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潮盛铜锣声里忆流年

宝安日报 2020-11-02 06:57

墨沫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潮州将山水谱成曲,独具匠心的民俗文化镌刻着时代的印记。岁月深情,潮州民间有谚语云:“少一弦亦歌,少一锣无乐。”斗锣、深波、苏锣、大钹、小钹、亢锣、月锣等,这一整套铜制打击乐器,潮人统称为铜锣。每年热闹十足的“老爷出巡”,方潮盛铜锣走街串弄地“送平安”,声音铿锵有力,发出如风雨雷电般的声响,震撼人心。拿起锣槌,唤醒铜锣,这就是潮人梦魂萦绕的厚重乡愁!

“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州音乐,有潮州音乐就少不了铜锣”,左手提着一面铜锣,右手拿着根棒锤,鼓槌有节奏地敲打着锣面,稳重而有力。方潮盛铜锣能模拟各种大自然的声响,比如,用小钹代表鸟鸣,用斗锣来代表犬吠,用月锣来代表牛叫,音阶清晰分明,音调清澈响亮。从祠堂空埕到戏台中央,从赤脚田间到村里巷弄,反复地敲、再三地响,方潮盛铜锣是从生活里走出的艺术,旋律简单而优美,曲风沉稳亦悠扬,尽显乡野之乐。

方潮盛铜锣不仅承载着时间的重量,更经受着传承的考验。据《浮洋镇志》记载,清咸丰年间,潮州浮洋镇仙庭村先民方明治(即方潮盛祖父)为了谋生,远赴福建连城县。机缘巧合之下,他结识了福建当地的一位铜锣师傅,得以学得一手精湛的铜锣制作技艺。后来,方明治便回乡创办了铜锣作坊,世代传承着铜锣锻造调音的绝技。清光绪年间,该铜锣在方潮盛的传承下终得以发扬光大,远近闻名,故以其为名,称为“方潮盛铜锣”。方家在浮洋作坊的遗址,至今仍享有“铜锣城”美称,已有二百余年历史。

南国秋深可奈何,手持红豆几摩挲。打制铜锣是一门技艺很高的手工工艺,炎热高温着实不易。工场开炉炼铜,炉火熊熊,热气四射,一个方潮盛铜锣从制胚到成品需与熔炉日夜“相伴”。须数次入炉、出炉,经千次捶炼,才有柔软之感,继而剪边冷却,才算雏形初现。再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点铜模成“器”,通过听音辨位,进而透过敲打的方式来微调铜锣的音阶。一系列染尽霜华的修音、车齐、抛光、修饰,铜锣最后终得落锤对点、定准音阶。演奏时低音浑厚、高音清脆,真可谓是“千锤百炼,一锤定音”,方能如浴火凤凰翱翔四方。

斗转星移,岁月悠悠。方潮盛铜锣扎根于潮州民间音乐的沃土,得享“潮州民间礼乐圣器之花”美誉。大锣庄重深沉、悲壮委婉,小锣轻松活泼、灵动异常,苏锣壮阔激烈、高昂豪放。“片片枫叶情,莫负最后秋”,以铜为镜可明志,以锣为乐能静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潮盛铜锣是具有历史积淀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落叶归根,硕果收藏。铜锣发出的古老曲调,尽显韩山韩水灵韵,久久地萦绕在潮人的心田。

新闻推荐

潮州市粤运公司推出“电瓶车古城一日游”服务

本报讯(记者詹嘉鹏)记者从市粤运公司获悉,除了站点上车、包车外,近期,潮州市电瓶车运营模式又有创新,游客可乘坐电瓶车进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