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来每天卧床工作5小时研究600年前珍贵古籍 东莞七旬残障老人完成《琴轩集》注释
陈发枝老人
《琴轩集注释》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黄艳敏 罗志高 文/图
东莞市厚街镇7旬残障老人陈发枝,6年如一日攻坚克难,以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和努力,“破解”了一本著于600年前的珍贵古籍《琴轩集》,为这部传统文化典籍做注释。
近日,东莞市厚街镇举行《琴轩集注释》首发仪式。老人2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劳,终于有了回报。
《琴轩集》在香港发现
《琴轩集》是明代重臣陈琏(字廷器,号琴轩,祖籍厚街桥头,1369一1454)的著作。说起这本古籍,还有一段故事。
“清朝末年,东莞探花陈伯陶隐居香港九龙,他在编写《东莞县志》期间借了《琴轩集》作参考。后来,东莞著名文化人士杨宝霖老师在读《东莞县志》时发现,里面的内容多引自《琴轩集》,便推测《琴轩集》可能藏在香港图书馆。”陈发枝说,果不出所料,杨宝霖在香港的一位学生在香港大会堂图书馆找到了《琴轩集》,于2000年将《琴轩集》完整复印了回来。
陈发枝是厚街镇知名文化人士。40多年前,他从华南工学院建筑系毕业,在贵州省物资储备总公司工作期间不幸遇车祸,致下半身终身残障。卧床后,陈发枝投身文学创作,写出不少文学作品,其中东莞本土长篇小说《旱龙乡》声名远扬。
看到《琴轩集》复印本后,陈发枝发现,该书包含了陈琏所作赋、操、辞、乐府、诗、文等,保存了东莞明初以前的大量珍贵史料,但都是文言文。为了让后人读懂,他萌生了注释《琴轩集》的想法,这一想法也得到厚街镇桥头社区的支持。
每天卧床工作5个小时
《琴轩集》共5册,35万字,内含956首诗、576篇文章等,完整、准确注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注释古文胜于文学创作,包含更多确凿的文史资料、纪年、人物等,况且年代久远,当时的背景难以复原。”陈发枝说。
为此,陈发枝找来一位同样是残障人士的助手——冯锡祺一起工作,两人互相配合。由于下半身瘫痪,陈发枝只能躺在床上工作。
记者在陈发枝家采访时看到,在他的床右边一旧木柜里摆放着许多书籍、草稿纸等。陈发枝说,这个旧木柜就相当于他的办公桌,《琴轩集》所有的资料都搬到这个旧木柜里了,为的是方便进行注释工作,每天都要卧床工作5个小时。
《琴轩集》里有不少字词比较生僻,为了能够准确注释,往往要翻阅大量资料。陈发枝说,在注释《琴轩集》过程中,最头痛的是人物注释,因为很多人物都是无名无姓的。如《武公书》一章里有个人叫“庶子泉”,为了确定这人是谁,陈发枝查找了许多史料后,才得知这人是唐朝某妃子所生儿子。但具体是出自哪一位妃子?陈发枝又查找了唐朝的诸多书籍,最终才查到是妃子李幼卿。陈发枝说,像这样反复查找许多资料才能注释的例子还有很多。
(深圳特区报东莞3月6日电)
新闻推荐
高原孩子们眼中的最美“阿佳” 东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虎门分站执勤业务四科教导员刘洋带动29位民警与西藏30个孩子情牵一线
刘洋正在为贫困儿童采购物品文/图羊城晚报记者唐波通讯员陈兰芳刘洋刚刚获评了广东省第五批岗位学雷锋标兵,她是全国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