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深处有人家
张南山
该村处于白云缭绕的望海岭、犁壁山和后头山交界的山谷中,因其地形似芽蕉,房屋依坑而建,故名芽蕉坑,后简化为芽坑。相当长时间内,自己出去艰难,外人进来不易,或许这也是一条生存之道。村旁的双门宫水库,像一颗蓝宝石,镶嵌在三饶至建饶的村路上,吸引了无数人前来探秘和观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芽坑盛产木薯、番薯等旱园作物,加上燃料充足,于是,吸引了一些城镇姑娘嫁入这里,演绎了新时代的“公主下嫁”,传为佳话。
“村村通”后,天堑变通途。一条水泥路从三饶镇东门开始,走进河口村道,跨越河口石拱桥,登上岭门宫,盘过岭顶,就有一个三叉路口,以前曾经有一块石碑,右箭头标明下林、青竹径,左箭头标明芽坑。有民谣:顶路有洞洞芽蕉坑,下路是下林青竹径。十几年前,这里建了观剑亭,供过路人歇息、避雨。北向相去几十米处,芽坑路的内侧,就是因张琏驻军而闻名遐迩的龙井。从龙井开端,到达芽坑村约四五公里。村路在望海岭东南面的半山腰上穿插前进,蜿蜒如龙。路上路下,草木茂密,山花烂漫,清风阵阵。
芽坑人走进城里,城里人走进芽坑,各有奥妙。走在这条宽三四米以上的山路上,呼吸清新空气,聆听各种动物大合唱,仿佛走在通往南天门的途中,有一种触摸着蓝天的温润感觉,天堂似乎比这里还逊色三分。
转过几道弯,南望就是鹰爪嘴,巍巍高山,瀑布如帘,都隐藏着精彩的民间故事,令人流连忘返,津津乐道。鹰爪嘴的北面山坡,曾经是芽坑特产农场,其中赤皮梨名扬全县,味甜汁多,皮薄肉白,不少商贩不怕山路崎岖,冒着烈日来这里买梨,再贩卖到四乡六里,其乐陶陶,在历史上留下甜蜜的印记。
过了鹰爪嘴,两山之间的水坑边,村民开垦出一道道梯田,农作物四时变化,像画家画出的一张张彩图,复制了一幅幅令人如痴如醉的画卷。
在感叹声中前行,不远处便是“岭垭宫”,再走百米斜坡,村道两旁出现几百间鳞次栉比、高低错落、新旧不一的房屋,芽坑到了。
周围松树如炬,翠竹摇曳,蛙鸣蝉噪,花香鸟语,云蒸霞蔚,令人叹为观止。
人们不禁要问,芽坑人是不是天上来?
明朝初年,张氏从福建云霄县来此创村;明嘉靖年间,又有来自福建平和县张氏迁入。更高的山坡,原来还有一个洞洞村,郑姓村民,明初从福建迁到此地。因为生存条件局限,公社化时,村民迁居到芽坑上林自然村居住。
芽坑虽然地处偏僻,但是为了“千子万孙”计,在祠堂、楼寨建筑方面,颇具规模和特色。
祠堂有莲岭公祠、藩衍堂、定居公祠、崇俊公祠。其中莲岭公祠最具魅力,建在上林自然村后头山下,风水学曰“卧虎地”,建筑低矮,却光线明亮,通风透气。该祠坐南向北,主体三厅六房,左右侧门进入各有五间房屋,为土木结构。“日”字形天井,有几只龟爬来爬去。祠堂前一口半月形池塘,祠堂左后侧一口古井,井沿内侧贴了一圈蚌壳,泉水充足,人一弯腰就能舀起来井水。
楼寨有浮阳楼、高阳楼、朝阳楼,都是圆形楼寨,磐石基础,黄土夯筑,既有居住优点,更有防御优势。其中朝阳楼最有意思,高二层,保存基本完好。踏上五级石台阶,进入楼门,左右各有五间楼房,中厅有“永锡堂”匾,左右都有石梯可以拾级而上,当作小型戏台也特妙,比楼底高出二三米,左右也有两个小房间,应是长辈居住或客房。朝阳楼小巧玲珑,堪称袖珍精品。
历经几百年改良的田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茶香弥漫,为芽坑的四季染上绚丽多姿的色彩。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近十几年,芽坑人不再满足于温饱度日的小农经济模式,而是有了更高的理想追求,积极发展茶叶、果林等经济作物,有的人则外出打工、经商,也收获颇丰。
蓝天下,绿水边,巷道,祠堂前,村头村尾,孩子们在戏闹,狗儿在遛达,母鸡在开心觅食,公鸡发出震耳欲聋的啼鸣声,农民在田园劳作。
阳光灿烂,蓝天白云,雨露滋润,芽坑村一年四季都是人们踏青、野炊、修炼的理想之地。加大版的山间村路,时刻有车有人在行进,借一方山水,荡涤心灵,启迪智慧,借古喻今,精神家园,留下一路的欢声笑语。
如今登上望海岭看大海,依然是人们的未了夙愿,然而,大海看不到,看到的却是云海,以及那若隐若现的芽坑。
新闻推荐
展现饶平独特风采 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2020饶平县文化旅游节开幕
本报讯(记者刘银璇)智猜传统灯谜、赏玩古玩精品、品尝特色美食……昨天,2020饶平县文化旅游节在力诚文化创意园举办,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