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人李维民

潮州日报 2020-10-08 11:26

2001年李维民制作的铜制艺术品,长约三米,高一米多。李维民在展示自己不久前制作完工的湘子桥模型。

□洪燕

真不敢相信,眼前这精巧绝伦、气势恢宏的湘子桥和牌坊街铜制模型,竟然是出自一个76岁的老人之手。这个老人是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浮洋镇洪巷村的村民李维民。他出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幼年时,父亲外出谋生,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不幸患了中耳炎,家贫没能及时医治,最后失聪了。因此他上起学来更加吃力,小学还没毕业就停学,一个人奔走厦门寻找亲生父亲。15岁的年纪,便在厦门钢铁厂帮工,又曾到工艺美术厂当学徒,学了点手艺。亲生父亲重建家庭、孩子众多,无暇顾及李维民,于是他只在厦门待了三年,就回老家浮洋。从此干起了修补脸盆铁桶的活儿。

靠自己打铁的手艺,他挑着一担家伙头,走街串巷去补脸盆铁桶,叮叮咚咚,锤子敲出了一条活路,还娶了个留隍姑娘。婚后,李维民更加吃苦耐劳。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塑料制品大规模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金属的脸盆铁桶渐渐退出了老百姓的生活舞台,那些补铁桶的师傅也渐渐成了社会的边缘人。别看李维民憨厚朴实一张地道的小农面孔,他的头脑却是与时俱进善于变通的。他马上改行手工制作煤油灯,很长一段时间就靠卖煤油灯养家糊口。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活了中华大地,吹热了市场,也吹出了多姿多彩的乡村文化生活。人们禁锢了多年的思想慢慢醒过来了,乡村传统文化活动又活跃在潮汕地区大大小小的乡村里,李维民的手艺又有了用武之地。洪巷村每年“闹热”,就是李维民大显身手的时刻。“闹热”的摆设布景,全部出自李维民之手。各式各样的场景常变常新,每年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布景主题有劳动丰收场面、家庭日常方面、潮剧里面的场景、属相图等等,令前来观看的各乡村民赞不绝口。这些布景,采用铜、铁、纸板、绢布、彩带、丝线、塑料等多种材料,加上电路配置,成为一个会动会唱的立体电动造型,现代化和艺术性完美结合。渐渐地,李维民小有名气了,四乡六里有时也会找他定制一些工艺品,枫溪一些陶瓷厂还请他设计样品呢。李维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奥运年,李维民用纯铜打造出五个惟妙惟肖的福娃,得到左邻右舍的赞赏后,他一发不可收,继续打制了铜帆船、蛟龙、房屋等模型。在人们的赞赏中,他逐渐扫去了童年的自卑心,脸上洋溢起自信的光芒。他的一组房间作品,排起来有十米多长,被人花了三万元买走。

几年后,他从电视上看到故宫的雄伟壮观之后,就大胆地尝试打造规模庞大的故宫微型建筑。他从没去过故宫,仅仅凭借着看电视、看图片,就“摸着石头过河”开工了。他日夜兼程、废寝忘食,在自己一间简陋狭小的老屋里,“闭门造车”,量制、切割、打磨、焊接,做了拆、拆了做,小学没毕业的他精确地算出比例,小至墙上的镂空、角楼上的飞檐、壁上的龙,他都如实地雕刻出来。将近一年的心血凝结成占地大约六平方米的故宫微型建筑。当时,潮州电视台、汕头电视台都前来采访报道。汕头电视台还邀请他免费游故宫。谈起这些,踏实勤勉的李维民满是感激和自豪。

时隔几年,他又花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锻造出潮州代表性建筑——湘子桥和牌坊街微型建筑,而且技术更加娴熟、手艺更加精湛,规模更加宏大。湘子桥每个廊亭上,他都创造性地“锦上添花”,多了些流光溢彩,更具喜感。而牌坊街回原了古香古色,每个缩小版的牌坊都跟原形一模一样、分毫不差。这些凝聚心血的作品被他收藏在一套老屋里,遮上色绒布,擦拭得一尘不染。

李维民说,自己的三个儿女早已各自成家立业,他们赶上好时代,生活无忧,他自己也没有了任何后顾之忧,不再靠手艺讨生活了。却越发地喜欢打制各种铜制工艺品。看着一件件工艺品在自己的手中慢慢诞生出来,他获得了无比的快乐和满足。他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层次的快乐。

76岁的李维民看起来红光满面、健谈乐观。他的手虽然粗糙起茧,还有一些结痂的伤口,却无比灵巧厚实。李维民自己很重视锻炼和养生,每天早晨都到村里运动场舞刀、打太极。他还展示了自己打制的一把“青龙偃月刀”,这把刀分量足够,他舞起来得心应手、有板有眼,像个可爱的老顽童。

李维民老人一脸幸福地说,现在生活这么富裕了,条件这么完善了,唯有身强体壮、健康长寿,才能继续与自己的喜好打交道。他下个目标是制作开元寺、韩文公祠和黄鹤楼微型建筑。生命不息、创造不止。说这话的时候,他声音洪亮,眼睛明亮。

村里人都见证了李维民的人生经历,感觉他像时光逆转光阴倒流般返老还童了,健步如飞、肩宽膀圆、满面春风。他能够从一个闷头苦脸的农家汉子,变成一个扬眉吐气的手工艺术者,离不开自己的悟性和坚韧,更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熔炉。也只有在中华大地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才能孕育出寒枝飞出金凤凰的人间奇迹。

新闻推荐

整形美容需谨慎 正规机构是首选

本报讯日前,潮安区人民法院审结一宗关于医疗服务合同纠纷案件,依法判决驳回原告某美容门诊部的诉讼请求;确认原告(反诉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