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成为高校开设专业、高考考生选择专业的大热门,专家建议 重视培养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人才

东莞日报 2019-05-27 10:38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吕随启:在高科技领域,从基础理论积淀,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化应用,需要漫长的周期,因此,基础理论研究特别重要。东莞市技师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院长 章朝阳:人工智能是一个很宽泛的领域,其实就业口径很宽,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财经评论家 莫开伟:培育人工智能人才一定要紧扣市场需求,注重大数据、物理、数学等基础领域人才的培养,防止有名无实。

本期嘉宾: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吕随启、东莞市技师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院长章朝阳、财经评论家莫开伟

日前,2019年高考临近,部分家长开始关心孩子选专业。人工智能是近年来产业和资本追逐的风口,因此成为高校开设专业、学生选择专业的热门。今年是人工智能专业首次独立招生,全国35所高校获得首批建设人工智能专业资格。各大名校增设的新专业,以及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均显示,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等,或将成为今年考生家长志愿填报的“新宠”。

从需求端来看,人工智能面临着巨大的产业需求。有分析称,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在百万级别。随着产业升级加快,企业人工智能应用需求有望越来越大,对相关人才需求也会越来越强烈。不过,也有专业人士担忧,目前一些高校存在只注重专业申报,不注重专业建设的现象,盲目跟风人工智能专业现象突出。“人工智能”满天飞,行业人才需求的结构是什么?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重点和难点何在?东莞发力“智能制造”,如何培养和招揽人工智能人才?本报特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吕随启、东莞市技师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院长章朝阳、财经评论家莫开伟发表看法。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大爆发

记者:在行业人才需求助推之下,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热情很高。如北大启动了“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清华大学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学堂班。对于一些学校来说,是否有实力开设人工智能专业?会不会形成盲目跟风?若干年后,人工智能专业会不会“人才过剩”?

吕随启: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爆发是顺理成章的,原因有这些:第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在加速,发展人工智能是国家战略选择,政府资源倾斜会对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带来影响,因此不可避免出现一些学校跟风的现象。第二,人工智能是未来发展趋势,产业发展带动对人才需求,高校发展人工智能专业是顺理成章的。第三,从波诡云谲的国际贸易环境看,我们技术创新的薄弱环节需要加强,这也是高校发力人工智能的一个大背景。第四,从外部环境来看,某些国家对高端人才的政策在收紧,我们在人工智能等领域要加强自主人才培养。第五,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快,本身可以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薪酬,很多家长支持孩子选择这类专业。

章朝阳:任何新事物出现之初,都会伴随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情况。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也是如此。企业人工智能人才需求大,各方开始重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今年高校人工智能专业首次独立招生,很多学校肯定都想喝到“头啖汤”。但在招生的学校中,到底有多少是真正有实力的,就很难讲了。经过积淀,未来这些招生的学校的专业,肯定会淘汰一批。

人工智能是一个很宽泛的领域,其实就业口径很宽,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以我主要研究的自动控制和机电一体化为例,几乎所有企业都会运用该领域的技术,只是企业技术应用的深度、广度存在差别。人工智能也是同样道理,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涉足人工智能,至于涉足多深,就另当别论了。所以,不能笼统地讲人工智能将来会不会人才过剩,因为相关人才也有专业水准的差异,至少在可见的范围内,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还是不错的,我们现在培养的工业机器人专业就业非常好,智能智造专业刚招生1年,预计未来就业也会不错。

莫开伟:据我所知,真正具备开设人工智能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并不多。不过,这个需要做认真的调查和专业的评估,不能简单地下结论。一般说来,当一件事情突然受到追捧,盲目跟风是必然存在的。不过目前来看,只有35家高校获得了建设人工智能专业的资格,且都是这方面实力雄厚的高校,说盲目跟风,显然还未达到。不过,值得警惕。培育人工智能人才一定要紧扣市场需求,注重大数据、物理、数学等基础领域人才的培养,防止有名无实,虽然拿着人工智能专业学历,却只有低端人才的能力,造成人工智能人才“伪过剩”。

留住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

记者:近年来,“互联网+”之后,“AI+”成为新的产业风口。不过,在产业资本热炒下,人工智能很多还只是概念,很多人工智能技术还没有成熟乃至产业化落地。还有分析指出,高端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门槛较高,需要有很深厚的数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等,相比较而言,从事工程技术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门槛比较低。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真实的人才需求到底怎么样?人才需求结构如何?

吕随启:人工智能领域,最重要的问题,可能并不是技术应用,而是技术研发。在高科技领域,从基础理论积淀,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化应用,需要漫长的周期,因此,基础理论研究特别重要。作为高校或研究机构,既要有强大的工科,也要有强大的理科,不能光有“工科思维”,而且要有深厚的理论研究积淀。只有工科很牛的大学和基础研究很牛的大学紧密合作,才能研发攻坚“卡脖子”的技术。现实中,各所大学各自为战的状况要改变。从政府到全社会,应该“耐下性子”,增强对基础理论研究重视程度,让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人才留下来。从这个角度,我们就可以明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重心应该在哪儿。

莫开伟:在我看来,目前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真正需求量并不是很大,国内从事人工智能研发的企业并不多。不过,这个产业将来对人才的需求应该是巨大的。从结构上来看,主要高端人才需求紧缺,数学、物理、大数据等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亟待突破,相关领域人才匮乏。

章朝阳:我们职业教育主要关注技术应用问题,所以,对于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关注的原创研发问题,我不妄加评议。东莞正在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自动控制等领域的技术应用市场广阔、前景很好。而且,在东莞,研发层次不是很深的应用技术开发,我们做得也是挺好的。

加快人才培养助推智造升级

记者:东莞作为“制造业之都”,制造业借助人工智能转型升级,其中,工业机器人逐渐被推广应用,企业“机器换人”浪潮迅猛,“无人工厂”也已零星出现。从中长期看,为满足“东莞智造”需求,东莞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应该怎么做?

章朝阳:我的专业领域是自动控制,所以,我对东莞企业“机器换人”参与较多。就我了解到的情况看,东莞很多企业“机器换人”做得还是很好的。东莞是制造业大市,制造企业数量庞大,其人工智能或工业机器人应用,在全国走在靠前的位置。当然,一些小型的制造企业,对自动控制应用很少,因为一些产品的加工制造,主要是靠人工来完成,难以通过工业机器人来实现。但是,我到一些企业考察发现,我们之前从未想到的制造领域,都已经实现自动化了,这确实让人难以置信。我相信,只要有人多关注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未来越来越多制造环节,会被卷入“机器换人”大潮。

吕随启:从区域内部来看,第一,东莞要挖掘本地科研院所的人才潜力,加强人工智能领域校企合作。第二,政府应该发挥作用,引导科研院所和企业结合。第三,政策和资金方面进行倾斜,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支持力度。从跨区域来看,可以加强同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科研院所合作,从这些机构引进一些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尤其是,要吸引一些名校培养出的该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来东莞工作。

莫开伟:东莞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从“制造”转向“智造”,加快培育高科技产业,形成比较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二是加快人工智能人才引进,给予更多优惠条件,让国内外人工智能人才流向东莞,在东莞形成人工智能人才高地。三是加快建设形式多样、政府引导、社会主导的人工智能研发中心、科研院所,提升东莞人工智能人才的自我培育能力,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国家级创新平台、省部级创新平台落户东莞。四是高校要承担起人工智能基础人才的培养任务,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模式,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提供所需人才。与此同时,加强高校与人工智能企业的合作交流,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让人工智能人才更符合市场需求。五是构建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加大人工智能知识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的普及,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开展科普工作。

新闻推荐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专家教你“两摸两看”早识别

南城医院发热门诊,医生正在为小患者检查东莞时报资料图记者陈栋摄市疾控中心近日提醒广大家长,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国家卫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