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与闽南好尚符” 工夫茶与潮州文化
吴榕青
文/韩山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吴榕青
潮州文化特质的精髓大抵是“精致”。“工夫”之名,原为茶叶之一品种,直至嘉庆、道光年间,尚有用“工夫茶”来指称出产于武夷山的一种中等茶叶品种,它后来变成特指使用考究的茶叶、雅致的器具以及形成的一套冲饮程式。而以文人士大夫为先导的人们对茶叶品质、器具精巧的讲究,最迟在明末清初已出现于福建及粤东一带。
从乾隆、嘉庆年间开始,有名有实的工夫茶已广泛流行于闽南粤东(以泉、漳、潮为中心)一带,并且逐渐在各种人群中推广开来。嘉庆《澄海县志》载潮州府澄海县“或嗜食茶,以武彝(夷)小种为上,拣焙次之,工夫中芽又次之,产安溪为下。锡瓶瓷碗,精洁整齐,时勤拂拭,俗谓茶具。”道光《厦门志》云:“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深杯。茶叶重一两,价有贵至四五番钱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以饷客,客必辨其香味而细啜之,否则相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谟茶之讹。彼夸此竞,遂有斗茶之举。有其癖者,不能自已。甚有士子终岁课读,所入不足以供茶费。”
此外,清道光至咸丰年间在福建为幕僚的浙江人施鸿保在其《闽杂记》中记载:“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曰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深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道光年间,寓居潮州的客籍人黄钊曾作有《功夫茶消寒第三集作》诗,其序明确云“潮人嗜茶,器具精细,手自烹瀹,名曰功夫茶。”其诗句云:“潮与闽南好尚符”,闽南潮州习俗大同小异,从工夫茶出现之时便是如此,直到今天还是如此。
潮州工夫茶文化一开始是拿来主义的。明末清初,到近代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炭炉白泥炉、砂铫是潮州自产之外(清初陈恭尹,有一首咏潮州茶具的五律“白灶青铛子,潮州来者精”。白灶,即俞蛟所记的“以细白泥为之”的截筒形茶炉;青铛,即砂铫。),茶叶是用福建武夷岩茶、安溪茶之类,茶壶是江苏宜兴的孟臣壶,杯是用江西景德镇产的若深杯。
后来,潮州的朱泥壶兴起了,枫溪瓷杯兴起了,凤凰单丛茶发展了,我们才逐步慢慢实现了潮州工夫茶一整套完整的体系。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工夫茶其实还不甚普遍,主要在官场、文人、商行、庵寺、闲间、赌馆、烟馆、妓院等一些富有或嗜好者中流行,寻常百姓家少有备用的。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工夫茶才真正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工夫茶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它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化品饮艺术,是我国饮茶艺术中的佼佼者;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具有广泛的、深厚的群众基础的民俗爱好。同时,它又是联系海内外潮人的一条重要精神纽带。2019年2月,笔者与几位老师因为调查潮剧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所到之处,海外潮人必以工夫茶来敬远方来的客人,令我们倍感亲切。
新闻推荐
1—2月粤东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25.1% 汕头、潮州外贸增幅高于全国同期
汕头国际集装箱码头。袁国宏摄南方日报讯(记者/余丹通讯员/林聪)今年1—2月,粤东地区(包括汕头市、梅州市、汕尾市、潮州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