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宗祠扬家训 桥头醒狮立威名

宝安日报 2019-05-22 09:12

灶下陈氏宗祠。

振南林宗祠。

可隐林公祠。

杨侯宫。

振南林宗祠。

桥头醒狮。

古村档案

编号:0500024

●村名:桥头古村落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福海街道桥头社区

●坐标:桥头社区位于福海街道中心区域,东靠大洋社区,南与新和社区接壤,西与和平社区交界,北与塘尾社区毗邻,宝安大道穿行而过。桥头社区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呈南北走向,南北长约3.5公里,东西宽约2.6公里,总面积5.16平方公里。最新整理出版的《福海街道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汇编》中显示:该社区总人口约13万人,本地户籍人口1494人。世居民族为汉族,广府民系,通行粤方言。

●文脉:桥头是一颗经历海水和时光打磨的明珠,是一处隐藏并成长于历史长河的古村落。据载,北宋时期,因桥头林姓族人祖先避战乱,从福建莆田北螺村迁至广东东莞万江镇,宋嘉泰年间(1201年)从宝安黄田迁至此地开村立业,发展繁衍形成村落。因在北宋时期作为珠江口海湾与源于凤凰山的坳颈涌入海的汇合之处,常有人到此经商做工,由于涌水过大,过涌不便,便在涌上建石桥一座,该村位于石桥北头,故而取名“桥头村”,并延续至今。

民国时期这里属宝安县福永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属宝安县松岗联乡,1956年属宝安县福永乡。1961年属于松岗区福永公社。1963年隶属于沙井公社侨塘大队。1976年,桥塘大队拆分为桥头、塘尾大队。1993年,桥头属于宝安区福永镇管辖。2004年,实行农村城市化,隶属于宝安区福永街道,桥头村改为桥头社区。2016年,宝安区街道重新划分调整,桥头社区划入新设的福海街道。

村标1 可隐林公祠 从“隐”处发扬光大林氏家训

可隐林公祠藏身于桥头一条简陋的巷子里,建筑虽不显赫,门楼虽不气派,但绝不失大气与悠远。走近祠堂,你会自然感知到桥头先祖林公当年筹建的初衷。

可隐林公祠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重建于1992年。现占地220平方米。建筑特色为三开间两进深两天井四回廊,砖木石结构,硬山顶,清水砖外墙,灰瓦覆盖,琉璃瓦剪边,前厅、正厅屋脊有博古装饰。2010年被宝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

可隐林公祠门口的两根立柱上“九牧家声,西河衍派”八个大字格外惹眼,这副楹联寓意着桥头林氏的根脉。“九牧”这段典故,要从唐朝说起。林氏先祖披公,于唐天宝年间获授太子詹事,赠睦洲刺史。披公生九子,个个英武有才,皆官至刺史,林家因此被称为“九牧林家”,是当时的名门望族。

弄清了这段历史,就能明白林公当年把“九牧家声,西河衍派”八个大字刻在宗祠柱上的深刻喻义了。祖上的荣耀,给予了桥头人足够的自豪,即使远离故乡,在异域安家,祖上之光仍无时不在荫庇林氏的子孙后代。

可隐林公祠的光芒远不止于此。进入祠堂内,最靠近祖宗牌位的那副楹联是“唐宋元明十七状元四拜相,公孙父子三百进士五封侯”。这样的成绩,对于任何一个家族来说都是至上的荣光。

但传承先祖家风的桥头林公,并没有建造一座光彩夺目的宗祠来支撑门面,而是带着“隐士”的心态将林氏的家训发扬光大。公祠大门外,“廷魁”(状元)牌坊门楼上的撰联有“可久卜桥溪”“隐居归林域”的字样,表明了即使“隐”,也仍然要“饮水思源扬祖德”,“怀恩拓本焕宗光”。

走出可隐林公祠,又回望它,再对比桥头社区现有的繁华、富裕、生机蓬勃的景象,眼前恍若重现勤劳淳朴的桥头人保持优良的家风家训,一同携手阔步前进的情景。据悉,福海街道正着手以“家风民风乡风”为主题,在此处打造“福海街道可隐林公祠国学堂讲座活动”,意欲借此深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桥头优良家风。

村标2 灶下陈氏宗祠 跨越近四百年历史

古往今来,祠堂文化是祖先崇拜和儒家文化的有机结合,表达了人们对祖先慎重追远的崇敬之情,是纪念祖先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传承体现。

在桥头,陈氏是除林氏以外的第二大姓氏,经过上千年的繁衍生息,陈氏家族也是人才辈出。

灶下陈氏宗祠位于桥头灶下村,始建于清朝初年,迄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清代后期重修,典型的砖木石结构,占地约300平方米。宗祠属二进三开间一天井二廊房,清水砖墙,硬山式屋顶,正、垂脊博古装饰,外山墙四面有灰制雕塑图案及壁画,门堂上方灰制阳朔楷书“陈氏宗祠”,为始建时保留至今。

走近灶下陈氏宗祠,颇有意境的当属门坊两边的楹联:“如兄如弟乃一脉承存,爱国爱民为世代宗旨。”这副楹联算是比较独特的了,大多祠联都喜好将姓氏的来源、发祥地、祖先的居住地、名讳字号、官位以及祖先的嘉行懿事等内容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进行艺术再现,以达到不忘祖先、不忘故土、不忘根源的目的,而此副更具家国情怀的楹联,直截了当地道明了桥头陈氏族人需世代遵从的家风家训。

但凡祠堂,结构大同小异,灶下陈氏宗祠也不例外。宗祠从前往后,由门坊、仪门、门厅、享堂、寝堂五部分组成,寝堂是祠堂中最庄严之地,是摆放祖宗牌位和族人跪拜祭祀之地,牌位不是任意拿来放上去的,自立祠供奉之始祖及始迁祖,要举行隆重的“进主”仪式,按世序位置摆放,世代供奉。

灶下陈氏宗祠历经战乱、饱受沧桑、几经修缮,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它像一个静穆的老人庇佑着桥头陈氏的子孙后代。

祠堂外是个篮球场,视野开阔,不时有年轻人来此玩耍,也有年迈的老人打此蹒跚走过。相信若干年后,那些年轻人也已步入老年,也会关注这座古老的祠堂,并将其作为陈氏家族辉煌与传统的象征,世代团结、凝聚族人。

村标3 杨侯宫

不食人间烟火的“老顽童”

杨侯宫位于桥头古村内,始建于清朝初年,为桥头林氏先祖所建,供奉北宋名将杨六郎神像,庙宫至今保存完好,香火不断。历史上杨家四代人御守边疆、精忠报国的感人事迹,在中国可谓老少皆知,祭祀杨六郎是为了凝聚团结人心。

杨侯宫庙建筑布局为三开间两进深,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属镇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重修。重修后的杨侯宫保存了昔日的建筑特色,砖木石结构,硬山顶,清水砖外墙,灰瓦覆盖,琉璃瓦剪边。外墙上部转角、博风等处有彩色灰塑,内容多为花鸟虫鱼、吉祥瑞兽等。

现如今,杨侯宫除却自身的丰富多彩,并没有与同时代的很多建筑一样,要么销声匿迹,要么被裹在狭长的巷道里,压制在高楼大厦中,默默无闻。杨侯宫的栖身之所视野宽阔,除建筑主体背部与一条小道擦身而过外,前面和左右两边都是通透的。

杨侯宫前面类似一个偌大的广场,广场上两棵1962年种植的细叶榕,已长成胸径约2米,树高近20米冠状庞大的参天大树。树下不时有居民群众围树而坐,或自娱自乐,或共叙家长里短,都各自享受着城市里这来之不易的静谧。

杨侯宫的左面,功能主要以通行为主,去向四个不同方向的道路会集于此,不时有车辆通行,人来人往,使得此处拥有尘世隔绝感的同时,加入了现代元素,时而古旧幽静,时而生机勃勃。

现如今,杨侯宫正如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老顽童”,质朴天然,世俗在这方天地的空气里净化为简单,最后返璞归真。有缘,自会相见。此处虽不是旅游胜地,但在不经意间能给予人年代感、穿越感,甚至长长久久的幸福感。

村标4 桥头醒狮

传承至今已近千年

醒狮武术项目一直是桥头社区广大群众喜爱的传统文化活动,经考究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为使这项体现文化艺术风貌的传统项目不断发扬光大,桥头社区专门成立了醒狮团,并将其作为社区的一项精神文明活动来抓,在经费、人员、场地上给予充分的保障,同时根据自身的特点,聘请国内颇富名望的教练指导,让队员们在专业技术、技巧上有更大的进步。2002年,桥头醒狮队成为深圳市参加体育比赛和交流的一支竞赛队伍。

近年来,在区相关部门及街道、社区的指导和支持下,桥头青年都积极投身到醒狮武术队伍,从事醒狮武术训练,并对醒狮活动的开展出谋划策。醒狮武术团通过励精图治,刻苦训练,在一系列的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展示了桥头醒狮武术团良好的竞技水平。2016年7月参加“福永杯”第四届全国南狮公开赛高桩规定项目荣获金奖,2017年4月参加“体育大乐透杯”粤港澳狮王邀请赛荣获冠军,2019年2月参加了“2019年央视春晚深圳分会场”表演。

村标5 植利楼

岁月与历史赋满其沧桑感

桥头社区的植利楼,又称“林汝添别墅”,走近它、抚摸它,你也能触及如它一样岁月与历史赋予的沧桑感。

植利楼位于桥头社区桥南二十五巷三号,见到时,很容易将它与现代居民楼区别开来,在桥头的建筑物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植利楼外有一堵围墙,院子被铁门阻隔,推开铁门跨步进去,就像跨进另一个年代,历史烟云滚滚而来。

1934年,旅美华侨林汝添思乡心切,从异域回到祖国,在深圳居住了一段时间,神情舒爽,于是决定回到这安家落户。在国外多年,西方文化对林汝添有着深刻影响,他花费二万枚银元,将西方建筑的特色融入中国建筑中,亲自督工,历时数月建造了植利楼。楼房落成之后,林汝添举家搬入新居,一家大小包括佣人,有大几十口之多,这栋气势恢宏的楼房,因此被乡邻称为林汝添别墅。

可惜林汝添只在豪华的别墅里住了三四年。2005年,植利楼被宝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列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

从侧面的铁门进来,径直来到植利楼正面门楼,一幅影视画面中大户人家古宅的模样,就会很直观地从脑海中跳了出来。尽管过了八十多年,但除了楼体与外观的老旧之外,植利楼仍散发出的一种独特的贵族气质。

从植利楼出来,外面是喧嚣的街区,路人来去匆匆,很少会在此驻足。这种寂静对于植利楼来说,未尝不好,它已无需再光鲜,再出类拔萃,只需保持住骨子里原有的精致,迎面时光,迎面时代全新的发展。

村标6 桥头古法烧猪

世代传承舌尖上的味道

“烧猪”始于中原盛于粤。在珠三角地区,烧猪的意义已经超出了美食的范畴,它暗含着对先祖的感恩,以及对家族延续的祈愿。福海桥头古法烧猪,风味一绝,以制作考究,而闻名乡里。50公斤左右的整猪烧烤,先是剔除内脏,还要用秘制调料腌渍1小时。

桥头古法烧猪的秘制调料配方已传承近百年,据说是经当时的广大村民逐一品味、进行商议后最终确定的。截至目前,已传承了好几代人。烧猪腌好以后,将猪第一次送入烤炉,用温和炭火将猪皮中的水分慢慢焙干,烤到三四成熟。随后取出,再用特制的钉刷在猪皮上均匀扎出小孔,烘烤中爆裂的小孔,形成均匀的芝麻小泡,赋予烧猪表皮持久酥脆的口感。

桥头古法烧猪寓意鸿运当头,身体健康,但凡清明节、重阳节、春节等重大节日,必是桥头人桌面的压轴菜,为广大居民群众所津津乐道。

村标7 振南林氏宗祠 记忆里的宁静与幽远

振南林宗祠又称林氏宗祠,临近宝安大道桥头地铁站。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同治年间,重建于1988年,现占地220平方米。主要建筑特色为三开间两进深两天井四回廊,砖木石结构,硬山顶,清水砖外墙,灰瓦覆盖,琉璃瓦剪边,前厅、正厅屋脊有博古装饰。

桥头社区的民俗文化,包括节气习俗、宗族习俗、红白喜事习俗等既保留有古老中原地区的习惯,又深受广府文化影响,带有岭南珠江沿海地带的特点。关于祭祖,桥头人祭祖的主要方式是祠堂祭祖和“拜山”,桥头林氏祭祖活动主要在这座振南林宗祠堂内举行,每逢初一、十五和所有节日、婚嫁、入伙、祝寿等喜庆事,都要到祠堂内举办。

振南林宗祠古朴大气的深灰色牌坊屹立于开阔地,虽然无法避开沿街的喧闹与嘈杂,但仍能感受到它的宁静与幽远。宗祠院内门坊两边的“九牧家声,三仁世泽”楹联与可隐林公祠的楹联如出一辙,道明了林氏祖上曾有的荣耀,激励林氏后人再接再厉,不断奋进。上联说的是唐代林氏九牧为福建莆田巨族,家业兴旺、代有俊才,下联在此指林韬三兄弟,福建莆田西天尾镇龙山至今保存有唐代林氏先祖林韬、林披、林昌墓葬、瞻拜亭及“砚泉池”。

岁月悠悠,人事沧桑。在林氏宗祠旁,有一口古井静静陪伴着。此井呈圆形,井水满溢,弯腰触手可及,后人已用水泥浇筑并加了防护罩。从外表看,此井与常见的水井并无差异,透过井口望着黑漆漆的井内,却能从幽深中感受到沧桑岁月遗留的古意,静静观赏着,耳边似乎响起了林氏先人从井中打水的吱嘎声。

除这口古井外,林氏宗祠后面还有一棵古树。郁郁葱葱,正以守护者姿态坚守着这方土地,明显具备厚重的历史感,让观者顿生敬畏之心。

刘让文 王梓萱 文/图

笔者手记

福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福海的风土人情源于中原而又融合广府文化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深港文化的形成。桥头在斑驳的岁月中传递的辉光虽不能代表这里的全部,却足以召唤和激发我们观照这片热土的更迭及发展。

文物古迹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爱它就要关注它、保护它,让我们在其间一起追溯、挖掘曾经的浓墨重彩,一起记录、弘扬这些无法重新再来的美丽。

刘让文 王梓萱

新闻推荐

黄江镇大冚村人工智能小镇5个更新单元划定方案批前公示 拟更新面积超63公顷 力争率先实现5G覆盖

黄江镇大冚村人工智能小镇效果图。南方日报记者孙俊杰翻拍新增1所60个班的小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含30个班的初中、18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