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篇作品
□陆利平
我的第一篇文学作品是题为《春雨》的小散文。那时我正在读中学,虽然只有寥寥几百字,更谈不上什么艺术特色,但见报时,激动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在此之前,我向《汕头日报》投了三次稿,记得收到一次退稿信,大意是“文字有意境,但语言表达欠佳。”但我不气馁,现在终于见报了。我的语文老师比我还高兴,上午最后一节课下课时,他叫我到他的办公室,拿出一份《汕头日报》给我,让我看一看。平时,我也会常到老师的办公室看报纸。老师姓卢,是一位非常勤奋的老师,除了认真教学之外,业余也写一些通讯报道,还被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我在《汕头日报》上经常能看到他的作品。
接过报纸,我笑着问:“老师又有作品发表了?”
“这次不是我的稿件,是我的学生的作品发表了,你看一下就知道了。”老师语气中特别强调“我的学生”。
我看报纸喜欢看第一版和副刊版,《汕头日报》副刊“韩江水”是一个十分有特色的副刊,是很多文学爱好者向往的园地。我在上个月投去的《春雨》一文,现在真真切切地变成了铅字。
卢老师说:“作为一名中学生在报纸上发表文学作品着实不容易,”他倒了一杯水给我,接着说:“"韩江水"是《汕头日报》一个重要栏目,对作品质量要求高,能在上面发表作品真是值得祝贺。”是啊,那时的《汕头日报》可是整个粤东地区唯一的一份报纸。
中午,卢老师请我与他一起吃饭,饭菜是在学校饭堂打来的,只是卢老师自己多做了一道排骨炖菜脯。这是一顿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午餐,但其意义已远远超过吃饭的意义了。
过了几天,卢老师上作文课,他向全班同学讲解了本节课要写的作文要注意哪些方面以及主题思想之后,照例又有一些同学“嘀咕嘀咕”地表示对写作文的厌烦。卢老师忽然拿出一大叠纸张:“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手中是什么东西?”正当同学们面面相觑时,卢老师继续说道:“刚才布置作文时,又有小部分同学表现厌烦的情绪,但在我们学校,在你们身边却已有同学将所写的文字在报纸上发表了。”卢老师扬了扬手中的纸张,“现在我将这篇作品刻印下来,分发给大家,让大家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末了,卢老师将目光投给了我。当卢老师喊出了我的名字时,刚才班里稍为躁动的场面,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继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说真的,看到卢老师的眼神时,我希望不要讲出我的名字。当他说出了我的名字时,忽然的瞬间,我浑身一阵抖擞。而现在同学们的掌声响起来,更令我不知所措。
后来这篇作品还在其他班级发放,在学校引起了一个小小的轰动,这也是这所乡村中学第一次有在读的学生在报纸上发表作品。当我拿着稿费单到校长室盖章时(那时汇款单取款要单位证明),校长笑着问我:“是你自己写的吗?”我给予了校长肯定的回答。“年轻人,继续努力,不仅为学校争光,更为自己争光。”校长鼓励道。
人们将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称之为“处女作”,这可想而知,对第一篇作品是何等的重视,其意义又何其重要,不过,对于大多数写作的人来说,处女作并不是代表作或成名作,反而,往往是不成熟的,甚至幼稚的,于我而言更是如此。
但有了这第一篇作品的发表,无疑给予了我极大的信心。而且在不久,我又收到了《饶平文艺》编辑部寄来的样刊,里面发表了我的一篇题为《夜来香》的散文。
《饶平文艺》我至今还保存着,但《汕头日报》没有保存。以至30多年后,在纪念汕头日报创刊70周年的时候,时任“韩江水”编辑的刘文华老师约我写一篇主题为“我与韩江水的故事”的文章,并要求提供第一篇在《汕头日报》的作品时,我无从提供,幸好我的日记本有记载发表时间。刘老师是一位十分敬业的编辑,她在报纸档案库里找到了当年发表我作品的那期报纸并复印下来。这篇以《那江那水》为名的散文占了半个版面的篇幅,刘文华老师还很细心地配发了我的一张生活照和那篇《春雨》的影印件。我在《汕头日报》上发表过不少作品,主要是洪韩老师、刘文华老师、刘小萱老师编发的。非常遗憾,由于当时编辑的名字没有见诸报端,我竟不知道发表我第一篇作品的编辑老师的姓名。
蓦然回首,从1982年发表第一篇作品,弹指一挥间,38年过去了,我也从懵懵懂懂的青春年少到如今已年过半百,与我同时代的年轻人,有好多人跟我一样,为在报纸获得一块“豆腐块”的补白而欣喜若狂,也有好多人因各种各样原因放弃了。回想起来,几十年如一日,真的不易,每一个坚持真的是在一瞬间。高中毕业之后,我以12分之差与阶梯教室无缘,从此,炎炎烈日下的大田,机器轰鸣的车间,都有我的身影:当过农民,当过工人,也从事过旅游,当过企业管理者,由于我的努力,完成了从蓝领到白领的转变,但最后还是回到生我养我的故乡……
不管从事什么,不论工作有多辛苦,有一样我不言放弃,那就是对文学的执着追求,我不敢说我取得成功,但我敢说我珍惜时间读书和写字。家里确是“满眼皆书”,而这也深深地影响了儿子,使他爱上阅读,爱上写作,从高一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现在已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诗,还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海到山上吹风》。
因为执着,因为不弃,这么些年来,我在各级报刊(纸质)上发表了300多篇文学作品,即便在融媒如此发达的今日,我仍然喜欢看纸质版的书,喜欢给纸质媒体投稿,喜欢在纸质媒体上发表作品,我总认为,那一缕书香的味道是什么都不可比拟的,那一缕书香是那春雨滋润的。
新闻推荐
饶平县有一帮音乐爱好者,他们利用业余时间组成乐队,成立合唱团,自己建设音乐厅,帮助众多音乐爱好者放飞音乐梦想 大澳村里的“金色大厅”
金色大厅排练节目本报记者林冬云文/图提起“金色大厅”,人们很自然就会想到世界上著名音乐大厅之一的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