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韩祠橡木
庄志平
自宋代以来,“韩祠橡木”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潮州名景,其中的主角——“橡木”,自栽种这日起到乾隆年间枯萎,鲜有历史记载,特别是该橡木由何人所种、何时栽入,未见之于史端,当前好像也没人系统考证过。因此,我想从自然科学、历史人文的角度,做一个大致的推理。
众所周知,韩祠橡木因“祠”而兴,盖因公元819年韩愈谏唐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治潮八月,驱鳄鱼、办学校、修水利和释奴隶等,功勋卓著,备受后人推崇,北宋官家陈尧佐、王涤等修庙修祠纪念韩愈,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丁允元才迁祠至东山(又名双旌山、韩山)。对于历史上祠前“橡木”出处,当前笼统的说法:“据传,当年韩愈常来东山游玩并种下橡木”。但通过推理论证,该“橡木”确为韩公所栽种。
首先从自然地理学而言。橡木是壳斗科栎属乔木,为北半球温带常见植物,全球有900多种、中国有300种橡木,同科树木生长周期相似。据新闻报道,河南省新密市一颗具有“万年栎”美誉的橡木,树龄5000年;乌克兰也已发现有1300年、1100年树龄的橡木活体。韩愈的家乡在河南,地处温带,橡木随处可见。而广东潮州属于亚热带气候,自古种植橡木相对较少。除非当年韩愈带来橡木籽并有意种下(一说是韩愈在游玩中吃炒熟的橡籽无意掉下,然熟物已无生命力),否则在那种交通严酷、人员往来受限的境地下,很难想象有人会从温带地区带来橡木籽。一方面因为橡木属于温带植物,带到南方是否出现水土不服,人们有疑虑;另方面橡木属于常见乔木,除非情感所托,移种价值不高。世上万物皆有生命,自从韩愈来潮(公元819年)种下橡木,至乾隆中期左右该橡木枯死(曾楚楠先生在其大作《韩愈在潮州》一书中通过文典溯源推论),假如以郑昌时《韩江闻见录》最后对橡木的记载(大约公元1744年)为木枯日期,算起来树龄有925年,吻合同类树种的寿命测算。
其次从氛围心境而言。唐代是一个文化多元并蓄、崇尚学习的时代。植树作为一项造福子孙、福荫后代的事业,况且伟岸的大树是“骨气”的象征,文人雅士争先效仿,种树咏树成风。其中,李白喜欢种桃树,白居易喜欢栽松树,柳宗元任柳州刺史,在柳江边大植柳树,自吟“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韩愈于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作了《柳州罗池庙碑》一文纪念柳宗元,文中称颂柳公种树的功绩。可以说,唐代名人喜欢种树,寄意自然为高风亮节之举。在这种氛围下,韩愈被贬,远离京都,万念俱灰,加上年龄已近老年,幼年孤苦阴影加重思乡情结,从社会文化氛围延伸到心境,以致带上家乡的寄托——橡木籽,到潮州东山种植,合情合理。
最后从诗文佐证而言。南宋潮人名宦王大宝(公元1094-1170年)《韩木赞》曰:“潮东山上有亭,唐韩文公游览所也。亭隅有木,虬干鳞文,叶长而傍棱,耆老相传公所植也,人无识其名,故曰韩木……遇春则华,或红或白,簇簇附枝,如桃状而小。每值士议春官,邦人以卜登第之祥,其来旧矣。绍圣四年丁丑开盛,倾城赏之,未几捷报三人,盖比前数多也……”王大宝生于北宋、仕于南宋,其文谈到北宋绍圣四年橡木花开预测科举盛况,间接证明韩山的橡木种植于北宋以前;同时直接促使“韩山橡木”声明远播,引起后来官家的关注和重视,达成社会呵护有加的共识。明朝“四朝大佬”林熙春韩祠万历碑刻《重修韩祠碑记》:“丁守允元因昌黎曾游览虖此,手植橡木尚存”;清朝的陈钰的《韩木赋》:“韩山之麓,鳄溪之湄,爰有橡木,植自昌黎......”。说明自古至今,偶有橡木由韩愈所植之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丁玫通讯员陈婕翁银燕)“您好,请先检测一下体温。请问要办理什么业务?”昨天上午,广东交通集团所属汕汾高速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