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熟了,日子甜了粤北山区的“省定贫困村”在东莞凤岗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摘了“穷帽子”
厚塘村村貌焕然一新
厚塘村大力发展柑橘产业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秦小辉通讯员张耀庭洪志伟
初冬时节,粤北韶关市仁化县扶溪镇厚塘村,一片片橘林随山势起伏,郁郁葱葱,放眼望去,一颗颗果实挂满枝头,呈现出一派醉人的丰收景象,把山间点缀得多姿多彩。几年前还是杂草丛生的荒山,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当地农民眼里的“香饽饽”。
村民种柑橘年收入达5万元
一大早,厚塘村村民邓庆卫来到自家果园里,为柑橘除草、施肥,看着挂满枝头的果实,幸福之感溢于言表。“以前收入就不多,一年只有四五千块钱。”邓庆卫说,他一家3口人,妻子因患内风湿慢性病基本丧失劳动力,仅能操持简单家务,儿子上学也需要不少的开支,一家人的生活都依靠邓庆卫种田和打零工来维持。2015年,他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846元,沉重的家庭负担压得邓庆卫喘不过气。
2016年起,东莞凤岗扶贫工作队的到来,为这个困难的家庭带来了曙光。“政府给我们规划,种子、肥料、投资很多,又给我们上课。后来再慢慢富起来,我种了7亩柑橘,400多棵树,平均一亩收入差不多有1万块钱左右,现在种柑橘的收入有四五万元了。”说起家庭收入的变化,邓庆卫一脸幸福。据介绍,2019年,邓庆卫一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859元,如今,他家建起了两层半的新楼房,儿子大学毕业后也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工作。
通过多元模式发展特色种养
这样的幸福生活,要放在5年前,是一些村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据厚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邓润旗介绍,扶贫工作队没来之前,厚塘村整体村庄都是破破烂烂的。为了改变村民生活状况,村里也曾想通过发展柑橘种植来增加村民收入,但是,苦于资金、规划、技术缺乏以及销路不畅等原因,多年下来,难成规模,不少人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
可是,扶贫工作队来了之后,引导该村按照适度规模、集中成片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种植柑橘。“还邀请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科研院校和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下到地头,给他们上课,教授如何更科学地种植,让种出来的柑橘产量更上档次。”凤岗扶贫工作队队员、厚塘村驻村第一书记翁永酬说,同时,还跟电商合作签订“产业+基地”合同,邀请他们来给村民培训电商知识,让村民通过电商技术,把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
数据显示,5年来,在凤岗、仁化两地党委政府关心支持和当地干部群众齐心努力下,凤岗驻村扶贫工作队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发展特色种养,进行产业扶贫,厚塘村柑橘种植面积已达1000多亩,全村建有成片柑橘产业种植基地200多亩。2019年,柑橘产业实现200多万元的收入,已成为厚塘村贫困户、非贫困户除外出务工外的主要收入。
“省定贫困村”实现摘“帽”
除了以产业扶贫为着力点,凤岗扶贫工作队还积极争取并利用各级扶持政策和资金,不断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5年来,厚塘村已逐步完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共9个,建设了小庙前广场、村中心广场、水头体育广场、江夏桥、水头桥、自来水附属工程、机耕道砂石回填、水圳陂头维修等基建工程,同时充分利用扶贫济困资金,累计安装路灯240盏,村内道路基本实现了亮化。
如今,又是一年柑橘香甜的时候,厚塘村头上的“省定贫困村”的“帽子”终于摘下。统计数据显示,厚塘村共有村民411户共1804人,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为8.9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750元,到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2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800元。截至目前,厚塘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53户157人已全部实现脱贫。
看到厚塘村的喜人变化,扶溪镇委副书记罗耿深有感触地表示,驻村的工作组和工作队员,跟厚塘村村委干部,改变了以往粗放式的扶贫方式,把“输血”转变为“造血”。通过5年积极的不懈努力,给厚塘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新闻推荐
●梁灵芝在道滘,我目睹了水乡小镇的一路行进。一条西部绿道、一条水乡大道,又一条莞穗城轨带着速度和光飞过。对于小镇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