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明月共潮生 注重潮州文化与海派文化的当代交融

南方日报 2020-10-29 08:39

蔡梓源

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事实上,潮州文化与海派文化可谓相融相通,未来还可互促互进。

在诸多代表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潮剧是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之一。潮剧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不仅在潮汕地区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对外文化交流和维系乡情梓谊中也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譬如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潮人形成了一个约有80万人极有影响力的族群,潮剧是潮州文化与海派文化交流的一个渠道,同时也是维系潮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

清末潮剧戏班就纷纷走向省外和海外演出,民国年间,到上海演出的潮剧班社根据记录计有十次左右。这期间潮剧艺术借鉴其他地方剧种,并吸收了当时沪上各种流行、新潮的演出和运作方式,也借助当时第一流的宣传方式和平台,让“潮剧”传播各地,进而还反向影响了粤东地区的演剧风气。

新中国成立后,潮剧团多次赴沪演出。特别是1957年,广东省潮剧团曾在上海苏联展览馆友谊剧场举行演出,在39天里公演32场。上海剧协同时召开潮剧座谈会和艺术交流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轰动。此后潮剧剧团分别在1959年、1983年、1995年等多次在沪举行过重要剧目演出。去年12月,在相隔24年之后,潮州市潮剧团近百人的演出队奔赴沪上,带来两部新编古装潮剧大戏《曹营恋歌》和《韩愈治潮》,为“2019上海潮剧节”献演。作为上海潮汕联谊会成立30周年庆典活动之一,让乡亲过戏瘾、慰乡情,又为生长在上海,只会说上海话而不会潮州话的后代潮人补上一堂家乡传统文化课。

以上仅仅从潮剧在上海这个小小切入点,浮光掠影地一看潮州文化与海派文化的相契和交流。其实近代以来,潮州一直与上海在社会、商业、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百多年前,走出韩山韩江的潮人,秉持着敢于冒险的勇气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利用便利的海路交通,把上海作为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第一站。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后,潮州商帮逐渐成为上海最主要的商帮之一,经营土糖、百货、典当与银业。商业之外,一大批崇文的潮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中国早期的美术专科学校上海美专学习。其中不少学成者成为我国现代美术的开拓者,因而也间接地将海派的画风在潮州得以传承下来。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潮人到上海生活、学习和创业,已经成为一支投资上海、建设上海的重要力量。

说到“海派”,原本并不是“海派书画”的特指,而指的是创新求变、顺应时势潮流、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整体精神,所以可以形容“这个人很海派”。时至今日,上海的城市精神可概括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这与潮州文化的“崇文、重商、坚韧、精致、开拓”恰好成为很好的对应和互补。崇文是精神上的追求,重商解决了物质基础,坚韧是一种意志品质,精致是一种生活态度,开拓是一种地理人文。上海这座移民城市包容性强,鼓励支持人们来开拓创业,商业化程度高,讲求精致的生活,与潮州文化特色不正是遥相呼应么?与此同时,潮人的奋斗冒险精神,去世界各地都能闯出一片天下,以至于海内外潮人人数基本持平,“凡有潮水之处即有潮人”,不独以沪渎一地为限。

潮州和上海一直以来互通、合作、发展、相互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上海的潮人花开叶茂,在他乡奋斗之际,不忘回馈乡梓,自发地认同文化意义上的潮州,为潮州振兴发展作出贡献。

金秋十月,潮州迎来高光时刻。相信在上海的潮籍乡亲们将一如既往发扬潮州人聪明能干、吃苦耐劳、团结拼搏的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推动上海和潮汕家乡经济社会建设,为加强两地经济、文化合作交流而努力,将“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和弘扬时代精神”落到实处。以文为媒、以画为媒,两地可呼应并交流互动的有很多,如左联英杰、海派潮人书画联展,以传统文化为媒介的文旅互补互动,等等,于潮州而言,这也是潮州文化的再补充、再输出。

(作者系:潮州市政协委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桑浦美术馆创始人

新闻推荐

家中顶梁柱患病倒下 治疗费无着落盼救助

本报记者丁玫吴冰“真的不忍心看到父亲再度被病魔缠身,请大家救救我父亲!”近日,市民蔡清音向本报求助,她父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