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富民兴村提质增效 加快城乡融合 建设美丽乡村
走进塘厦石鼓社区田厦大道,记者的目光立即被一栋挺拔高耸的米黄色建筑吸引:近13米高、50米长的两层老式建筑矗立在崭新的广场上,斗篷式大瓦屋顶下淡黄色墙体搭配对称的白色柱子和阳台,在周边一众民居中格外显眼。
这座石鼓会堂,陪伴村民走过四十载风雨,载过社区首家“三来一补”企业的会堂,一度因陈旧老化湮没在杂草中,如今借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不久前刚完成保护修缮,成为社区一道亮丽风景线,重新载起村民乡愁记忆。
这是东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个缩影,也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东莞迎来改变乡村面貌的最好时机。”3月18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维东在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强调,用一场实实在在的变化,展现新时代东莞独特而优美的城市形态,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一席谈,发出了东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最强音,也让数百个像石鼓社区一样的乡村开始发生品质之变。
如今,东莞正全力打好乡村振兴一战,全市人民一道攻坚克难,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促进富民兴村提质增效,不断提升东莞市基层治理水平。
顶层设计:
乡村振兴工作不能悬在半空
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城市精细化管理、“三线整治”、农民住房管理、“行走东莞”……
时间驶入2019年,东莞,这座广东唯一一个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正以一个个项目、一场场活动、一轮轮治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从纸上落到现实中。
“乡村振兴工作不能悬在半空,必须以项目化思维和举措推进。”梁维东如是强调。
铿锵有力的话语,正指引着这座以制造业著称的城市不断提升品质,使年底前80%以上的村(社区)达到干净整洁村的标准。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轮治理更强调“全域项目化”,意在把乡村振兴项目化的实施范围扩展到所有村(社区),加快推进2019年计划实施的140个全域重点项目。
正是在“项目思维”的引领下,让东莞乡村振兴战略更有抓手,更加看得见摸得着——
横沥镇半仙山村,他们正致力于打造横东田休闲农业基地,绘就“农业+旅游”版图;
看黄江镇田美社区金湖郦城,这是全市首个拆除整条旧村居的改造项目,现已成为绿色景观生态小区,洗脚上楼住公寓田美风光别样新;
高埗宝莲村,该村推进美丽幸福村居建设,改善人居环境,鱼塘荒地变身靓公园,美丽村居引来1.2亿元大项目……
凡此种种,形成了东莞乡村振兴发展的生动局面、美丽画面、喜人局面,也正是这一系列“硬任务”,不仅强化执行更是推动落实,以“硬措施”兑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承诺”。
基层回响:
“一村一品牌”绽放不同精彩
“东莞迎来改变乡村面貌的最好时机。”这个判断得到了基层最强力的回应,最迅速的反响。
一些村因势而谋——石排镇中坑村启动美丽幸福村居建设,新农村新风貌雏形初现,绿茵栈道沐塘风,祠堂醒狮闻鼓声;
一些村应势而动——谢岗镇黎村多项措施并举,不仅提品质而且增创收,使田园风光真诱人,使增收创效路子宽;
一些村顺势而为——塘厦镇石鼓会堂在保护修缮中留住乡愁,在活化利用中振兴乡村,从一片废墟到居民休闲打卡首选地。
本报记者近日专程来到塘厦石鼓会堂蹲点,有了新发现、新感悟、新观察——一村一品牌,绽放出不同精彩。
“陈旧残破、墙体发黑、锈迹斑斑”“杂草中的废墟,影响村容村貌”“社区卫生死角、藏污纳垢之地”……眼前的石鼓会堂,让人难以与旧照片和社区居民口中形容的景象联想起来。
一场“美丽幸福村居”建设工程,改变了这片“废墟”的命运。
“去年市、镇、村投入2000多万元,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会堂进行保护修缮,在会堂周边建了广场、公园、停车场等,增加近2万平方米休闲空间,于去年底竣工。”石鼓社区党工委书记黄再洪口中的这些“改变”,为石鼓社区居民津津乐道。
“以前大家都躲着走,现在变漂亮干净了,大家茶余饭后都来这散步,很多不在社区住的村民,甚至在香港定居的村民、国外的华侨都回来看这个会堂,一下成了网红景点。”黄女士和邻居们经常到会堂旁的广场公园散步,每每说起这些变化,都竖起大拇指点赞。
和石鼓会堂一道“重生”的还有不到百米远的江夏书院,这座已有70多年历史的老建筑在“美丽幸福村居”建设中,一改“陈旧残破、杂草丛生”的旧貌,将变成村史馆。
如今的石鼓会堂之于石鼓居民的吸引力和意义,不仅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一份文化魅力,更是一个乡愁记忆的载体,是一份幸福感获得感,其中恰恰是乡村振兴的要义——留住乡村的“形”、守住乡村的“魂”、吸引乡村的“人”。
检验标准:
村民的获得感是唯一检验标准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哪里?
这是关乎乡村战略成败的关键点。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放在增强农民的获得感上,老百姓有没有从中得到实惠、幸福感强不强,是检验东莞市乡村振兴工作的唯一标准。”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
肖亚非强调,要采取“村民议、村民决”等形式,加快项目落地。要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抓手,从上到下、高度重视、加快推进,以良好乡村面貌回报贡献土地、帮助东莞快速实现工业化的村民。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
标准决定了高度。
正是因为有了把村民获得感放在首要位置上、唯一标准的认识,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才潮起云涌、如火如荼般行动起来。
看来自基层的调研报告:
在寮步与松山湖交界处,从松山湖大道转入文阁兴路,便是浮竹山村。该村叶氏宗祠与旧村环湖池塘环境提升工程正在施工。“这是"筑巢引凤",把"巢"筑好了,人流和商业将更加兴旺。”重修叶氏宗祠,加快推动旧村池塘周边250亩旧改,浮竹山村党工委书记叶沃日为此忙得不亦乐乎。
这座600年的叶氏宗祠,承载了浮竹山太多的集体记忆和家族文化。叶沃日说,争取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叶氏宗祠周边及“小山小湖”建设,升级民康路、牛巷路等内部道路,营造宜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带动浮竹山经济发展。
提升环境,也是筑巢引凤。原来,物业出租是浮竹山村集体主要收入来源,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全村现有18万平方米的厂房,每平方米租金是12-15元。但大部分属于2007年以前的老旧厂房,最高不过三层。老旧厂房承载力有限,难以吸引高端企业。为了拓宽和丰富村组经济渠道,浮竹山将一个铁皮房,改成为8层高的新型厂房,建筑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以吸引优质企业入驻。这就需要从基础做起。基础是什么?就是人居环境、城乡品质、生态品质。
攻坚
一线
一个小村的美颜记
刚下过雨,沿着崭新的绿道慢慢行走,一个个景色优美、配套齐全的文化休闲公园依次呈现,两旁的花草树木散发出清香……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茶山镇粟边村展开。
“过去的环境比较脏乱,房前屋后长满草,池塘上面漂着垃圾,村道泥路坑坑洼洼。”粟边村党工委书记陈卢效向记者还原了村子的旧模样。
是什么让该村变化如此之大?陈卢效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近年,粟边村以打造“书香村”为主题,通过建设三大公园串珠成链、铺设2公里巷道、完善基础设施等,极大地提升和改善了人居环境,实现旧貌换新颜,演绎一出生动的村庄“美颜记”。
记者了解到,粟边村的环境改造是全方位的,道路整治也是其中的重点。据介绍,该村上世纪90年代规划新住宅区时,要求村民自行铺设门前6米巷道,但20多年来只有部分村民付诸行动,没有铺设的地方则杂物占道,通行不便,尤其遇到雨天更是道路泥泞,让新住宅区一直处于“新屋配泥路”的状态。对此,该村对剩下的2公里巷道进行铺设,并在所有巷道中间画上分隔线,引导村民规范有序停车。
一直以来,新冲主干排渠是粟边村最脏乱差的地方,该村趁此机会进行彻底整治。记者通过查看资料图片和实地走访看到,改造前,该地方是明渠,杂草丛生,垃圾成堆,蚊虫滋生;改造后,该地方成了暗渠,道路宽敞,绿化良好。
村容村貌的巨大变化,让粟边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村民陈达光在新冲主干排渠旁经营一间饮食店。“生意还不错,顾客都愿意来这里。”他笑着说,这个地方以前根本没人肯光顾,村民连路过都嫌脏,现在整治好了,他才敢在此开店。据了解,陈达光以前在外面做生意,看到村里环境大变样后,他打心眼里感到开心,立刻回到村里租了间店面做餐饮。村民陈炳钦也高兴地说,环境改变很大,公园建得很漂亮,道路也畅通,大家都很满意。
/记者手记/
实干+巧干+快干人居环境大改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顺天时合地利应人心,万众翘首,百姓期待。
正在萌生的民间各种力量闻鸡起舞,应时而动,顺势而为,积极投身于这场前无古人、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建设。这是一个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动力群体。
调研中,很多村经济实力不强,面积也不大,但就是这样一个个小村,却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村容村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说明,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关键不在于经济基础好不好,而在于肯不肯干、想不想干、用不用心干。只要实干、巧干、加快干,再小的村都能迸发出强劲动力和能量,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有所作为。
当下,东莞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目标已明确,路径已清晰,号角正吹响。各村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贯彻全市部署要求,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要尽快行动起来,弘扬实干进取的优良传统,以更大的责任担当、更高效的执行落实,一件一件工作去推进,一个一个项目去落实,一个一个难点去突破,全力以赴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力争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有一个彻底的改变,早日全域建成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美丽新乡村,为美丽东莞建设贡献更多的能量。
新闻推荐
黎军到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调研 以制造业为中心培养更多更好技能型人才
详情可扫码本报讯5月27日下午,副市长黎军前往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调研。调研组一行首先来到该校建筑学院,听取了该学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