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1+N”政策体系,融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东莞全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南方日报 2019-05-21 07:17

走进位于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一楼展厅,可以看到基地孵化的多个明星项目产品陈列其中。短短四五年时间,这里便成功孵化了90多个创新项目或团队,孵化成功率接近80%,远远高于全省、全国及全球平均水平。其中,多个项目和团队来自香港,这个由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牵头创立的基地也成为莞港科技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打造莞港澳创新创业基地是东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年4月,东莞发布了《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及第一批11项配套政策,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在粤港澳大湾区有较大影响、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突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到2025年,建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戴双城

策划:江强黄少宏

东莞每天诞生6家高企

2018年,东莞获国家科技部、发改委批准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成为继深圳、广州后省内新一批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地级市之一。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旨在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区域辐射和引领作用。

而从东莞近几年的情况看,要素驱动对于发展动能贡献逐渐减弱,创新驱动对于发展动能贡献开始逐渐增强,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上已具备了坚实的基础。

来自东莞市科技局的数据显示,去年东莞R&D经费占比达到2.55%,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预计分别增长20%和40%。目前,东莞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790家,比2018年增加2174家,相当于每天增加6家高企。

今年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2019年首份发明授权专利公告,该公告涵盖通信、计算、测量、医学等各行业技术领域。位于东莞的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在H04通信技术和G06计算、推算、计数两份榜单中,分别名列第九位和第六位。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的变化是东莞企业依靠科技来驱动发展的一个缩影。东莞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去年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预计超过40%。2018年,东莞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52.3%、38.6%,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东莞地处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的中间,毗邻广州、深圳,创新资源缺乏。但是通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东莞快速聚集了来自全球的创新资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中图公司就是东莞这一模式的受益者。

在松山湖(生态园)的东莞市中图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图公司”)生产车间里,刻蚀设备不停地在一块块4英寸大小的图形化蓝宝石衬底上刻着相同的图形。

中图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图公司的发展与公司和国内外多个研发机构及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密不可分。

东莞一方面鼓励企业“走出去”和相关科研院所、大学等开展合作,一方面还将资源“引进来”,目前东莞已经设立了32家新型研发机构,并依托这些新型研发机构组建了1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分支机构以及11个省级检查站,建设了松湖华科等创新创业载体,累计引进孵化企业1400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家有梧桐树,引来凤凰栖。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和庞大的科技企业数量,吸引大批高科技人才和资源在东莞聚集。数据显示,东莞全市拥有双聘院士10名,省市创新科研团队74个,省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91名,省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16名,人才队伍建设向高端延伸。

高端人才也带来一大批优质项目和高端技术,正在帮助东莞实现人才和产业深度融合。

“我们主要就是通过项目来锻炼和培养人才,让人才跟项目共同成长进步,通过几年的探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东阳光药业研究院方面介绍,他们非常看重人才在项目中的表现,目前东阳光已成为研发实力雄厚的新药、生物药、仿制药研发基地,建立了符合美国FDA和欧洲新药标准的研发体系,现有研发项目200余个。

除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快速增加、人才团队加速聚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取得实效,东莞的重大科技基础平台建设也实现突破。去年,散裂中子源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投入使用,南方光源项目预研启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粤港交叉科学中心和高水平科研团队引进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子科学城上升为省级发展平台,将与深圳光明科学城、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联动发展,共同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

对此,东莞市副市长刘炜认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弥补了东莞区域创新体系的薄弱环节,标志着东莞源头创新有了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合作和竞争的坚实基础,也标志着东莞区域创新纳入了国家的战略布局。

融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也正是因为具备上述基础,国家相关部委批准东莞市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为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今年4月4日,东莞专门召开大会,会上,东莞市政府发布了《实施意见》及第一批11项目配套政策,《实施意见》把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企业培育4个创新体系和创新创业环境支撑作为重点任务,并提出20条措施。配套政策则涵盖了研发机构建设、科技金融融合、创新强镇建设等多个方面。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莞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从2018年的2.55%提高到2.8%;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8年的5791家提高到7000家;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从2018年的130人提高到150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8年的26.2件提高到35件。此外,到2020年,东莞将建设创新强镇10个,认定培育100家创新型企业,引进战略科学家团队10个。

到2025年,东莞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要达3.0%以上。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拥有一批国际化创新型领军人才,聚集一批高水平实验室和研发机构,形成一批高成长创新型企业,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建成粤港澳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东莞要想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就必须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去。为此,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在会上表示,东莞要全力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建设,主动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不足以及东莞的优势,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已经具备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但是相对于北京、上海,甚至合肥,粤港澳大湾区在基础研究、实验室及大科学装置布局、大学等方面还存在短板。

但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东莞已经先走了一步,建在东莞的散裂中子源是中国第一台、世界第四台台散裂中子源装置,是国际前沿的高科技、多学科应用的大型科学装置。王恩哥认为这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科技发展充满信心。

在构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东莞将积极链接粤港澳科技资源,如支持散裂中子源向港澳开放,鼓励新型研发机构等与香港高校研发平台共享,支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开展材料科学基础前沿研究和成果转化等。

而据记者了解,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设立的四大板块中,第一大板块就是前沿科学研究板块,主要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发优势在东莞进行的研究方向与领域的一个扩展。而且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对于东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也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王恩哥向记者透露,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样板工厂的团队中,就有来自国内和香港的研究院所、高校。

散裂中子源同样是东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助推器。目前,一批来自包括香港在内的全国各地的大学和企业都和散裂中子源项目开展了合作。为了发挥散裂中子源这一国之重器的作用,在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东莞提出将提升优化中子科学城的科学规划,建设散裂中子源二期,并加快南方光源项目等大科学装置布局落地,正在推进“中子源—光明科学城”主通道规划建设,与深港携手共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王恩哥认为,东莞和深圳、香港共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举措。三地各有特点,将三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认定培育100家创新型企业

企业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在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中,东莞还将推动数以千计的高企树标提质,重点遴选不超过100家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好的高企评定为百强创新型企业,遴选500家成立时间短、爆发性增长的高企为瞪羚企业,构建“百强企业—瞪羚企业—高企”的创新型企业培育梯队,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

东莞一直重视扶持高企发展,陆续推出了财政补贴、专利质押融资等扶持政策,释放政策红利。凯格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下称“凯格精密”)就是政策红利的受益者。公司总经理刘小宁告诉记者,凯格精密是一家以生产全自动锡膏印刷机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全年的营收突破5亿元。早在2016年,凯格精密就通过建设银行专门面向科技型企业推出的“科技贷”,用专利做抵押贷款了1000万元,用于补充公司的流动资金和研发投入,然后分别在2017年和2018年进行了续贷,同时也获得了政府的贴息。

“虽然相对于现在凯格精密的体量,贴息的钱并不算多,但还是帮了企业不少忙。”刘小宁说。

而此次作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配套政策出台的《东莞市培育创新型企业实施办法》加大了对相关企业的扶持力度。如被评定为百强创新型企业获得国家科技项目资助的,给予配套资助,每个企业每年配套最高可达1000万元。

除了抓好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发展,东莞还将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

新型研发机构是指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模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创新创业与孵化育成相结合,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独立法人组织。

新型研发机构是东莞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据统计,东莞累计在32家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方面的财政协议投入已超过45亿元。

各新型研发机构已成为东莞市区域创新体系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东莞创新驱动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东莞市也成为全省甚至全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高地。

据统计,东莞新型研发机构共引进各类人才5500名,其中技术研发人员占76%,博士、教授、研究员等高端人才近30%。依托新型研发机构,成功引进28个市级以上创新科研团队,以及一批两院院士和海内外专家等高层次人才。这些人才为弥补东莞甚至国家在相关行业上的短板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为例,2016年,该院引进马修泉博士牵头组建大功率激光器团队,短短两年时间内获得重大研发成果,并向市场推出世界最高功率水平的单模块5千瓦光纤激光器及国内首台30千瓦多模合束光纤激光器产品,该多模合束产品设计的功率上限可达到30万瓦,超过当前国际最高功率的商用激光器。

正是因为新型研发机构在聚集科技资源、推动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在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东莞专门出台了《东莞市推进创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实施办法》(下称《办法》),从放权、简政、服务等方面着手,加快新型研发机构二次发展、提质增效。

以放权为例,《办法》提出授予自主经营权,如对事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授予其自主审批下属创投公司单笔3000万元以内的投资决策权。赋予单笔2000万元以内财政资金与自由资金使用权限。

《办法》的提出,将有望加速东莞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使其在产业服务、科技支撑、项目实施、人才引进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推动东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增添更大的推动力。

新闻推荐

品“和韵天下” 赏“古乐金声” 市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精彩纷呈

■刘汉超、王可逊深情演奏中■贾湖骨笛■鉴宝现场人气火爆“和韵天下——中原音乐文物瑰宝展”“文物鉴赏大讲堂”“古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