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潮州工艺美术发展概略

潮州日报 2020-11-29 11:44

李炳炎

潮州是广东省工艺美术品重要产区,也是全国工艺品的知名产区。潮州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品类齐全,门类繁多,广泛流传于民间,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完整的体系而饮誉海内外,是潮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根据黄挺先生的专著《潮汕史》《潮汕文化源流》,和1986年潮州市工艺美术志编写组编的《潮州市工艺美术志》、1986年《潮州市二轻工业志》(内部资料)、1988年潮州市经济委员会编的《潮州市工业志》(内部资料)、政协潮州市文史资料征集编写委员会编的《潮州文史资料》等资料,及前辈一些论著,进行梳理,粗略整理出近代以来,潮州工艺美术行业经历的四个历史时期。

一、近代:华侨资本与工艺之风促进工艺美术的成熟

1860年,汕头港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后,潮州成为重要的转口贸易地,来往潮汕商贸频繁。“同光中兴”至民国初期,潮人大量下南洋,侨乡潮州在华侨资本的推动下,掀起“起大厝,建祠堂”的热潮。祠堂、庙宇、民居的兴建,带旺建筑装饰中的石雕、木雕、漆画、嵌瓷、潮绣等。民间甚至兴起斗艺之风,促使手工艺人不断推陈出新,工艺品愈加精细,出现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斗艺”之风将潮州工艺美术推至高峰。

在时年八节等民风民俗方面,近代潮州的民间习俗文化已趋于成熟,是潮人的重要节日,带动剪纸、彩札、刺绣、“做粿”、泥塑、木偶、竹篾、南金、香烛等传统工艺品的消费。潮州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游神赛会”也几乎调动了潮州所有的民间工艺制作技艺,如游神赛会时的潮剧、木偶戏表演,猜灯谜,赛剪纸,赛泥塑、瓷塑、嵌瓷,“安仔”屏等活动,以及游神赛会的供品、布置、摆设等,促进了各种民间工艺品的需求。

可见,大兴建筑和游神赛会是近代潮州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此外,由于潮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20世纪30年代陈济棠执掌广东期间大力开展的经济建设,使潮州工艺美术行业拥有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及良好的发展空间。加之抽纱、通花瓷等新兴工艺的发展,提倡国货运动中对手工业产品的质量改良,海内外潮商的资本注入与商业运作等等,使得这一时期潮州工艺美术行业出现与国内其他产区不同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1949—1977年:工艺美术行业的体系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工艺美术行业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按照“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对工艺美术行业进行了一系列挖掘、恢复和发展工作。

在1950—1954年恢复和组织生产阶段期间,潮州手工业工人自发组织各种工艺生产组,从私营向小集体工艺生产发展,成立手工业工作队,帮助组织恢复潮州工艺美术行业的生产。

1954年,潮州第三街道办事处,创办了全省第一个工艺美术“刺绣生产组”;1955年初,潮州文化馆组建了潮州市第一个工艺美术集体生产机构——潮州民间工艺合作社。随后,竹篷、竹器、陶器等行业也建立起生产社,涌现了一批工艺美术单位,潮州手工业生产力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956年,手工业合作化迎来了高潮。潮州工艺行业建立了木雕、首饰、彩瓷、爆竹、竹帘、麦秆等生产合作社(组)。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潮州工艺美术从传统的手工作坊逐步转向大中小型的专业生产厂,行业的生产已初步形成规模。

1958年,潮州市国营丝衣厂建立,并从上海聘请设计专业人员当技师,使企业从绣衣设计到制样、排图、图案花稿、针刷、投放、绣花、车缝成品等逐步形成配套,其产品“水仙花”牌绣衣受到国内外市场欢迎。这一时期,潮州丝衣厂等工艺美术企业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从改革工具入手,自制各种小型机具设备,代替原来的手工操作。潮州工艺美术开始向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更有利于发展生产,开始对企业进行调整。如1964年,成立潮州市二轻绣衣厂,实现了刺绣服装业的配套;1965年,组建潮州机绣社和剪纸绣品工艺社。枫溪陶瓷工艺也将各个工厂划分为日用、陈设、精陶三大类,使生产更加专业、有序。经过调整,潮州工艺美术行业已基本形成工业化体系。

“文革”期间,潮州工艺美术行业受到强烈的冲击,出现短时间内的停产、转产,与此同时又出现了很多红色题材的工艺产品。在这一时期,尽管潮州工艺美术行业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和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但总体趋势是在曲折发展中不断上升的。

三、1978——1991年:改革开放之后企业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在政策、资金、对外贸易、外汇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推动外向型的工艺美术企业的扩大生产。尤其是1979年8月,广东省政府在广州召开的“广东省第二届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标志着广东省工艺美术行业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对内改革

改革初期,面对经营困难的潮州二轻工艺企业,开始进行由上而下的内部改革,通过调整企业经营方向,从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使企业重新焕发生机,迅速发展起来。

1985年1月,潮州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成立,属下发展至36家工艺厂,公司设有工艺美术装饰服务部、工艺美术经济技术开发公司、旅游产品生产供应公司、工艺美术研究所、刺绣研究所、工艺美术工业供销公司等单位,还组织了潮州工艺美术学会。全公司形成了具有33个大品种,55项种类的生产规模。自此,潮州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走上行业管理轨道。

1985年潮州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属下36家工厂:国营潮绣厂、国营丝衣厂、二轻针织制衣厂、潮安针织服装厂、潮安机绣服装厂、凤艺服装厂、竹器厂、潮安厘竹工艺厂、竹篷厂、潮安竹制品工艺厂、工艺一厂、工艺二厂、金木雕厂、玉雕厂、竹帘工艺厂、竹制品工艺厂、潮安塑料玩具厂、潮安竹器工艺厂、绣衣厂、机绣服装厂、机绣一厂、机绣二厂、机绣三厂、新兴工艺厂、金银制品厂、彩瓷总厂、火药制品厂、潮安工艺彩瓷厂、潮安工艺陶瓷厂、潮安首饰工艺厂、潮安抽纱厂、潮安第三服装总厂、潮安绣品工艺厂、潮安绣衣服装厂、潮安第二机绣厂、二轻纺织品厂。

1985年潮州市工艺美术产品:潮绣、童装、绣衣、机绣、抽纱、珠绣戏服与道具、通锦绣、钩针编结、针织衣、喷绣室内装饰品、手巾、金属片袋、棉服装羽服装、发绣、潮州金漆木雕、玉雕、石雕、竹雕、粿模、红木家具、粉塑、金银首饰、仿古铜器、麦秆彩画制品、宗教画与裱画、木板年画、塑料玩具、竹木玩具、香包与绣玩具、竹制品、藤制品、潮彩、粉彩、印彩、紫砂陶品、日用陶瓷、瓷板画、美术瓷、通花瓶、嵌瓷、爆竹烟花、彩扎、花灯、纱丁、灯罩、浮洋泥塑、木偶、剪纸、木屑聚花工艺、皮影、风筝、漆器、潮州金漆画、螺甸镶嵌。

随着企业管理机构改革,潮州工艺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促使企业管理逐渐扩大指导性计划,缩小指令性计划,使企业有更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通过推广厂长承包责任制、设分厂管理和独立核算等,充分调动了职工生产的积极性。

1986年,市政府引导企业加强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行“三新代三老”,即通过“新材料代替老材料,新技术代替老技术,新产品代替老产品”,使潮州市工艺美术品种更为丰富,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同时,潮州工艺美术行业对旧厂房进行改造,扩大了生产空间,使工作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还通过引进技术、设备,对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和加工工艺进行技术改造,使潮州的陶瓷、服装、金银饰品、机绣、玉雕等的生产实现半机械化、机械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在一系列的对内调整改革中,潮州工艺美术生产经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管理机构的改革,为工艺美术行业的恢复和发展奠定基础,企业朝着生产经营型发展,更具活力;企业生产的改革,为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产品的质量及生产效率提高,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产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受到市场青睐。

(二)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尝试性地创立“三来一补”的企业贸易形式。1978年8月,潮州绣衣厂率先与港商“仁辉”贸易公司签订三年来料加工业务。至1985年,潮州工艺公司已有14家工厂长期与香港120多个客户挂钩,年加工值为260万美元。企业利用“三来一补”发展业务,充分利用了国外的原料、技术及资金,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技术设备,促进潮州工艺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外销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为扩大外贸出口、创造外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981年,汕头经济特区成立后,为潮州工艺产品的外销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潮州的潮绣厂、丝衣厂、绣衣厂、机绣服装厂总厂和潮安针织服装厂等企业先后到特区办厂,与汕头特区有关公司联营出口。1988年初,潮州工艺美术公司与汕头经济特区艺兴有限公司联营,成立“汕头经济特区潮兴工艺美术联营公司”,与工艺公司属下企业相互配合,代理各企业进出口业务。

随着沿海经济特区的进一步发展,“三来一补”企业也出现新的发展趋势,逐渐转型为中外合资合作企业。1987年,潮州工艺服装厂与外商合作,成立潮州荣昌电脑公司,专营多头电脑绣花机绣花业务。在转型的过程中,这些企业的性质、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他们本身的经营自主权加大了,管理方式也更加灵活。潮州工艺企业逐步朝向市场经济的外向型、多元化发展。

此外,改革开放后恢复了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出口,潮州工艺美术企业利用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作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工艺品种,吸引客户,获取订单。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逐步允许企业多渠道发展外贸经营。潮州工艺企业由原来的通过汕头外贸部门间接出口,逐步发展为直接与外商“面对面”协商订货业务。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家对商品出口进行深化改革,一些有能力的企业直接在广交会设展位,招揽订单。1990年,潮州工艺美术全行业有13家企业,组织展品2590件套,参加春秋两届交易会,共获得订货2303.5万元。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潮州工艺美术快速发展的时期。潮州工艺美术企业通过对经营体制的改革,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加强企业生产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与档次;产品销售向多渠道发展,从原单一出口发展到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自营进出口、三来一补及中外合资、合营等多种形式发展对外贸易,以扩大市场,创造经济效益。潮州工艺美术行业已逐渐形成规模化发展,成为潮州经济重要的一部分。

四、1992年之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艺美术行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中国凭借丰富的劳动力、低廉的工资等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遇,承接了国际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业转移。外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开始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投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了承接来自中国台湾、日本及欧美的产业转移,潮州国有企业开始大刀阔斧改革,向外向型企业发展。

1992年3月,潮州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改为经营性公司,不再管理公司行政,只管理其经营。

1992年12月,潮州市工艺美术总公司成立,以原潮州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为主体,管辖下属8家企业:工艺美术服务部、工艺美术工业供销公司、工艺美术发展公司、工艺旅游产品贸易公司及其工厂、工艺美术研究所及其实验工场、工艺美术品展销公司、绣衣厂、机绣服装总厂。

潮州市工艺美术总公司坚持发展工艺美术生产与地方工业,弘扬传统技艺,发展外贸出口和内销旅游,开发名优产品,实现了由行政管理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过渡转变,推动工艺美术行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随后,潮州各工艺美术企业根据市场的特性及所有制的不同,国营和集体企业纷纷改建、解体,变为企业集团或合作社。经过体改,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迅速崛起,企业脱离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进入到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中,为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逐渐成为工艺美术行业的主体。潮州工艺美术行业从此进入一个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在改制的过程中,潮州的陶瓷、潮绣(服装)行业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契机,进行转型升级,促使潮州的陶瓷、服装制造业从低端走向中高端,规模日益壮大,并成为潮州的支柱产业。但也有一部分工艺企业,因不适应市场经济,逐步被淘汰。

进入21世纪,人民的消费水平及审美水平逐渐提高,工艺美术产品的形态发生变化,主要作为日用品、艺术品、礼品等,越来越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同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国内外对艺术品需求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工艺美术品的内销与出口,潮州工艺美术行业进入繁荣发展的阶段。

2004年1月9日,潮州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授予“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称号;同年4月12日,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瓷都”称号。

2006年,潮州先后成立组建市工艺美术研究院和市工艺美术协会,传承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推动工艺行业的发展壮大,为振兴与繁荣潮州工艺美术行业做出积极贡献。

潮州工艺行业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也积极发展创新,通过引导工艺产业化,并与新兴技术相结合,使潮州工艺美术产品赢得市场,推动了潮州工艺美术行业向产业化和精品化发展。2011年,潮州工艺美术产值达21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1%以上。同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联合授予潮州市“中国工艺美术之都·潮州”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全市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伍比拼业务技能

本报讯(记者郭博文)前天,为全面检验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伍的练兵成效和实战效果,促进提升基层消防队伍保一方稳定、守一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