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探析

潮州日报 2020-06-27 11:46

摘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具体体现。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学目标的设计、问题情境的创设、合作探究的倡导、情感体验的实现等途径,真正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逐步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历史教学

众所周知,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所提出的新的课程目标。朱汉国教授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品质和相关能力。”

与此相应,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方面。

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历史教育教学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当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我们每位历史教师的共识。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教学中,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重点、学生画横线;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本文结合初中课堂教学的一些具体实际,谈谈在培养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方面的一些教学心得。

一.设计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养目标都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

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有四个向度:一看它是否贴切,即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它是否具体,即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即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四看它是否落实到位,即目标是否落实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针对“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这两项核心素养,在设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的教学目标时,就不能简单笼统地设定为“通过了解汉武帝大一统的史实,形成"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应该将其设计为:“能够运用西汉疆域图,明确西汉疆域的四至;在梳理和概括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认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的指向性很具体、明确,而且操作性与检测性都很强,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便可达到。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的切入点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教师可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秦统一中国》一课时,可以采用“故事激趣导入”,先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既而提问“荆轲应不应该刺杀秦始皇呢?秦始皇在历史上到底有何作用?”在这个悬念的激发下,学生很快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忍不住开始翻书查资料,并急于想要找到答案。这样,在问题的探究与解决中使学生发展了思维,获得了新知,提升了核心素养。

教师也可用假设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又如讲授《内战爆发》一课中的“重庆谈判”时,可以设置两个问题:①“毛泽东该不该去重庆谈判?”然后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最佳答案。②“国民党凭着武器精良和人多势众,向我人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这仗如果是你该怎样打?”在问题情境的氛围中,学生很快就会进行换位思考,各抒己见。这不但深化了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能够从当时的历史角度出发,设身处地感悟和理解相关历史问题的素养。

三.倡导合作探究——培养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抓牢“合作探究”这个着力点。所谓“合作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探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分工、合作、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获得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例如,在讲授《民族大团结》一课时,首先,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详细介绍,明确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的保证。其次,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生活习惯不同。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本课的特点,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分别代表五个民族自治区,选一人当主持人,利用学生所掌握的课外资料和教材内容,进行小组演讲擂台赛。演讲擂台赛包括三部分:演讲、必答题、表演节目。具体活动程序如下:主持人宣布擂台赛开始,各组先后选派一人讲述本自治区的情况(生活地域、主要民族、风俗习惯、经济情况);接着各组分别回答主持人提出的选择题(各民族的生活习俗);然后各组派代表表演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节目,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总结。

这种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专题探究活动,一方面,通过自己动手搜集史料,促进学生带着证据意识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了史料实证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尤其是对研究成果的不断研磨,不仅提高了学生理解历史与解释历史的素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四.实现情感体验——培养核心素养的立足点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需要习得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并内化为优秀的品格,外化为崇高的行为。可见,历史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与情感相互交织的学习和体验过程。然而,情感教育不是在朝夕之间便可速成,而是一种“情动—体验—理解—内化”的过程。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无痕地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为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视和图片资料,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如历其事之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感知、体验和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深化对史事的认识与判断,进而生成鲜明的“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视频,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活跃学生思绪,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运用视频创设教学情境,还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适、恰当、生动的视频,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最佳状态进入角色,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中国军民英勇抗日》一课时,可以采用“视频导入”法。首先,教师播放视频《台儿庄战役》的片段,突出台儿庄战役的残酷性和中国军人的英勇气概。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科书的相关内容和“台儿庄战役形势示意图”,讨论“为什么士兵作战那么英勇”?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兴趣,了解台儿庄战役的背景,感受中国军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靠一线历史教师在观念上持续更新,在专业上有效提升,在教学中默默渗透,在日常中不断积累。在教学实际中,通过对教学目标的设计、问题情境的创设、合作探究的倡导、情感体验的实现等途径,真正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逐步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既是我们历史课堂教学奋斗的方向,也是我们一线历史教师今后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程度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朱汉国:《浅谈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年第10期

(3)陈超:《福建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2016年1月

湘桥区意溪中学许镇耀

新闻推荐

穿山甲“误闯”磷溪镇养殖场 目前已被送至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本报讯(记者吴育杭)14日上午,一只穿山甲出现在湘桥区磷溪镇芦庄村村民的养殖场。湘桥区农业农村局接报后,迅速联合市野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