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诗歌教学微探
当前规划未来教育发展时,“核心素养”一词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什么是初中语文核心素养?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何重要意义和有利因素?一线教师可以通过诗歌教学如何培养及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我们要面对的共同课题。
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既是交际工具,也是一扇认识人类文明尤其是本民族精神文明发展的窗户。初中阶段的语文学科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
“核心素养”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2014年3月底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其着眼点在于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美好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
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诗歌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化教育的最好材料。朱光潜认为“诗是培养审美趣味的最好媒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包含着优美的语言,博大的思想,丰富的感情,深邃的意境,能使学生百读不厌,并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可见,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诗歌教学培养学生
核心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1.涉猎积累,发展语言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如何让语言更生动,诗歌语言给我们不少启发。诗歌语言文质兼美,所包含的古今词汇十分丰富而全面,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诗眼和结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足见诗人隐居山野的闲适自得之情。而杜牧《泊秦淮》结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不同诗人,不同的诗歌作品,语言风格各不相同:或优美典雅,或放纵恣肆,或热烈高亢,或含蓄婉约,或活泼清新,或朴素自然,极富时代气息和感染力。学生多读这类诗歌,积累名言警句,对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无疑都有模仿借鉴的作用。
诗歌语言凝练精美,富有哲理,在作文中巧妙运用能让文章富有感染力。要想使作文语言出现亮色,可以有意识地将诗词名句穿插在作文中,也可以在它的触发下写出诗情画意或意蕴深厚的文章。以诗句做题目,能引起读者无穷的联想,深深的共鸣,或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或暗示全篇的行文脉络。在文章结尾用上诗句,使之成为点睛之笔,升华主题,克服结尾空洞的不足。借用整首诗歌散落全篇,可串起有关素材,让整个故事情节在诗歌的伴唱下展开。只有平时注意阅读,多加训练,不断积累,熟能生巧,学生的作文能力自然得以提高。
2.朗读鉴赏,提升思维水平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吟咏中感受抑扬顿挫的韵律,直接感知语言的优美,文章的精妙之处自然了然于心。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就不会停留在直觉的层面上,而是能具体分析字词的本原含义。
例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通过录音朗读和学生的自由朗读、品味鉴赏之后,有学生提出疑问:诗人虽登高远望,但不可能看到“千里”、“万里”之远,为何写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难道只是单纯为想象而写的景?另外,结尾处,诗人在列举了古代著名的帝王后却写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有何深意?在疑问的指引下,老师和学生一起查阅了有关毛泽东写作的背景,知人论世,便可找到答案。诗人登高,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古代的帝王创造的辉煌已成往事,“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让我们领略到他超凡的智慧、过人的胆识,感受到他对中华民族的坚定信心、对祖国母亲的无限忠诚。
从逻辑与生活矛盾入手,从诗歌内部的要素入手,我们发现了疑问,经过考证与分析,得出了符合诗人创作缘由的结论。这个过程,“分析”是最主要的思维手段。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个解惑探究的过程对学生分析能力的提升也是有很大作用的。
3、把握物境,培养审美情趣
在诗歌的教学中引入古典音乐,在音乐的氛围中学习诗歌,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时可播放《十面埋伏》,那慷慨激昂的战斗氛围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人愿意战死沙场,却又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比如诗歌《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寺院的闲雅幽静和诗人的淡泊脱俗,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因而在朗读时配以雅致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目的古曲中走近作者。当然,音乐的节奏、旋律、风格、感情应该与所教诗篇相近,这样才能感染学生,真正体会诗词的内涵。我们有意识地引进流行歌曲,能激活诗词的教学,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播放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空灵的歌声和优美的曲调能创造特定的情景,使学生从听觉中感受诗的气氛,从真正意义上感受祖国语言的优雅,把握诗歌主题的总基调,从而使思想在音乐中得到升华。
诗歌作品、美术作品都是艺术创作的结晶,都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三者有许多相通之处。诗歌教学可配合多媒体教学,把音乐和图画带进诗歌教学课堂,诗乐画融为一体,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既培养学生的吟唱能力、理解能力和品味鉴赏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以辛弃疾《破阵子》其一为例,配古筝曲《临安遗恨》进行朗诵,《临安遗恨》淳厚的曲调加上朗读者的激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之后找出所绘的梦中与梦回之景(意象),在此基础上描画出简笔画,自然就会进一步地理解词中的独特意境。
4、陶冶情感,传承理解文化
诗歌是社会人生的浓缩,思想的积淀,也正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如宋词慷慨激昂的爱国之声,以及通俗精彩的元代散曲作品等,都提供了认识当时社会的审美范本,学生接受诗歌思想的熏陶,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渗透到了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中去,进而获得了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散淡,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气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感染力量,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
教学时可创设情境,触发学生想象的灵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体验、审美认识将凝练的内容加以扩充,浓缩的内容加以稀释,断续的内容加以弥补,诱发学生创造描绘出属于自己想象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表达演绎诗人的情感和诗歌体现的社会生活。每一次让学生进行文学创作,都要经历一次情感的自我陶冶、孕育、积聚和净化的过程。他们的情感就会逐渐变得更细腻深厚,更理性高尚,他们的文章将文情并茂,避免平时写作文干涩乏味的现象。
综上所述,诗歌是一座发掘不尽的宝库,为我们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当前,在国际组织和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优势,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诗歌教学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使教学更科学、更合理,为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合格国民服务。
潮州市枫溪瓷都实验中学陈敏
新闻推荐
潮州市召开农业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 为农业产业“把脉问诊”谋发展
本报讯(记者袁晓金)为深入贯彻市委“1+5+2”工作部署,扎实推进“六大工程”,昨天,潮州市召开农业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为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