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古城老城的保育活化密码 汕头、潮州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如何延续城市文脉,之于东莞有诸多借鉴意义

东莞日报 2020-11-02 10:29

潮州市广济桥

10月26日下午,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不少人正在街上漫步,欣赏两边林立的中西合璧的骑楼,感受当地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气息。这里有我国现存建筑面积最大的近现代骑楼建筑群,是汕头城市发祥地、百载商埠的见证者。

近期,小公园开埠区与潮州的广济桥、广济楼、牌坊街也成为东莞市民讨论的热点。汕头、潮州如何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城区,彰显城市特色,增强文化旅游内涵,让人们受到更多教育;如何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成为关注的重点。本报记者前往探寻两地古城、老城的保育活化密码。

古城老城承载的乡愁记忆

1860年,汕头开埠。小公园开埠区开始建设,并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汕头最繁华的商贸之地。作为“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方圆两平方公里的小公园开埠区被认为是中国开埠34个城市里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开埠区。

中山纪念亭是小公园的中心。站在这里,向四周都有延伸出去的道路,由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等纵向道路构成主街,而横向道路为次街,他们纵横交错形成网络。于是,整个街区就呈放射状格局。也因此,小公园成为全国唯一呈放射状格局的骑楼街道。

这里拥有中国现存建筑面积最大的近现代骑楼建筑群,有相关建筑2000多栋。里面有商店、洋行、百货大楼、邮局、学校等配套。其中1932年建成的百货大楼格外引人注目。这栋7层高的建筑,是汕头第一座有电梯的建筑。整栋大楼集购物、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曾客似云来,盛极一时。

当地一名70多岁的老伯回忆,小公园曾是汕头老市区的心脏,是汕头的商业、文化中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城区建起来了,人也聚向新城,老城区渐渐变得落寞。小公园的热闹繁华,渐渐成为大家的记忆。是后来汕头推进小公园的保育活化,才让这张名片焕发新活力。

小公园记录着1860年汕头开埠以来的历史痕迹。而距离小公园约一个小时车程的潮州,则已有1700年历史,拥有文物景点1345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

潮州的广济桥更是久负盛名。它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全长518米,以集梁桥、浮桥和拱桥于一体的独特风格,在中国桥梁史上独树一帜,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据记载,广济桥始建于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当时在江心筑起一个石洲,由86艘木船用铁链连缀成桥。在此后的60年里,在近十位州官主持下,潮州老百姓在韩江河道上分东、西两端建起22个石墩,架起木梁。江心一段因水深流急,仍用浮舟联结,形成了桥梁与浮桥相结合的特点。到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浮船改成18艘。至此,广济桥“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的面貌形成。桥的石墩之上,盖有亭屋,形态各异而且兼做店铺之用,又得到“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美称,有“到潮不到桥,枉向潮州走一遭”的说法。

正对广济桥的广济楼,是仿宫殿式建筑,分三层立于城墙之上。广济楼的背后,就是潮州古城。“三山一水护城城廓”的古城,格局完整,保留有720多条古街巷,大批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享有“京城帝王府、潮州百姓家”的美誉。

小公园开埠区和潮州古城,涵养着当地的文化和情怀,承载着海内外潮汕人的乡愁和记忆。

修旧如旧保护延续城市文脉

10月27日,走在广济桥上,依然梁舟结合,联阁重瓴,造型高雅。楹联亭匾美轮美奂,诗文书法活色生香。修缮后的广济桥内涵魅力不减。

翻开广济桥的历史,修缮是重要主题,有史可查的重修重建就有20余次。1958年,为连接闽粤两省交通,广济桥改为可通行汽车的公路桥。1986年,潮州被评为我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为恢复古桥原貌,2003年,潮州市成立“潮州市维修广济桥委员会”,按明代风格进行全面维修。2007年,完成主体修复工程,对外开放。

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的广济楼,历代均有维修。最近的一次落架大修是在2002年。当时,潮州依据清代《潮州古城图》和有关历史文献,参照同时期明代城楼建筑,恢复1931年重修前始建结构原貌。

潮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潮州一直遵循“保护古城、建设新城”的城市发展理念。一方面严格控制古城区内的建设活动,构建规划体系,把控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多方筹措资金修缮重点文物,使古城区的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较好地得以保存延续。

作为华南地区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潮州古城的保护从20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1995年初次编制《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古城的保护基调。出台了《潮州市古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将保护规划要求落实到具体空间中,控制高度和改造方式,对各个建筑的改造整治模式都提出要求,包括保护修缮、改善整修、整治更新等多种模式。近年,当地还对上述两份规划进行了修编。2015年编制的《潮州市古城区建筑修复改造指引和设计范例》,甚至明确了中黄色、灰白色两种主色调,提出了传统民居型和传统骑楼型两种建筑风格的设计范例。

潮州古城2.33平方公里,四纵三横的街巷格局里分布着大量传统民居、名人府第、宗族祠堂等。为了抢救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建筑,2017年以来,潮州启动“百家修百厝”工作。这种创新的文物修缮保护机制,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在首期启动的15处文物点修缮中,既有社会热心人士捐建,也有以租代管,社会力量的参与,可以解决修缮资金不足的难题。

与此同时,近年来潮州建立“政府导向、专家指导、居民配合”的上下联动一致的保护模式,启动了古城33条街巷的“微更新”,用绣花的功夫修复古城肌理。他们尊重历史真实面貌,充分发挥专业团体、技术人才的作用,充分听取专业意见,放手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老匠人、老技艺参与其中,采用传统材料和工艺,融入精细、精致的“潮味”元素,让巷道保持潮文化的精华,体现古城风貌的原真性、多样性。

行走在古城里,人们看不到对古城进行“穿衣戴帽”工程的痕迹,能看到的是历史痕迹与整饰过的形成一体,让人能感受到过去和现在,真实与和谐。华南城市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朱秋利在文章里说,潮州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真正做到了尊重历史,留下记忆。

在汕头,对小公园开埠区的修复改造,也是遵循“修旧如旧、修新如旧、建新如旧”原则,处理好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商埠文脉统一起来,以绣花功夫对骑楼建筑群进行修缮,全面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育活化,全力打造精神家园,留住属于“胶己人”的集体记忆和悠悠乡愁。

小公园开埠区于2017年启动首期修缮改造工程。而小公园亭则在2017年春节前就以全新的面貌与大家见面。

黄茂雄的汕头市大宇木业有限公司负责小公园亭的重修。当时,他的参考资料只有一张1940年拍的老照片和一份1934年原始建设图纸,图纸上的数据早已模糊不清。他凭借多年研究古建筑木结构的经验,从比例、层高、木料和木结构内部布局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整个亭子采用“千年不朽”的缅甸柚木制作,施工采用榫卯结构,高度还原1934年刚建成的样子。

知名建筑师纪传英则带领一百多名能工巧匠,按原先勘察的历史风貌,对骑楼建筑进行细致修缮,逐渐恢复骑楼原貌。采用的材料是潮汕传统的材料,如贝灰、糯米浆、红糖和草根,然后采用灰塑、彩绘、泥塑,遵古法进行修复。南生百货大楼外立面的彩色玻璃,就是按照原来的老工艺去定制。

小公园开埠区再度成为汕头的热门“打卡地”。

文旅融合老城焕发新活力

当真正来到小公园,你会发现,他们在修缮保育的同时,还深度挖掘每栋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结合建筑的古往今生,将已完成修缮的历史建筑量身打造成一个个博物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串联起汕头开埠时期的一段峥嵘岁月,同时,对公众免费开放,搭建起文化惠民新平台。

位于永平路1号,始建于1907年的中西合璧的欧陆式大楼,承载着20世纪20年代汕头辉煌的城市发展记忆。2010年,这栋大楼被修缮建设为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与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一街之隔的汕头侨批文物馆征集、收藏各类侨批文物约12万件。侨批是海外华人华侨寄给国内侨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侨批档案向世人真实展现华侨华人的移民史、创业史及其勇于开拓、守信重义、爱乡爱国的精神。

已建成的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并推出常态性惠民活动,在重要节假日期间特别策划主题展览,吸引市民游客前往。

“小公园开埠区修复改造工程不仅仅是对破旧建筑的重新修缮,还要加强对开埠区的商业、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的恢复和提升,让历史与当代相得益彰,使小公园聚集人气,重现繁荣。”汕头市金平区更新局副局长王晓丹日前接受汕头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未来,当地还将加强对片区内文物及历史建筑物的保护与利用,并结合建筑物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点,开发为不同类型的展馆,让这些建筑物成为讲好汕头故事的真实载体。同时,当地在保持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将积极改善基础设施,融入现代生活气息,使小公园成为宜居宜商宜游的历史街区。去年,汕头市“潮汕文艺人才一条街”正式启用。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和书画名师设立工作室,作为先行点和示范点,搭建潮州传统文化对外交流平台,带动一条街乃至整个小公园的保育活化。

潮州也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古城进行活化利用,以文塑城,以文兴旅,文旅融合,让千年潮州古城迸发新活力。

在李厝祠,当地推出主题展览陈列,举办刺绣艺术双年展系列活动,让“老房子”变成“新平台”。打造灯光盛宴,让山水城融为一体的古城夜景成为新亮点。对60家博物馆完善基础设施、丰富藏品数量,创建博古馆之城。

潮州的非遗文化是一大亮点。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1人,国家级传承基地2个。

他们围绕非遗做文章,推动非遗进景区,让古城活起来。在广济桥、许驸马府、己略黄公祠国家级文物点开发文化观光、非遗展演、婚纱走秀、茶艺表演、刺绣表演等功能。广济桥上的亭阁中,展示不少潮州的非遗作品,还经常会举行手拉壶、工夫茶、木雕、麦秆画、剪纸、泥塑、潮乐等非遗项目展演,重现“一里长桥一里市”文化盛景。在牌坊街开展“文化古城,乐享名街”活动,定期举办“潮州大锣鼓”“潮州鲤鱼舞”“潮州麒麟舞”等文化活动。

将历史文化融入旅游发展,潮州不断壮大旅游经济实力。去年,潮州接待海内外游客2629.47万人,增长31%,全市旅游收入398.25亿元,增长30%。

文旅融合,古城老城焕发出新活力。

新闻推荐

潮州警方破获一特大制假烟案 涉案金额500多万元

本报讯(记者李灿霞通讯员郑奕煌)近日,市公安局、潮安公安分局两级公安机关联合开展收网行动,破获一起特大假烟犯罪案件,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