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地变仓库 西堤路栈房史话

汕头日报 2020-11-14 01:07

西堤路与德里街交界新修复的骑楼

■ 许壁锋 文图

1948年的《潮州乡讯》刊登了罗铭的画作《汕头西堤码头一角》(见上图),画出码头的栈房以及栈房前的栈桥,马宗芗在杂志内为其赋诗一首,其中写到“晚峰秋水两盈盈,一色云天浑太清”“频穿望眼待人意,叠见归舟逐浪平”等。虽然西堤栈房不比骑楼外观独特,但栈房前的西堤码头却是汕头独特的景观之一。西堤栈房是这个百载商埠商业繁华的见证

西堤片区最早的仓库,也就是汕头人俗称的“栈房”,最早是英商德记洋行在清代末期填成的一部分海旁地。今西堤片区的“德志巷”原名德记巷,就是德记洋行的栈房。后来,英商怡和洋行在至安街怡和洋行写字楼前(即后来至平路与西堤路交界)填成一片新地,同时在商平路与棉安街交界一带修成栈房,称为怡和栈。英商太古洋行在商平路育善街口填成新地一片,称为太古栈。当时西堤路尚未填筑为陆地,这些栈房的巨大收益为西堤路海坦地填筑和栈房修建奠定了基础。

西海岸的填筑与西堤路栈房的开端

1925年第二次东征时,时任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等同意英国籍商人刘炳佳开办的益德公司出资对西堤街口的海坦地进行填筑,由汕头堤工处进行监管,并起草一份《汕头市西海岸展筑堤工处简章》,列明将西堤坦地分为10份,其中5份由汕头市政府回收,剩下分为“甲、乙、丙、丁、戊”5个地号,由益德公司作为投资利益进行拍卖,一半收益归政府,另一半做益德公司的收入。该工程在1927年完成,西堤片区开始从海边滩涂地逐渐成为陆地。在原太古、德记、怡和等洋行的海边仓库西北侧,形成了一片可以修建民居和仓库的土地,也就是今西堤路的前身。因为该简章允许益德公司“随填随卖”,因此也有一些业户开始在西堤路修筑栈房和民居,该片土地售出后,累计得洋银53000千元。

1928年,汕头市着手对西堤路、海平路沿线进行建设,时任汕头市长萧冠英将海平路、西堤路进行重新改建,得到当时广东省民政厅的支持。因为开辟新路对原有的产业造成影响,当时也有隆记等公司成立“西堤坦地业户团”,希望能不拆除这些住房。然而汕头原有的栈房已经不能满足商业日盛的仓储需求,因而该计划依然继续推行,并且根据涉外地产的管理办法,与怡和、德记等洋行进行协商,拆除部分洋行栈房。为安抚已向益德公司购买土地的西堤业户,在萧冠英离任后,汕头市政府决定将西堤路的宽度连骑楼地在内控制在80英尺,原定开辟一条20英尺宽的横路则不再建设,避免过度拆除影响民户产业。

1929年,时任汕头市长许锡清对西堤已经淤积形成的新海旁地,即海平路往海旁出的海坪地进行规划,当时最早形成的一段,即今西堤码头至原市第九中学一带,划分为4个片区,因为汕头当时海边土地多作为仓库,也就是收藏、收纳的作用,故以成语“秋收冬藏”命名。1930年,这片“秋收冬”坦地本由英商德记洋行、怡和洋行进行“优先承领”,但因为两洋行没有在限期内核定底价,因而市政府取消了两家洋行的优先权。

随后,许锡清又要求德记、怡和洋行将“秋收冬”地涉及洋行栈房前的贫民篷寮小屋限期拆迁,继续推进西堤路修筑工作。为让这些贫民有容身之所,汕头市政府又在澄属岐山龙舌埔(即今厦岭路一带)修筑平民新村,督促其在一周之内尽快搬迁,并由市公安局消防队到场督拆。同年,西堤路业户李臣璧向市政府递交《西堤马路筑委会简章》,对西堤马路进行建设。1931年拆除汕揭电船公司、潮汕电船公司的木船码头以及木栅栏、贫民篷寮等。

因“藏”字号西堤地在1934年为汕头诚心善社用地,当时只剩下“秋收冬”3个字号的土地作为当时西堤的仓库用地。这些土地与洋行土地相连,从潮海关旁的招商局栈房、太古新栈到育善街的太古栈开始,一直到至平路怡和栈,以及西堤路的棉庆后围、德记前路、秋收冬坦地,是当时汕头最大的仓库群,除了洋行外,多是类似维记等华洋合资的大公司所用,又有栈房租赁等,是栈房生意繁华之地。

西堤路围海工作与百货、水产、食品仓库

20世纪50年代,汕头在西堤片开始大规模围海造地活动,将原秋收冬藏4个字号的坦地改称为西堤海旁一段,同时对原合德街以西等片区进行征收改建,开始填筑。1958年前后填海活动相对规模较大,直至20世纪60年代,西堤路西侧的海旁地基本形成。

当时西堤路规模较大的仓库有10号的百货公司仓库,俗称“百货仓”,永泰路尾的水产公司仓库,俗称“水产仓”,以及安平路尾汕头食品进出口公司的“食品仓”。这3个大仓库分别代表了汕头当时三种不同的经济形态。

汕头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后形成汕头市百货公司,整合原天华、南生、广发等不同的百货经营门店,除了糖、烟、酒属于糖烟酒专卖公司外,其他诸如日常的杂货用品等均可以在百货公司购买。当时百货公司除了销售汕头自产的一些货物外,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货物也通过采购运输到汕头,一般是船运,所以在原西堤路10号设置仓库进行储存。

汕头食品进出口公司则是外销型企业,当时汕头食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肉脯、腊味等肉制品,大多数都在西堤的食品仓库储存,然后再外销其他国家或地区。

当时汕头的水产市场设置在沿海区域,最早的汕头水产市场位于双和市周边,称为“鱼市”,后又迁徙到三泰市(即今三太市直街)。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三泰市已不再靠近码头,因此在永泰路尾、升平海旁等地形成新的水产市场,在永泰路尾修筑新的仓库,用来储存各类海产品等。

与洋行栈房相关的职业

当年洋行仓库由俗称“头家”的洋行老板委派专人管理,称为“管栈”,“管栈”手下有若干专门整理账目数字的,俗称称“家账”,担任家账的人就在仓库内设一张写字桌,摆上算盘账本等。因栈房堆放物品较多,不可能专门摆一张床,往往买一块俗称“牛柴”的木头权当凉席,仓库入货的时候靠墙而立,不占地方。这种木头也称“东京木”,盛产于越南东京湾一带,十分沉重,夏季比较凉快。

当年各大洋行还在棉安街口、至安街口一带修筑了栈桥,一头连接码头,另一头延伸至海边,专门用于运输货物,搬运工人通过栈桥搬运船舶货物,搬运货物的人俗称“咕哩”“苦力”。

20世纪50年代,汕头成立汕头市搬运公司,直接由汕头市人民政府管理。搬运工人有专门的搬运地图,详细标记了汕头各处街路巷道,工人搬运按路段长度收费。当时搬运工人宿舍多在新梅村一带,因此形成搬运新村。

码头是与仓库密切相关的一处地点。当时西堤片区有四码头、西堤码头、永泰码头、水产码头等不同的码头,这些码头是船舶靠岸的主要位置,出于交通运输便利考虑,仓库才设置在西堤路。

新闻推荐

潮州枫溪区非遗公益培训班开班 首期学习“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大师教小学生做手拉壶

张泽锋向小学员现场演示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家源昨日下午,“多彩非遗文化传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