权力中心。周少岐就曾是该医院的董事,并两度获选为东华三院主席,周卓凡也曾担任总理一职。
香港周氏来自东莞,并在香港发展起来。周氏一门在香港多有作为,影响甚巨,对于故土东莞,同样具有浓厚的乡梓情怀,不仅关爱在港同乡,也关注故土发展。“但凡粤省有天灾,都乐于捐款救济。”尤其周少岐,每每有饥荒或经济不景气时,他总是积极捐米粮赈灾,还曾获得清政府奖励的知府头衔,被晋援为朝议大夫。比如,1946年和1948年,东莞遭遇重大水灾,周少岐兄弟便积极奔走疾呼,不仅捐钱捐物,还利用自身影响,组织募捐,驰援故土。
此外,周少岐兄弟在香港斥资成立周少岐义学、周荫乔义学、周卓凡义学,慎选师资,学生成就甚众,帮助了包括从东莞和广东其他地方来香港谋生的贫困家庭。尤其是1893年秋,由周少歧、施鹄臣、何子贞等筹建的东义堂(香港东莞工商总会前身),意义重大,从此香港有属于东莞人的“义堂”。当时“港九铁路及公路,均未兴筑,轮拖亦未通航,来港者,恒藉帆船绕道广州而至,且其时香港商业未臻繁盛,邑人来港谋生者,多为苦力及贩工等。”随着从东莞来港谋生的人越来越多,时有客死香港,尸骨运送回去落叶归根的情况。东义堂的成立后,其宗旨在“联络乡谊,办理公益,建筑义冢,瘗先友遗骸,岁时祭扫,运送先友骨殖回里,归正首丘,继而办义学培育失学贫童等”。
100多年来,东义堂经历各项兴革和演变,在联络乡谊,办理公益、促进东莞和香港的友好关系贡献巨大。这100多年间,周氏一族对东义堂事务参与甚深,在联络乡谊、资助故土、促进两地交往上亦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尤其周少岐、周卓凡兄弟这一辈,可以说,是东义堂创办元老和主要管理人。
如今,周永泰家族经历起落兴衰至今已有六代,虽然声名不复周少岐、周峻年、周锡年时期的巅峰,但其家族的传奇,对香港经济、社会、公益事业的贡献注定载入香港史册,其家族身上体现的爱国爱乡、厚德务实、敢为人先、热心公益的莞商精神也激励着后人。
参考文献:张晓辉《东莞籍港商周少岐父子事略》;吴嘉琳、庄新田《香港至尊大家族》;王元林、张龙《东莞历代名人(周少岐)》;郑宏泰、高皓《周永泰家族》;郑宏泰、高皓《周氏家族起落盛衰的思考》
新闻推荐
南城多措并举治水,辖区内“四河两涌”已全部消除黑臭 水清岸绿 景美民乐
■南城“四河两涌”已全部消除黑臭,河边景色变美本报记者查雨霏摄本报讯“带你走一走吧!”来到新基河边,梁畅恙很自然便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