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香 韩水涛声 庚子金秋访潮州
□丘梓岐
10月12、13日,有幸到潮州讲课,虽不是第一次到潮州,但深知潮州历史悠久,借此机会作深度游学。
潮州作为粤东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繁华,历史上一直人才辈出,素有“三斗芝麻官”(其意为从政为官者多)之谓。有人曾透过谷歌卫星地图见到莲花山脉和从它两边伸出的大南山和南阳山脉,正好形成一个面朝南海、张开双臂成“冂”字形的巨大,紧紧地拥抱着潮汕平原,将来自北方的寒气遮挡在背后,而将来自台湾海峡和南海温暖的吉祥之气纳入了她的怀抱。流经潮汕平原的韩江、榕江和练江,从群山中逶迤而下,引导着山川灵气,一波三折地流向汕头出海。桑浦和达濠诸山如狮象般地守护出海口,还有南澳与妈屿诸岛如财星般地紧塞水口,大地之灵秀之气得以在近海回荡。
当我伫立在韩山师范学院运动场的山坡上,遥望笔架山下的湘子桥,近看饶宗颐“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这充满哲理的10个字,潮州之所以能够出这么多文人,是因为韩愈当年兴办教育的善举,为潮州播下了文明的种子,开创读书向上的学习氛围,才孕育了一代代年青才俊。
自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设立海阳县,隋朝时撤郡设州,始称“潮州”。潮州古城北据“金山”、东邻“笔架山”、西依“葫芦山”,三山拱护,“韩江”绕城而过,“凤凰山”发脉为屏(海拔1497米,粤东最高峰)。前有“凤凰州”(凤凰台)作案,“飞凤守水口”(涸溪凤尾村),“鲤鱼把龙门(凤凰州形如鲤鱼)”,山光水色十分宜人。
潮州人最懂感恩,他们至今深深怀念为古城带来荣耀的唐朝大文豪韩愈。当年,韩刺史反对皇帝在京城大费国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八千里路迢遥过来,只当了8个月的地方首脑,却为潮州人留下了永不消失的怀念,潮州的江山,也为这个河南人改了姓氏,江叫“韩江”,山叫“韩山”,韩江上的千年古桥,则用韩愈的侄子韩湘子命名。
如今,潮州人最引以为骄傲的一句广告语,是“地球上凡是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州人”。潮州人散落在这个星球上每个有华人的角落,和宁波人、温州人,乃至犹太人、吉普赛人一样著名,上善若水,到处流动。潮人在海外有钱得出名,最有钱的首推李嘉诚,而最有才的首推国学大师饶宗颐(1917—2018),这二位都是正宗的潮州城里人。
潮州人的成功,基于四大特点:“一是经济上的拓展性,二是文化上的兼容性,三是思维上的求异性,四是乡谊上的一维性。”潮州人这种既兼容又求异,既固守又拓展的复杂人格,成就了“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潮州文化。
我从广济门城楼走进古城,发现石牌坊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了解,牌坊多为纪念或旌表的作用,大体可分为几类:一是府治县治的标志;二是府庠县学的标志;三是考试中旌表;四是表彰贤臣名将;五是褒扬忠烈之士;六是宣扬节孝贞寿;七是表彰乐善好施;八是祠庙、名山、桥梁的标志等。
潮州俗话说:“大街看亭宇,桥顶吃炒面,登上东门楼,再入开元寺。”牌坊以石雕凿成歇山顶、柱、梁及各小件,架上三叠牌楼,匾额两旁,有的加配石刻缕雕之“双龙戏珠”或“祥凤卷草”之类装饰,柱边加设石狮或石鼓抑柱础,潮州人叫做“亭”。古城太平路从南到北,有17座牌坊,其它街亭50座,合共在古城内有97座。
我一边浏览牌坊上的匾额或柱梁的题字、记述或诗文,一边忆起饶宗颐先生,这位有大智慧、大学问、大魄力和大成就的人,从幼年起就朝夕浸泡在藏书十万余卷的天啸楼中读书,深厚的家学成了饶宗颐做学问的方便法门。那时候,被称为“神童”的饶公,慢慢发现学校里学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加上喜欢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初中还未毕业的他干脆不再去学校上课了,而选择自学。
1933年,16岁的饶宗颐发表第一篇论文《潮州旧志考》,开启了他的学术道路。到了18岁,他完成了父亲遗作《潮州艺文志》,使其成为潮州历代文献的里程碑著作。
站在广济门城楼上,眺望韩公祠,笔者寻思,新时代的潮州,乃是黄河的血脉,南海的涛声,孕育出韩江这么的一种情怀。
潮州是一本深奥玄妙的作品,纵有苏东坡才智,也读不尽湘子桥的神秘,也赏不尽古老的潮音、潮语、潮剧、潮曲,更品不尽工夫茶的色香韵……潮州,既是长须飘拂的老榕树,又是蓓蕾初绽的玉兰花。
潮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仿佛一朵鲜艳的牡丹,半似天仙半似神,半如崔氏镜中真。纷纷红紫争明媚,占尽风流富贵春。
(摄影:庄建明)
新闻推荐
周六来广州塔欣赏穗潮非遗 岭南之窗“广州·潮州非遗精品展”7日开展 届时还有粤剧潮剧名家演出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卜松竹)记者获悉,岭南之窗“广州·潮州非遗精品展”将于本周六正式在广州塔首层环形展廊开幕,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