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术红利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黄江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163家

南方日报 2019-04-03 06:31

黄江正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创新平台建设等工作。图为东莞市纳利光学材料有限公司的实验室。

南方日报记者孙俊杰摄

“目前公司已有一个新的研发项目进入量产,因此今年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在光学材料生产车间,东莞市纳利光学材料有限公司(下称“纳利光学”)副总经理李林克向记者展示了一块薄薄的护眼紫光膜,他相信这个产品将拉动公司总出货量增长25%以上。

随着人口红利减弱,技术红利正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黄江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初步形成创新要素支撑、内外资双轮驱动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特别是今年以来,黄江围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强镇建设精准发力,稳步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创新平台建设等工作,以技术红利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截至目前,全镇有效高新技术企业163家,同比增长62.6%。

●南方日报记者韦基礼

加快认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去年,黄江通过企业摸底调查、走访、现场辅导和组织认定培训辅导工作会议等举措,加快推进全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育工作。目前全镇有141家规模以上工业建有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6%,产值5亿元以上10家企业已100%登记研发机构的备案。

“在此基础上,黄江尤其注重挖掘和培育重点科技型企业,加快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重点实验室和省、市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黄江镇科技办主任庾磊钦告诉记者,2018年纳利光学等4家黄江企业先后获市工程中心立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纳利光学是一家专业从事光学材料涂布研发、生产的科技型企业。目前主要产品为AB胶、PU胶、硅胶保护膜、抗蓝光护眼睛膜、车载防炫膜等,产品被OPPO、vivo、京东方等名企广泛应用。

“在护眼紫光膜项目上,我们用3年时间进行研发,完成了整个产业链的整合,形成一定的合力。”李林克说,科技创新让企业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竞争中更有底气。截至2018年12月,该公司实际拥有专利260项,其中发明118项,实用新型142项,专利拥有数量在国内光学涂布行业排名前三。

除了护眼紫光膜项目,纳利光学在电磁屏蔽膜等与5G相关的项目研究也取得了新突破。目前该企业正与日本一大型化工企业合作开发。“我们已经掌握了精密涂布技术,与日本企业合作属于强强联合,我们的综合成本会比同行低,未来发展可期。”李林克直言,获市工程中心立项让企业对技术研发充满信心。

“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的步伐,对黄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庾磊钦表示,领胜集团、安世半导体、正扬电子三家公司是黄江科技创新的代表,这三家龙头企业不仅贡献数亿元税收,更强势带动全镇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40%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金科伟业(中国)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成立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但已获得了近20项国家专利,特别是该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磁化净水器和离子式空气净化器,很好地解决了水污染、水退化和空气污染等方面的问题,受到广大用户好评。目前又研发出了高效节能的商用饮水机和自动售水机等几款智能新品,并已推向市场,将会给公司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而具有20年生产历史的海陆通实业有限公司,拥有大规模生产经验及独特的成本控制方法,已成为多个国际知名品牌的供应商。“公司拥有锂离子电池生产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在锂离子电池的配套研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是行业内成熟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制造基地。”该公司负责人称,此次入选市工程中心立项,将明显促进公司的技术研发水平。2018年海陆通公司已被认定为省企业技术中心。目前,黄江正组织海陆通、金科伟业、群赞电子、维升电子、荣意家居5家企业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

政府牵线搭桥促进产学研合作

“近年来人口红利日益减弱,但人才红利却迟迟没有来,这让科技型中小企业感到十分无奈。”李林克坦言,从技术领域来看,5G技术、屏下指纹等新技术不断迭代更新,这对企业的技术人才储备提出了新的挑战。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如何破解“人才储备难”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长期关注的话题。在这方面,东莞倍力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下称“倍力扣”)作出了有益探索。该公司去年通过黄江政府组织的产学研对接会与东莞理工学院共建研发中心。

“从入学开始,我们有计划地将研发案交给学生进行研发,通过这种模式与高校共培共育人才。”倍力扣负责人告诉记者,研发过程中学生会到企业参观学习,企业也会到高校沟通交流,通过三四年的互相选择,学生的就业意向基本确定。

作为“倍增计划”试点企业,东莞市海陆通实业有限公司与高校展开的产学研合作更为成熟。2017年3月24日,海陆通与东莞理工学院共建的校企联合研发实验室正式成立。

近年来,黄江企业在科技领域攻坚克难过程中,尤其注重引进和培育人才。据黄江镇民营办介绍,截至目前,已有六七十家企业通过政府的牵线搭桥实现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

记者走访发现,黄江不少企业目前仍存在缺乏技术人才的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都是通过校招以及行业“挖角”两种方式引进人才。“校招培养的速度太慢,跟不上公司发展需求;行业的技术人员本身缺少,"挖角"的效果不如人意。”李林克说,企业现在尝试用项目管理和股权激励的方式来留人,“不过只有企业发展快了,这个方式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此外,通过实施黄江镇产业“1+N”政策包,黄江正全面开展创新驱动发展工作和“倍增计划”,分别安排1000万元和3000万元专项资金,推动产业发展。在帮扶企业促进科技创新方面,黄江通过开展高企“育苗造林”的行动计划,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大研发费用投入和研发机构建设,并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多个孵化器项目助力产业链迈向中高端

除了支持培育高新企业发展壮大,黄江还全力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目前,黄江宜加智谷孵化器、广东元科创新科技产业园、富源科技园孵化器、灵狮小镇、天集·集汇谷和光明港中城智造创新园6个项目已在建设或运营。

其中,灵狮小镇位于黄江镇裕元工业园内,通过对园区原有的工厂建筑标的物进行“三旧”改造,以“文化+科技”驱动产业发展,以“娱乐+旅游”为功能配套,园区总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6亿元。该项目2017年3月动工,历时20余个月的建设后,于2018年11月正式开园。

除此之外,黄江成功引进的天集·集汇谷“国际创新生态城”项目,将以发展产业综合配套服务为核心,配套“产业研发中心、科技商务中心、现代服务中心”三个中心,依托天安数码城现有企业资源和进驻龙头企业,吸引大批富有经济活力的中小民营创新型产业落地黄江。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引进2800—3000家ABIE产业及新兴产业企业,聚集5万名高端产业专业人才,年产值可达100亿—110亿元,年税收达7亿—8亿元。

“在招商引资方面,黄江已经更新了观念,不再像从前那样引进单个项目,而是批量建设、引入整个配套以完善园区和产业体系。”黄江镇委书记叶锦锐说,经过多年城市发展,黄江镇如今正面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莞深一体化的历史新机遇,急需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从公常路驱车前往梅塘社区大冚村,一个以智能制造为主题的大型园区格外引人瞩目。2018年10月份该园区正式启动,当时预计年产值为4.75亿元;仅仅两个月后,随着入驻企业不断增多,园区预计年产值迅速升至10亿元。

这个坐落在莞深交界地带的园区即是“黄江—光明产业合作示范园”。该园区由东莞黄江镇与深圳光明区合作共建的首个产业合作园,旨在依托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优势,主动承接深圳优质产业外溢,打造智能终端和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园区聚焦研发智能、制造智能、产品智能和物流智能,打造智能制造的全产业链,重点吸引以信息化、自动化为核心的制造智能以及以智能装备、智能终端为核心的智能产品领域的科技企业集聚,着力打造成一个以高科技产业制造为主导的创新产业园。

“持续增加的研发投入,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也为全镇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黄江镇相关负责人说,今后黄江将始终坚持产业立镇,将新旧动能转换和转型升级突破作为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培育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奋力建设莞深创新融合发展先行区。

新闻推荐

东莞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人均补助标准再增30元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李直建通讯员刘永春)东莞市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将继续提高。昨日,东莞市医保系统工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