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铿是左联五烈士中唯一的女性,被誉为当时最出色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 十月先开岭上梅
潮州市博物馆展出当年的刑具和冯铿的羊毛背心图片资料
北京图书馆藏冯铿烈士手稿
冯铿烈士手稿
秀美的韩江滋养了冯铿的素养
冯铿故居旁边的柴圈铺巷
冯铿故居后院的大榕树
潮州市博物馆展出冯铿的光辉事迹
冯铿后人接受采访
刘庆和(右二)讲述冯铿革命历程
陆建钊介绍冯铿故居所在地
翁义彬介绍冯铿成长故事
人物简介
冯铿(1907年-1931年),又名占春、岭梅。原名冯岭梅,原籍浙江杭州,清末随祖移居海阳县城南面的云步村(今潮州枫溪云步),及后迁至汕头市。
冯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家庭。少女时,曾寄宿礐石正光女校,后就读于汕头友联中学。冯铿是民国时期潮汕最著名的女作家,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东方饭店被国民政府逮捕,2月7日被枪决,是左联五烈士中唯一的女性作家。其作品无论数量还是思想性、革命性、艺术性,在当时国内外都具有重要影响力,被誉为二十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诞生的最出色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
作为左联五烈士中唯一的女性,冯铿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而鲁迅为了纪念五烈士而写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更是让她和柔石的名字深深镌刻在人们的脑海中。这位被誉为二十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诞生的最出色的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的女中豪杰,她的童年便是在潮州云步村度过的。
秋日的一个上午,我们驱车来到了云步村,探访这位女中豪杰的故居。
在潮州 幼年饱读诗书才情横溢
在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刘庆和,潮州市枫溪区史志工作负责人翁义彬和潮州市枫溪区云步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主任陆建钊的带领下,我们踩着略显崎岖的小路,来到了四甲大巷。
由于世事变迁,冯铿的故居已不复存在,但周围的建筑都还在。陆建钊指着我们站着的这片空地,介绍说这就是冯铿的故居所在。
立秋已过,南国的秋日却依然烈日炎炎。透过亮得晃眼的阳光望去,长长的堤岸就在身后,堤上修成了平整的步行道,站在堤岸上极目远眺,韩江秀色尽收眼底。陆建钊介绍,冯铿出生的年代,云步村的人大多以做小生意营生,以前堤顶是密密麻麻的商铺。冯铿故居周围也有一个小集市,日用品、生活用品和肉类青菜应有尽有。冯铿的爷爷就在这里做盐商。
顺着冯铿的故居往里走,后面的老厝仍在,院前有一棵几百年的大榕树,盘根错节,浓荫蔽日。或许儿时的冯铿就常在树下乘凉读书吧。
大榕树下,枫溪区史志工作负责人翁义彬向我们介绍,冯铿生于1907年,父亲冯孝庚祖籍浙江杭州,家学深厚,是粤东一带的古文名宿。母亲卢椿祖籍浙江绍兴,是丁日昌的学生,大哥冯印月颇有诗才,以教书为生,小哥冯瘦菊才高识广,冯氏父子三人诗名盛传,被称为“汕头三苏”。姐姐冯素秋工于吟咏,思想解放。冯铿出生于阴历十月十日,其大哥冯印月据唐诗“四时不变江头草,十月先开岭上梅”,给妹妹起了“岭梅”这样一个颇为文雅的名字。翁义彬介绍,在书香家庭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冯铿自小就酷爱文学,8岁时就开始阅读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名著。很早的时候她就显露出出色的文学才华,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才女。她不仅仅是革命时期潮汕地区最著名的女作家,也被当时的文学界誉为中国新诞生的最出色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现在云步的冯铿烈士纪念馆正在规划和筹建中,它将被打造为一个激发群众爱国热情和理想信念的场所和教育基地。
刘庆和从党史的角度分析,冯铿在云步村生活的童年时期。潮州正处于历史上革命高潮风起云涌时期,1907年爆发的丁未起义,是孙中山成立同盟会后第一次武装起义,这里也兴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对满清统治的斗争。这个时期潮州的革命思潮比较活跃。周恩来同志带领的国民革命军东征也到潮汕地区来,这时乡村的农会成立,开始反抗封建势力的斗争。这对童年冯铿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因为她看到了社会的不平等,看到了革命的力量,看到人们通过反对封建势力,才得到幸福平等的生活。她在云步村所看到的以及所经历的,对她以后文学创作的内容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汕头 化身英勇的文学斗士
在云步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10岁那年,冯铿举家迁往汕头。有传他们家是搬到商业街居住,但现在已找不到故址,无从考证。1920年,13岁的冯铿来到礐石正光女校就读,她年纪虽小,但才学过人,记忆力惊人,据说有一次与同学比赛背诵,对同学提出的问题不仅一一作答,而且极其准确,在正光女校传为佳话。
1921年,冯铿转到汕头友联中学初级部就读,一直到1926年高中毕业。在此期间,冯铿在汕头文坛开始崭露头角。友联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名校,据友联中学原校长张冬生介绍,友联中学是汕头埠第一所中国人自己办的中学,也是第一所男女兼收的中学,在当时校风可谓开放自由。乘着新文学的浪潮,“友中月刊社”应运而生,冯铿是月刊社的骨干,《友中月刊》曾寄赠鲁迅求教,并得到鼓励和赞许。冯铿的创作灵感自此一发而不可收,在《友中月刊》《友联期刊》连续发表具有激进思想的论文、小说和诗歌等,在文学道路上迈出了最初的步伐。尤其在她的文章中,在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黑暗现实的认识上,都保持了一种清醒的态度和爱国向上的特征。
1925至1926年间,在她的早期创作中,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对妇女问题的揭示,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抨击,始终是她要表达的主题。如在《友联期刊》上曾发表过政论文《破坏和建设》、《妇女运动的我见》,短篇小说《月下》、《一个可怜的女子》;在《岭南民国日报》副刊《文艺》上发表过诗歌《深意》、《你赠我白烛一支》,散文《开学日》、《夏夜的玫瑰》等。其中诗歌《深意》为怀念姐姐而作。1924年,姐姐冯素秋病故。姐妹情深,冯铿悲痛难忍。冯素秋的孙女蔡璇铿介绍,冯铿的姐姐长她十岁,素有文采,虽然争取到了婚姻自由的胜利,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却因饱受压力悒悒而死。临终时,姐姐要冯铿学武松的气概,向旧礼教复仇,冯铿却回答:“我不学武松,要学秋瑾!”姐姐的反抗精神和悲剧命运激发了冯铿为谋求妇女解放而奋斗的决心。她化身为一名英勇的文学斗士,誓要与封建势力斗争到底,这在她《一个可怜的女子》和《月下》两篇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一篇叙述一个童养媳的悲惨生活境遇:她摆脱不了非人的折磨,终于以跳进河里结束生命的方式来摆脱人间地狱般的生活。后一篇写了一个年轻女子,丈夫是纨绔子弟,婆婆以森严的封建礼节桎梏她,使她过着“和奴隶、囚犯、木偶……一样僵死的生活”,从而陷入生与死的困惑之中。
张冬生介绍,冯铿在友联中学高中部读书期间,正值国民革命在广东兴起,当时潮汕地区是广东乃至全国国民革命的中心之一。这个大环境与友联中学的小环境相配合,激发了冯铿心中的革命热情。年轻的冯铿以笔杆子当作战斗武器对准反动势力。她认为文学可以为革命助威,可以点燃人民心中的火焰。她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为进步力量呐喊助威。在五卅运动发生时,她被选为学生联合会的代表,积极参加一系列爱国活动,写文章,办刊物,编话剧,演节目,非常忙碌。1925年2月间,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到潮汕时,冯铿组织了慰劳队,热情慰劳千里出征的将士。同年10月,革命军第二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冯铿参加了军民联欢大会,见到了中共广东区委负责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这给她以极大的振奋。不久,她成为潮汕学生运动、妇女运动的积极分子。
在上海 成长为勇于担当的革命志士
冯铿16岁时与父亲的学生许美勋结识,1926年,19岁的冯铿从友联中学毕业。翌年春天,她和爱人许美勋到潮安彩塘乡一所小学当教师,为农会办夜校,教农民识字,并积极写作,创作了代表作《白烛》。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潮汕的许多革命战士和工农群众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冯铿也被迫流亡。在流亡生活中,她得到了农民兄弟的掩护,与农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929年2月,冯铿与许美勋从汕头乘海轮来到当时全国文学革命中心的上海。5月,在潮汕籍革命家、文学家杜国庠、柯柏年、洪灵菲、戴平万等人的介绍下,冯铿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正是在鲁迅和多位潮汕师友的扶掖和其自身的努力下,冯铿迎来了自己第二个创作高峰期,这也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她号召广大青年要抱着献身的大无畏精神。1930年,冯铿与许美勋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二人第一次公开新的名字冯铿、许峨。
1930年5月,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在上海沪西租界秘密召开,来自全国各革命根据地的代表和红军、革命团体的代表出席会议。冯铿与柔石、胡也频三人被“左联”推选为代表参加这次会议。
这次大会对冯铿触动很大。在会议上,冯铿在会上采访和收集了不少新材料,日后,她创作了以苏区生活、红军斗争为题材的作品,如《小阿强》、《华老伯》、《女同志马英的日记》等,成为中国左翼文学中第一批歌颂苏区斗争的文学作品。
此时,冯铿与柔石相爱,柔石写信告知许峨,许峨表示接受和祝福。冯铿此举与她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有很大关系。
1931年1月17日晚,冯铿等人在上海公共租界的东方饭店讨论工作时被英国巡捕扣押,19日被“引渡”给国民党上海当局。
2月7日,冯铿等24位革命者被丧心病狂的国民党反动派当局秘密枪于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同时牺牲的还有柔石、胡也频、李伟森、殷夫等“左联”青年作家,史称“左联五烈士”。
两年后,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曾写下他当时在得知五位青年作家遇害的消息后的悲愤心情:“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
冯铿在她24岁的华年就惨遭杀害,她的文学才能尚未来得及尽情释放,然而,她留下的作品却是震撼人心的,真正显示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先驱女作家、女战士的心灵世界和成长历程。冯铿短暂的一生是追求自由美好和光明的一生。她就像早开的梅花,在寒冬的山顶凌霜怒放,灿烂无比。
本报记者吴湘红 文 林少然 摄
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 汕头日报编辑部
联合主办
新闻推荐
竹笋宴素炒笋丝笋粿竹笋炖鸡竹笋,在中国自古被当作"菜中珍品",在各大菜系中都占有一席之位,在潮州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