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邑流芳 窥探北京上斜街东莞会馆的隐秘建筑

南方日报 2019-05-24 09:12

位于东莞会馆里院南房东侧的莲花垂悬柱。

上世纪40年代,东莞会馆东南院圆门。

东莞会馆西院宽敞的花园残址是大操场,1910年购置修建此会馆,因耗不起建花园的花费而空置。历史上,会馆建筑是“烂尾楼”,没有成建制规划格局。本来就是空旷的园子,一块假山石都没有。笔者童年所见此院子西墙只有一棵空心老榆树,恐怕枯枝砸人,没几年就伐掉了,后来补种了几棵树。

这个院子还是受大家青睐的:在清末,此处曾作为喜好养马人练骑术的跑马场;民国时期,是东莞籍学生操练及娱乐的场地;后为居民小朋友踢足球、捉蝴蝶、蜻蜓的地方;只有院北侧曾有几间老旧堆放杂物的简易砖房,被陆家收拾居住,门前一片地种植了玉米和菜蔬,成为孩童玩耍的“青纱帐”;1956年会馆归属房管局后,宣武区饮食公司在此院盖了房,作为培训学校了。

文/图:伦志清

康有为曾为祠堂题写匾额“息影庐”

上斜街东莞会馆有一处隐秘的建筑,很少人知晓其深藏的历史面目。这处隐秘建筑就是东侧中院北房面阔五间的简式祠堂,它是为纪念东莞先贤而建立,祭奠“东莞二烈”袁崇焕和张家玉,分为中堂和东西侧房,康有为曾为祠堂题额“息影庐”。此院建筑规格较高,青方砖铺地,有流水槽。上世纪60年代,上台阶的中间堂屋,是由从事建筑设计的何工程师一家居住,西房为金无娇老师居住,东房为冯少华一家居住。上世纪80年代初,金老师全家移居美国;2006年扩开广安路,拆去东莞会馆东部及祠堂东房,何工程师搬走。祠堂小院空置封闭十余年。近几年,只有北大的古建筑考古系博士崔金泽,还有笔者想方设法进入到尘封祠堂小院探秘。去年拆除了大厅周边违建后,笔者到祠堂内外现场丈量及考究,初步搞清了其基本结构和特点。

这座祠堂整体灰色,硬山式,墙体用砖平面和侧立面交错砌墙勾缝,非常坚固,有别于常见北京四合院墙体砌砖。山墙的房头是岭南建筑风格的墀头,房脊到地面高6米,南北进深6米,每间屋东西宽3.5米,中间堂屋曾悬挂匾额“式古堂”,而祠堂俗称就是“式古堂”;廊下宽2米,窗台上是一排玻璃窗,上部是很精致的岭南风格的通顶密格艺术风格大窗户。在大门位置的房檐下,对称装饰两根木雕灯笼垂悬柱,相隔2.7米,这个木雕垂悬柱长70厘米,直径20厘米,下部是椭圆灯笼形状,灯笼上下是祥云花边,而且细致入微地雕刻出竹皮儿编织灯笼及灯笼穗的效果。令笔者疑惑的是东边的垂悬柱雕刻灯笼形式有不同(另篇介绍),崔金泽博士和笔者赞同此祠堂部分建筑,可能是北京唯一有岭南建筑特点的遗存,建议有关部门在东莞会馆残留的“式古堂”,专门建立小型的“岭南建筑展览室”。

这个灯笼垂悬柱和整体祠堂,属民国初年乙卯年七月(1915年)建筑,此垂悬柱仍坚固并保持完好,只是出现少量的竖裂纹,横裂纹少见。和会馆南房古建的京味垂悬柱木雕腐朽到内部相比,真是相差百余年的两个年代物件。

或为年羹尧旧居

历史上,进会馆后的东北方向是祠堂,这符合“东祠西社”建制;其后面是个空院,符合风水学说法,祠堂背后不应建立居住房屋。据老照片资料,此东北院曾有圆形月亮门。原空院北侧到上斜街马路边有一块空场,据说,早年曾是马棚饮喂牲畜之地,上世纪50年代,有单位占用此地方盖房建小院,至今没能注册产权。

根据清乾隆年地图标示,崔金泽起初认为上斜街东莞会馆的位置只有不多的建筑,并不是年羹尧的住宅。笔者阐述了上述会馆建筑历史的论据和论证,反驳了他的观点。最后,崔先生认同了笔者的观点,修改补充了其团队和(北京)东莞市科技经济发展科促会合作项目《上斜街东莞会馆古建改造利用设计》,并在有关古建遗产保护设计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

在游廊东侧,有月亮门的东南院只有一排南房且都是带前廊而规整的老青砖瓦房,估计是清雍正年间或晚些而建,此院曾住过歌星林振京及家人,还有京城织袜厂的企业家和王兰一家人。院房虽拆,但是笔者有此房高墙墀头的老照片为证,推测当年有东莞的大工匠来京城,参与了东莞会馆的改建,造就了京城的岭南建筑特色。

会馆东北空院对称的西北院也有月亮门,这个院敞亮只有几间北房,是没有前廊的普通砖瓦房,估计为清末所添建。院西南角有一棵古树为院子遮阴纳凉。上世纪70年代宣武区房管局在此院建立修缮队。此院能看到的四间南房背面是其跨院的北房,跨院有门道,院内两棵古树,常年种植一棵葡萄架,显得小院优雅,增添了不少生活气息,一度由东莞籍名人、土木工程师陈孔步及家人居住。跨院房子很讲究,是一溜带前廊及长凳装饰青砖瓦房,和会馆大厅建筑协调一致,看其房基柱裂纹等历史痕迹,估计在清雍正年间或晚些而建。

容庚及家人曾入住

再看会馆前院西厢房建筑,也是带前廊的砌砖对缝的老房,和西跨院老房建筑风格一样,估计是同年代而建,据《东莞新馆题记》记载,1911年又筹集数千两银修筑前院。正因为大厅等前院老房年久失修,才大兴土木。西厢房最南边两间房也有亮点,是梁家居住,为保护1917年以前建的白灰圆环灯饰吊顶原貌,几十年多次装修而未拆动遗迹。

会馆西北院月亮门前紧靠北侧的是一个“三合院”,只有北房和房间不大的东、西厢房,原没有院门,是建得比较规整的老房。它与紧挨的门房和会馆大门的建筑时间,应属清雍正年间或晚些。按建制分析,敞开的小院,可能为看家护院及杂役人员所住,或作为厨房储物之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燕京大学,容庚教授失业,回到上斜街东莞会馆,先住大厅;其家属来后入住这个“三合院”的北房,此后西厢房便作为容家厨房,房檐下找砖砌灶,用来烧水、做饭。容庚和东莞籍邻居陈宝剑老师一家关系融洽,常歇脚喝功夫茶、聊家常。之后,鲍工程师一家曾居住此院……

如今,东莞会馆斯人已去,曾经美的建筑、美好家园、美妙故事渐行渐远,难免留下遗憾。有些虽然是残砖旧瓦的房屋,但的确承载过时代风雨。期盼几年后,东莞会馆这个历史建筑遗迹,将修建如初,以会馆建筑、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崭新面貌展现在众人面前。

文:摘自莞城图书馆季刊《尚书》。

作者:伦志清是近代著名藏书家伦明之孙,东莞市科技经济发展促进会(北京)副会长

■链接

东莞新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外上斜街56号(原54号),1911年初开始施工修建,历经8年,于1918年开馆。世传是清康雍时期年羹尧将军的宅地,共有8个院落90间房。

新闻推荐

“洁净东莞指数测评”4月排名发布 松山湖南城麻涌 名列前三

羊城晚报讯记者谢颖报道:5月22日上午,东莞市政府新闻办、东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东莞市文明办联合召开2019“洁净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