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选择题的陷阱和解题方法

潮州日报 2021-01-13 18:24

讲课教师:陈昭武

潮州市华侨中学历史教研组长、潮州市历史中心组组长、中学历史高级教师

2021年将实行新的高考模式,对比全国卷的情况,历史科选择题的分值虽然没有变化,但题量增多了,即由原先的12道选择题增加到16道,能否高效地解决选择题将关系到整卷的完成和分数的理想与否。很多考生选择题的分数不高往往是平时对选择题重知识积累而轻理性思维引起的,选择出错了并没有认真总结查找原因或是浅尝辄止,在下次训练到相同的考法但不相同的材料时又再出错了;还有一些学生在选择题出错了没有通过定点训练去突破难点而是做题时企图在高覆盖面的情况下“胡子眉毛一起抓”,做了很多低效的劳动,不但达不到解决问题结果而且由于在该科复习时用去过多的时间从而影响到其他科目的复习并影响到总分最大化。所以作为高三历史班学生有必要洞悉选择题的陷阱;掌握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力争把表面看似无序化又凌乱异常的选择题进行归类并逐一击破;力争把解选择题的方法烂熟于胸并在实践中去抛开这些方法,形成解题的题感,达到化“乱”为“治”又不刻意套用方法。

选择题陷阱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

选项与题干有关联甚至关联度很高,但不符合题干所设定的时空

表现为选项与材料可能部分意思有相似之处,甚至与材料表达的意思较为一致,但在时间上与材料所设定的时间不一致,这样的选项即使能表达材料的核心意思也应该在排除范围之中。

例:《诗经》所记载的事件往往没有确切的地点、明确的时间,并缺乏严密的逻辑,但它依然可以反映出散落的历史真实。这表明《诗经》()

A.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史学著作

B.对战国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C.集中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观念

D.源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

该题学生可采用时空排除,B项明显在时空上与题干不一致,即使核心意思无脱离题干也应排除;D项虽无界定具体的时空但在逻辑上与题干有必然联系,在内容上能反映了“依然可以反映出散落的历史真实”,故是最佳答案。

要识破这种类型的干扰并选出正确的选项,最重要的是要把教材涉及到的史料的时空记住,中国史可以按朝代记住史实,世界史可以按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去归类记住。此外,在做题时一定要明确材料和选项的时空对应,不能忽略时空而言内容。

以局部代替整体,以个别代替全部

这种类型的选择题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整体意思或某种完整的历史史实而选项反映的是局部的内容或部分历史史实;材料所体现的是个人的意见或历史概念的一部分内容而选项体现的是完整的结论或整个历史概念的普遍规律;迷惑性的选项与正确的选项都能反映材料的意思,但迷惑性的选项无法反映材料的本质特征。

例: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

A.注重调和儒道促使儒道兼容

B.融合儒佛道三教体现三位一体

C.坚持儒家名教强调儒家正统

D.鼓吹“天理”宣传存天理灭人欲

该题最容易混淆的是B项和A项,要选出正解的选项唯有辨别两个选项的区别,A项仅体现儒道的关系没有牵连到佛教,而B项是强调儒道佛的关系,B项看起来更全面,但材料介绍玄学仅讲到“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即是儒家纲常;“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是道家的顺应自然,材料并没有谈到佛教的话题。作为正确的选项只能选A,不能选B项,B项太“全面”了。

上面的例子最容易犯错的是把表述过于全面的选项当成正确的答案,下面要举的例子却是容易把表述过于片面的选项当成正确的答案。

例:古人认为:为人君父不懂《春秋》,会蒙受罪魁祸首的恶名;为人臣子不懂《春秋》,会因为篡狱而留下死罪的名声。这反映古代中国()

A.以儒家规范作为衡量是非得失的准则B.把《春秋》作为判断善恶曲直的标准C.将克己复礼作为评定社会道德的标尺D.用文献经典作为维护身份等级的手段

该题最容易选错的选项是B,因为B项乍看是材料内容的恰当概括,这是选择该选项最佳的理由,但B项又有不选的最大理由是太片面和直接。材料固然是讲《春秋》,但“春秋”只是材料借以表述的核心内容——儒家思想的纲常伦理的“引子”,所以若选B项,就落入陷阱了,犯下了片面理解材料的错误。

以上的例子给我们启示,不能把选项是否表述全面作为选择的依据,最重要的是要不偏不倚地与材料的意思一致,还要表现出与材料的核心主旨相吻合。最佳的选项应是材料最好的注解。平时在复习备考时应尽可能地将教材的内容作为材料去处理,分析核心意思和内容特点,锤炼自己的思维。

混淆主旨意思

即是选项表面似与材料有一定关联,但却与主旨无逻辑联系或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因果关系颠倒、错位;选项只是材料的延伸的含义;故意用枝节的表述来取代主干的知识。

例: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当时()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

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C.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

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

该题的A项“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迷惑性最大,但只是材料枝节意思,而D项“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是材料“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的主干意思的体现,当然是正确选项。

应对上面的选择题的三大陷阱一般而言要重视常规步骤的解题,如审题及排除法;重视史实,以史实为衡量尺度;采用理性分析法即辩证法分析法等。此外,高三的学生在复习时一定要两个轮子并举即:课本的基本知识和充分的训练是不能缺少的,若没有课本的基本知识而忙于做题就会茫然而失措;若仅是对课本的基本知识熟悉而缺少做题就如同空有丰富的驾驶知识而没有上路操作一样,还是无法驾驶好车子。

新闻推荐

《旧影潮州》增订本首发 百年前潮州府衙老照片首次公开

1月9日,丁铨在潮州新华书店分享《旧影潮州》增订本。受访者供图立足世界,放眼潮州更多详细图文扫码看一段看得见的潮州历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