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建设全力以赴 实力广纳四类人才人口吸引力指数位居全国十强,将通过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吸引精英
[摘要]人口吸引力指数位居全国十强,将通过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吸引精英
2018东莞市第九届校企合作洽谈会现场。南都记者方光明摄
人才引进
人才是科创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的进一步落地,正在快速发展升级的东莞自然不能忽视这种重要的动能,未来东莞将在人力资源领域不断深入推进改革。市委书记梁维东多次表示,东莞正举全市之力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与港澳、广深形成错位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此时的东莞比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创新的背后往往离不开人才的积累,人才作为东莞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东莞保持竞争力,在改革开放再出发中走在前列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人才持续涌入吸引力越来越强
据广东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东莞常住人口总数达到839.22万人,自2015年之后,连续5年,东莞常住人口持续攀升。
在珠三角城市群,东莞人口数量仅次于广州、深圳,位列地级市第一。放眼全国,东莞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一直位于前列,每年的常住人口增量,人口吸引力指数均位居全国十强。
2014年4月开始,东莞市对过去出台的所有人才入户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创新推出外来务工人员可通过条件准入入户或通过积分入户。2016年7月,作为新一轮的户籍制度改革“大动作”,《东莞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出台,该方案提出逐步吸纳“两个五年”人群入户,逐步放开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间相互投靠,夫妻投靠、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以及父母投靠子女不受婚龄、年龄等条件限制。
从2014年下半年入户人数开始出现较大增长。通过条件准入的“人才入户”人数持续攀升,并且超过积分制入户人数。如今,在东莞,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全日制应届大专毕业生可直接落户,此外12类人才也可直接申请入户。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获得人才入户资格人数接近此前5年的2倍。
人口的“含金量”也在提高。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173万,高层次人才11.5万,近5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8%、20%。其中,中央“千人计划”专家37名,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70名,特色人才221名,省市创新科研团队74个,省创新科研团队数量排全省地级市第一。
产业升级与配套服务并举提升吸引力
人才的不断聚集,与这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全市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省领军人才,累计投入财政专项资金6990多万元,取得明显的人才集聚效应,11个领军人才项目实现产出。
在顶层设计上,东莞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去年5月,东莞出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围绕人才管理、培养、引进、评价、激励、保障等环节,从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引才育才用才机制、强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提升平台载体聚才效应、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23条改革措施。
同年11月,东莞重磅出台“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力争用3年时间引进10个一流水平的科学家团队,选拔100名博士专业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引进培养1000名重点领域的领军人才,引进培养1万名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创新人才,推动100万人提升学历技能素质。
“引进人才不是一锤子买卖。我们必须完善好人才服务,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东莞市人社局局长司琪表示,人社部门做出诸多努力,落实好市镇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安排服务专员,推进高层次人才精准服务。优化“双创”中心运营方式,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加快人才服务的社会化。
面向大湾区着力引进“四类人才”
东莞提出要建设“人才高地”,支撑创新驱动发展,东莞市将要落实国家和省取消台港澳人员就业许可制度,以后港澳人员在东莞就可以比较灵活地就业,不需要再办理相关的许可。
3月23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之家联盟面向香港青年创业者发出“招才令”,希望香港青年到东莞创业。在此之前,全省首个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区正式授牌落户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开启了东莞与港澳合作先行先试的新模。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之家创新创业基地,落地于东莞万江家汇生活广场,这也是继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三个港澳青年创业基地之后,东莞建设的首家青年双创基地,利用港澳青年之家扶持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经验和能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器,令东莞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先锋,令粤港澳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器成为东莞市先锋的主力。
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表示,东莞要在产业领域上重点引进研发人才和技能人才,在地域上着力引进港澳台人才,在人才结构上重点引进青年创新人才。
东莞从2013年起实施特色人才政策,作为东莞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地方政策。迄今为止,东莞共认定评定了13批特色人才共计248人,其中特级人才2名、一类人才38名、二类人才86名、三类人才100名、四类人才22名。
东莞市特色人才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东莞市重点发展的行业、产业及领域,可享受创业奖励、居留落户、住房补贴、个税补贴、医疗社保、子女入学等13个方面的政策待遇。
全力打造“技能人才之都”
技能人才既是东莞实体经济的坚强基石,更是关乎东莞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资源。东莞集聚了510多万名产业工人,是全国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其中技术工人62万人,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市场和环境。
司琪表示,“技能人才之都”是全市重点人才战略,也是今年人社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要实现全市技术工人比例提升3%以上,技工人才累计增加15万以上,推动40万人以上提升学历技能素质的目标。
对于打造“技能人才之都”,东莞通过创新政策、搭建平台以及评价激励等措施,为劳动者提供终身学习培训的机会和平台,激励劳动者努力提升技能素质,实现更好的发展。
在创新政策上,建立“学分银行”终身学习管理机制,创新技能培训晋升政策,对参加技能培训的人才给予补贴,建立一套立足产业实际、符合企业需求、人才管用好用的多元评价机制。
在平台搭建上,东莞市人社局透露,在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工作中,将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以企业、行业为主体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开发一批技能培训的“东莞标准”。目前东莞已经组织开发了工业机器人应用、模具工和冲压工3个国家标准。
出台实施“工匠精英”引领计划,加快引进培育一批东莞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在质量管理上寻求新突破,对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组织形式等,要全方位加强监管,建立“一人一档”,确保培训过程有质量,培训效果可衡量。加强“技能人才之都”政策的宣传解读,选树10名“莞邑工匠”、100名“首席技师”,营造技能成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
数据
839.22万
去年东莞常住人口总数达到了839.22万人,新增常住人口近5万人。自2015年以来,东莞每年新增的常住人口持续上升,从2015年的825.41万上升到2018年839.22万。
15万
与此同时,东莞2018年取得人才入户资格人数达15.2万,几乎等于之前5年之和,人才增长的速度正在加快。
第8位
《2018第四季度&年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中,东莞排名全国第八,位列广州、北京、深圳、上海、成都、重庆、郑州之后,是全国新一线城市的“人气榜首”。
11亿
东莞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5个,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1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3个,博士后平台设站规模位居全省第四,累计招收博士后达179人。相关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累计达11亿元。
297名
去年以来,东莞市新增了30个“技师工作站”,目前全市共有42个“技师工作站”,其中唯美陶瓷获评全市首个“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依托“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养平台培训13万人次;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选树了100名“首席技师”,累计297名。
采写:南都记者唐建丰
新闻推荐
东莞苏宁以旧换新活动开启以来,效果已经显现,截至3月25日,苏宁家电、3C产品回收量已突破500户。据东莞苏宁提供的数据,回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