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故园 东莞村落记忆
南社人围绕着水塘建起了32间宗祠。
一个村落往往是几代村民智慧与情感的结晶。
谢氏大祠堂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南社村祠堂中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祠堂。
石排镇塘尾古村。
从一个人,繁衍为一个家族,再发展成一个村落,最后演变为一种文明。
从一间小屋,掘出一眼水井,建起一间宗祠,添置一间书房,修起一圈围墙,最后建成一方乐土。
越族先民与南渡的北方居民融合千年,孕育了灿烂的广府文化。在东莞,广府文化有着独特的表达,背靠山岗,面朝水塘,挖深井,筑门楼,村口植大树,是广府文化心照不宣的村落密码。
客家人曾饱尝战争流离之苦,他们蒙霜露、披荆棘,历经艰险迁居东莞,以更为森严防备的姿态构建属于他们的村庄,借鉴围拢式的布局建造排屋和炮楼,彰显客家人对安居乐业生活的珍视。
还有一些村庄,是由军队演变而来。东莞的军铺、小享等村曾吸引朝廷的注意,派军队前来驻守,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久而久之,这些官兵成家立业,定居于此,演变成村民。
至于更远的,数百年来世代泛浮水上、四处漂泊的疍民,也慢慢移居陆地,以耕种为业,融入村庄,或形成新的村落。
这些村落和村落里的人们,繁育出小镇,演化为城市。这座城市,又成为国家过去40年最值得称道的奇迹之一。奇迹的印痕,在村落里都有迹可循:勤劳、勇敢、务实、团结……它们浸润了城市的血脉,成为东莞的品格。
城市的繁荣往往伴随着村庄的沉寂。在这样的沉静之中,蕴藏着古老的智慧和坚韧的品格,也孕育着生生不息的力量。飞速扩张的水泥森林放不下的缓慢与恬淡、古老与守望、雕梁画栋与古树水塘,都被珍藏在村落里,从未消弭。
东莞的村落与它所诞育出的奇迹相互映照,照出古老的韵致,淳朴的民风,白兰花和莞香树的影子,也照出东莞最质朴本真的样子。
村落里的山川如一卷地图,昭示着来时路。而河流像一面镜子,映出城市的小时候。那是东莞本来的样子。
无论一个家族还是一个村落,都经历着从无到有的白手起家,都有属于自己宗族的独特渊源与传承。
一群村落
黄旗山,东江水,造物者在山水之间撒下的繁星,那是躲藏在东莞镇街里的古老村落。
城市中的霓虹灯固然耀眼,村落里的星辰也始终温柔地闪烁。
村落的人们或是世代居住于此,或是长途跋涉迁居东莞。在开阔的冲积平原上,在狭长的海岸线边,在连绵不断的群山脚下,筚路蓝缕,繁衍生息。
村落是以农家的居住聚居地为代表的、可见的空间现象。它代表了一种在现代社会日渐罕有而珍贵的地理景观。
一个村子,至少需要能耕种土地的人口和足够养育人口的土地。人口和土地互相成就,村落才得以延续。土地是村民的画布,村里的人们,依照繁复的地势、玄妙的风水、历史背景,在这块画布上精心设计涂抹。在安土重迁的岭南,一个村落往往是几代村民智慧与意志的作品。
茶山镇南社古村落维持着旧日的模样,民居、宗祠、围墙都是经过修缮的明清古建筑。日出时,日光将树影投在地面上,一有风来,那影子就轻轻拂动;待到日落,太阳将红砂岩墙面晒得暖融融的,触手生温。这村子整日沉淀着一种安定平和。
然而,走近村落的围墙,却能窥见数百年前的波澜壮阔。高耸的围墙将村落围个严严实实,顺着围门依次细数:南门城楼、吉庆楼、百尺楼……21个瞭望阁楼矗立在高墙上,严阵以待。走近细看,围墙上还遗存有过去的瞭望孔和弹孔。南社以森严的防御姿态,横卧在大片平和恬淡的农田之中。
那些弹孔来自土匪。南社一向是富庶之地,常常无端招致灾祸,后来村里组织了乡勇守卫,一有土匪来,就在城楼上撒下可以致盲的石灰,再点火、敲锣、放炮,作为警戒。
一种景观
围墙曾是村落判断敌我的第一道防线,能走进这座围墙的,除了本村人,就是商贾,或是客人。然而今天的南社,早就放下了物品匮乏时代的戒备心。城墙上攀着爬山虎和紫藤,布满宽阔的绿叶和细密的花。挑着担子叫卖的老妪穿过无人看守的城门,抬起头就能闻到花香。
穿过围墙,迎面而来的是4个相连的水塘,摆出一艘船的形状。雏鸭刚长出丰润的羽毛,扑棱棱地划破波光粼粼的水面。第一个与第二个池塘的连接处,两棵古树沉默地矗立着,树冠未经修剪,蓬勃生长,像是蓄满风的船帆。这样的布局往往出于风水上的考量,求村庄一帆风顺的好意头。
南社人围绕着水塘建起了32间宗祠。
村人大部分姓谢,除了供奉谢氏共同先祖的大宗祠,其余的宗祠都是谢氏小分支建立的家祠。鳞次栉比的祠堂蕴含着各分支的历史和成就,被认为是光宗耀祖的举动。青砖瓦面、门额木匾、彩绘门神、牌坊、影壁,乃至牌位……一切经典的岭南古建筑元素,都在祠堂汇合。
谢氏大祠堂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前仰樟岗岭,侧枕码头岭,是南社村祠堂中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座。门前的旗杆石昭示着它的与众不同,谢氏一族百年间所出的4名进士和11名举人的荣光镌刻在旗杆石上,守护着谢家崇文尚武的家风。与旁支宗祠铺设灰瓦不同,谢氏大宗祠铺着琉璃瓦顶,头进屋顶上烧塑陶瓷博古屋脊,倒悬脊上的五彩琉璃鳌鱼,寄寓独占鳌头;中间排列着亭台楼阁,40多个人物塑像,或坐或立,或交谈或操琴,置身其间,美轮美奂。
这间祠堂在战争年代曾经短暂地充当过私塾的角色,待到风平浪静,盖好了新的小学,村民们又把祖宗牌位请回来,四时祭拜,几十年没有中断。
民居大多坐落在祠堂的外围,顺着青石板路紧凑排列着,栋与栋之间只留着极狭窄的通风巷,屋顶都设计成“金”字形,又美观又方便排水,下雨的时候,“天井滴水,四水归檐;四檐滴水,细水长流”。
南社的人们,每天早上从这样的屋顶下走出来,路过家祠,沿着水塘走到围墙边,再穿过城门,或是上班,或是下地,或是去了更远的地方。有些人会在日落时回到这里,有些人会在周末回到这里,也有一些人,只有清明和春节才会回来。
但是村落永远矗立在这里,沉静如斯,安定如斯。
(文、图摘自东莞城市系列主题丛书之《回望故园东莞村落记忆》,由东莞市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商标办理足不出区 南沙商标受理窗口挂牌 25项国家局业务可就地办理将于6月20日正式运行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广州南沙商标受理窗口尚未正式运行,企业就迫不及待地在窗口展开了业务咨询。梁文祥谢子亮摄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