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沥镇村头村推进特色农房改造利用 闲置旧农房拟打造成网红民宿
每当葵花盛开,一片“金色海洋”吸引大批游客驻足;超过50年历史的“知青屋”建筑群鳞次栉比,砖瓦之下的那段青葱岁月,成为发展民宿之源……眼下的村头村,打破以往固有的靠传统产业经济发展思维,以入选全市农民住房建设试点村(社区)为契机,推进特色农房改造利用。
目前,该村计划将空闲农房活化为民宿,结合红色知青文化建设“知青馆”,鼓励村民以农房为载体转向发展服务业态,并通过绘就醉人乡村田园风光,以“农耕文化+文旅产业”促进集体经济多元发展,打造横沥又一个乡村游名片。
激活:空闲农房将活化为民宿
在横沥镇村头村,沿着村头东新南路行走,两侧翻修一新的房子映入眼帘,一派岭南民居景象。右转往巷子深处走去,看到的却是另一幅画面:成排充满时代印迹的泥砖房、青砖房破旧荒寂,难见人影。
村头村的这些老房子九成以上空置,无人居住。如何让这些历经半个世纪风雨的闲置农房重新焕发新活力,成为该村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作为全市农民住房建设试点村(社区),村头村计划通过编制整村建设专项规划、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旧有农房除险加固及外立面整饰、推进特色农房改造利用等,打造融合生态文化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景观。
其中,村头村新联旧村活化工程主要是解决上述农房闲置问题。这些老房子一部分是曾经有知青住过,被当地村民称为“知青屋”。“以空置老旧农房为载体,展现红色知青文化。”村头村相关工作人员香焯华说,村头村计划打造知青馆和知青街,将新联小组旧村老房子修缮加固,改造成民宿,打造具有农村文化特色的知青屋文化旅游基地。
旧村活化,不是推倒重建,而是保留历史印迹,修复农房本来面貌,让人感受当年知青下乡劳作和生活场景。
香焯华告诉记者,村头村以3间民房为基础改建为“知青馆”,并利用历史照片和活动事迹展现当年东莞知青历史。目前,村头村已制定好新联村知青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方案,准备进入施工招标阶段。
创业:“堆柴小院”成村里网红打卡点
去年11月,看着门前盛放着的180亩向日葵,一个创业想法在村头村香林柏脑海中产生。葵园盛景,引人入胜。恰逢村头村推进落实乡村振兴工作,进行农房外立面整饰,提升乡村风貌。
香林柏第一个响应村里工作,进行农房外立面整饰,改造成“27厨房”小店。“能喝奶茶,能蹭网,能约会,还有小吃。”香林柏说,“生意最好一天有上千元营收。”
夜幕降临,“27厨房”所在院子里,聚集着一群村民,谈笑风生。小院子里,一棵20年树龄的发财树上挂着几盏灯,点亮了这家乡村网红小店。
“香林柏的农房以前就是出租屋,院子堆满木柴等杂物。”香焯华说。“他不会是村里最后一个转向服务行业的,已经有不少村民在行动,打算借着村里文旅创建的东风,进行创业。”
葵香园所在地,每年轮换成片大规模种植水稻和葵花,收获季节,一片黄灿灿的,总是能吸引不少游客。香焯华说,葵园绽放,湿地公园也将建成,提升了村里硬件设施,带来了好的环境,也催生了休闲茶饮店等服务业态。
香林柏的“27厨房”也表明,除了每天下地耕田,村民其实还有其他就业创业方式。
造景:“彩虹房”打破乡村沉闷“色调”
葵香园旁,一排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的农家小屋让人眼前一亮,亮丽的彩色房子是村头村改善人居环境的一大亮点,亦是活化老旧房子的具体举措。
“经过立面改造后,来村头游玩的人都称其为"彩虹房"。”香焯华说,经过统一规划,葵香园周边的旧房屋及建筑物进行立面彩绘,打造整洁亮丽,富有特色的建筑物外立面,不仅打破乡村沉闷的色调,还营造出色彩鲜亮的环境,游客在赏花之余,还能领略乡村迷人景观。
在葵香园不远处,三角湖湿地公园正如火如荼建设中。据了解,该湿地公园总面积33.07公顷,湿地率为51.25%,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园内计划建设环湖栈道、荷风亭、生态绿道、植物园、科普宣教长廊等设施,可以将农业种植与游玩观赏结合,创造独特的乡村农耕湿地文化,还向游人及当地群众介绍湿地生态功能,普及湿地知识。
接下来,村头村将结合独有的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等特色,对三角湖周边民居建筑外立面、阳台、庭院、棚架、栅栏等进行升级改造,在公园二路围墙建设彩绘墙,增添生态田园元素,提升村容村貌。
新闻推荐
黄大德为观众讲解邓尔雅的篆刻艺术。莞城图书馆供图东莞市政协编《东莞历代书画选·续集》。东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