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实叙事演绎父子情深

羊城晚报 2020-06-28 12:24

□林子

非虚构作为文学的重要来源和表现形式,历来受到作家的重视与青睐。张培忠的《永远在路上》以非虚构作为叙事来源和支撑,结合作者对时代的记忆与研究,以饱满真挚的情感、灵动细腻的笔触、平实质朴的叙述,对父亲的一生进行回忆追述,成功塑造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传统中国农民父亲形象,勾勒出一幅广袤生动的潮汕农村社会图景,其中流露的对生命、生活的执着热爱与忧思情怀,如汩汩清泉润泽心田。

坚强面对、绝不轻言放弃

张培忠的父亲出生于被称为“省尾国角”的潮州饶平县下坝村泰阳楼一个贫穷的家庭,祖上(老太公张庸)曾显赫一时,但家道中落,加上6岁时父亲早逝,自小与母亲、伯伯过着凄风苦雨的日子。生活的苦难并没有把父亲打倒,为母亲分忧解难的朴素心愿、为吃上饱饭的迫切生活需求、为养家糊口的家庭义务责任,让父亲在生活的磨砺洗礼中渐渐形成质朴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信念。

上学——这件看似寻常的事,对于家境贫寒的父亲而言则是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更是值得铭记一生的最幸福美好的时光。怀着对祖母的感恩报答之心与对知识的崇敬渴望,父亲格外珍惜、用功,“他常常是学校里来得最早的学生,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分秒必争地诵读课文。晚上从不荒废,用来温习功课,或者预习新课”。当时家里穷得连一盏油灯也买不起,父亲只能点一支祖母从山里取回的“薪”来照明,并因此导致课本常被烧坏而心痛无奈不已。为生活所迫父亲还不得不时常辍学到亲戚家放牛帮工:“每逢期末考试,父亲总要克服重重困难,包括对缠着他的舅舅们做说服工作,直到放行为止。尽管旷课几个月,但每次赶回学校参加期末考试,父亲的成绩总能考第一。”除了读书成绩好,父亲还是种田的好手,是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是翻山越岭的挑夫。

成家之后,父亲为了担负家庭的重任,更是倾注了自己毕生的心血精力,几十年如一日辛劳奔波。为了家庭的温饱、孩子读书,即使面对恶劣艰苦的环境,他也坚强面对、绝不轻言放弃,其中的辛酸不言而喻,个中百味冷暖自知。

“生活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信念。穷则思变,即便在十分困难的时代,仍有人的活路。”“只要有钱赚,有饭吃,再苦再累的活,他都能干;再难听的话,他都能听!”“没有什么障碍能阻止他艰难前进的脚步,这成了他坚定的人生信念。”

生活的苦难磨炼成就了父亲坚强的意志、勤劳的品质,以及不甘平庸、奋斗不息的精神品格。父亲满怀虔诚地向生活这位伟大的导师学习讨教,同时他总能在辛劳枯燥的学习劳作中体味生活的哲理和乐趣,感受劳动之后内心的平实和快乐,这也是生活本身最大的馈赠。

平实文字呈现极强画面感

《文心雕龙》有言,“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大意是说写作者因内心的情感奔涌触发文思泉涌而形成文字作品。《永远在路上》开篇即点明宗义“尽管时光流逝,却有一事深埋心底,恒久不变,那就是对父亲的感情”。张培忠对父亲的感情既是触发他提笔写作的冲动,也是贯穿全文的情感脉络基调。

作为一篇怀念父亲的叙事散文,自然少不了与父亲的相处回忆。其中有两处父子相处的场景叙事感人至深:一是作者与父亲在校门口吃三饶饺,二是作者哥哥帮助父亲挑货“走山内”。两段不同的叙事中,父亲虽寡言少语,却一次次以于无声处的细节和行动诠释着父爱的宽厚与仁慈:因担心时值青年正在长身体的作者不够吃,父亲硬是把自己碗里的饺子分拨给作者;当哥哥因雨天路滑不小心滑倒碰坏鸡蛋,父亲不仅没有责骂,反而好言安慰让其收拾回家后继续挑货上路。懂事的儿子们在父亲“渐行渐远渐单薄的身影”中,读懂了父亲的艰辛与不易,更感受到父亲舐犊情深的爱子之心。两处叙事前后呼应、相得益彰,产生了类似古典文学“互文”的修辞效应,是对“父爱”丰富意涵的阐发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还穿插了彼时作者与哥哥写给父亲的三封家书内容,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体恤和担忧,是对父爱的“有声”回应:“父亲,我上次替您挑些鸡蛋到桃源,由于天气不好(下雨),路非常滑。我把蛋打坏,然后同您把蛋收拾好之后,就继续前进,而我就要回家,但我在回家的路上回头看着您,当时我想起那些路程,以及天下雨造成的困难,又想起您的年纪和身体,在回家的路上,一边走一边放声大哭,因为父亲您有困难,我没法帮助父亲解决困难。而现在我给您写信,想起那种艰苦的情景,也眼含泪水。”

而对于父亲阅信后的感受,作品采用侧面白描叙述的手法:“全家人正在吃早餐,父亲突然泪如雨下,母亲大惊失色,问有什么事情,父亲说刚刚收到阿林的来信……我急忙掏出信时,发现泪水早已重重地打湿那两张薄薄的信纸。”

平实的文字叙述呈现出极强的画面感、在场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大时代下中国传统农民家庭的日常艰辛,因长期为家庭生活辛劳奔波而单薄虚弱的中国传统父亲形象,儿子们对父亲惺惺相惜的拳拳之心,父亲内心悲悯感动的复杂情感奔涌…无不让人抚卷长叹、恻隐动容。同时,书信内容的穿插使作品通过叙事语境的切换,将“过去”与“现在”两个不同的叙事时空巧妙联结,在“作者(与哥哥)—父亲—读者”间建构多元的审美观照窗口,让传统的回忆叙事在跨时空、多视角的叙事中得到多重折射与解读,由此形成的情感冲击如洪钟鸣荡般一次次撞击读者的心灵,让人在沧海桑田中品味血浓于水的父子情深。

潮人精神的理想建构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父亲,是向孩子指向通往世界之路的人”,父亲不仅是作者坚实的精神与物质来源和依靠,也是作者体认并通往现实世界的桥梁窗口。作品在个人叙事的基础上,结合母亲的口述历史,积极扩展叙事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在历史和生活的回望反思中,实现对父亲精神的探寻建构,进而实现潮人精神的理想建构,体现作者史学家般的宽广视野和气度胸襟。

深谋远虑的祖父、坚强负重的祖母、独具慧眼的下坝嫲、聪明能干的木工队领头张成锋、纯朴执着的木工队队员张两愿、拥有弥勒佛笑容般的典医师、精明狡黠的公社大队长张娘镇等一个个真实饱满的生命,以及焖“分饭”、“营阿娘”等潮汕风俗传统,组成了一幅鲜活生动的潮汕农村生活图景。在大时代背景下,潮汕人求生记、图温饱、谋发展,遍尝生活的艰辛困苦,他们面对生活苦难展现出非凡的生活智慧、坚强勇气和人性光辉。与作者的父亲一样,他们作为平凡的生命个体,努力工作、努力生活,在血汗和泪水中收获感动和欢乐,也为别人的生活带去欢乐、慰藉和希望。作者将这些饱满的生命个体一个个还原记录下来,既是对父亲叙事的补充,也是对潮汕先民的致敬。

“永远在路上”的“路”,不仅指父亲走过的漫漫人生路,更指潮汕先民矢志奋斗、永不服输的精神之路;“永远”二字既饱含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情感和深切缅怀,更道出了作者对于延续传承潮汕先民精神血脉的意志决心——它们将滋养激励着包括作者在内的无数青年后辈,在悄然无声的岁月中砥砺前行。

新闻推荐

饶平县政府召开座谈会 问计饶平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6月9日下午,饶平县政府召开问计饶平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县委副书记、县长陈跃庆等县领导与部分电商企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