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安区江东镇红砂村 烈士故里忆峥嵘 乡村老宅话沧桑

潮州日报 2020-05-28 09:24

修复后的洪灵菲故居?洪瑞宁老人在“里巷”讲述洪灵菲的往事?洪学劳府第“荣利内”的书斋石匾洪道峻府第“荣成大夫第”

总策划:江俊英总统筹:邢映纯

□文/本报记者江马铎□图/本报记者黄春生

潮安区江东镇的腹地,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的村庄——红砂村。这里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左联烈士洪灵菲就是从这里走出去,投身爱国救亡、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这里有着独特的人文气息,民国的洪之政故居、清末的荣利“中议第”和荣成“大夫第”等,都是村中地标建筑,承载着深沉的岁月印记。

随着洪灵菲故居修复完成,红砂村正以打造“南粤左联之旅”特色文化为切入点,一笔一画描绘起乡村振兴发展的图景。而村中那些饱经沧桑的历史遗存,也在期待合理的保护、活化,重新焕发维系乡情、彰显乡风的光彩……

走进洪灵菲故居

宅院建成了,他却再也没有回来

故宅往事

暮春时节,我们走进红砂村探访,90岁高龄的洪瑞宁老人得知我们的意图,早早从市区来到村里等候。

洪瑞宁老人是洪灵菲烈士的养子,自幼跟随母亲黄婵英在村中生活,对这里的一切非常熟悉。在老人和文史爱好者洪旭勤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修复后的洪灵菲故居。老人说,这个地方原来是一片柿园,洪灵菲幼年时曾与父母居住于此,洪灵菲小说《柿园》中对这段生活有详细的描述。上世纪20年代,洪灵菲的父亲洪舜臣在此辟建宅院,为两进五间过格局,首进门楼间上嵌着“亦瑞居”楷书匾额,第二进中间是主厅堂,左右各两个房间,天井两侧各有一个偏厅。

望着熟悉的墙砖屋瓦,洪瑞宁老人仿佛回到童年的记忆中。他告诉我们,“宅子建成以后,按照长幼次序,父亲洪灵菲分到东首的房间,我小时候就和母亲住在那间房里。”

洪舜臣是晚清落第秀才,初以课徒为业,家境清寒,后弃儒从医,在潮州府城大街东府巷口(现太平路167号)开设“荣春堂”药行,兼当坐堂医生。他研制了通气丸、解热丹、安神丸等便药,驰名潮汕地区并远销南洋,家庭经济逐渐好转。“荣春堂”后来成为潮州城知名老字号。如今,“亦瑞居”中仍保存着一只石臼和一根大药杵,是当年捣药的工具。

洪灵菲是洪舜臣的第三子,生于1902年,9岁起在村里读私塾,13岁进城读书,居住在“荣春堂”药行。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就读金山中学的洪灵菲积极参加潮州学生救国会的反日爱国活动,并接受了新文化运动思想主张。

洪灵菲在自传体小说《转变》中如此描写主人公李初燕:“一面他是柔和的,怯懦的,怕羞的,服从的,孝顺的,另一面,他却是急躁的,勇敢地,不顾一切的,反抗的,叛逆的。”

现实中的洪灵菲,亦有着类似的特质。1922年,洪灵菲以优异成绩从金中毕业,父亲要他谋一个教师之职,他却执意前往广州求学,考入中山大学前身——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在广州读书期间,家里给他定下一门亲事,女方黄婵英是邻乡仙洲村殷实农家之女。一贯主张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洪灵菲,虽极力反抗,但在多重逼迫下,他最终无奈妥协,于1923年暑假回乡结婚。此后他曾一度消沉,不久,大革命的时代洪流让他迅速振作起来。

烈士遗踪

离开“亦瑞居”,我们一边听洪瑞宁老人讲述往事,一边寻觅烈士遗留村中的足迹。在距离“亦瑞居”不远的一处老巷口,老人停下了脚步,对我们说,这就是洪灵菲作品中多次写到的“里巷”,是他从小居住的地方,“跟他小说里描写的一模一样。”进入巷门,是一条狭长的巷道,南北并列着六间老屋。老人介绍说,洪灵菲就住在最里面那间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与戴平万一起回乡避难,其时“亦瑞居”尚未落成,二人便匿居在这条老巷里,戴平万住的是进巷第二间房。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革命洪流汹涌澎湃。正在广州读书的洪灵菲踊跃投身学生运动,参加群众集会,结识了后来任国民党中央候补执委、海外部秘书的共产党员许甦魂,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他与许甦魂一起领导潮州旅穗学生革命同志会,并经其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在省港大罢工反帝斗争中,洪灵菲做了大量宣传组织工作。1926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国民党中央海外部工作。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结识了潮籍进步女青年秦孟芳,二人志同道合、共历患难,结成革命伴侣。

1927年,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破坏国共合作,屠杀革命同志。在白色恐怖中,洪灵菲与秦孟芳等同志避难香港,后又只身流亡南洋。南昌起义爆发后,洪灵菲与被派往暹罗工作的戴平万一道归国投奔起义部队,曾回到红砂村老巷暂时匿居——谁也不曾料想,这是洪灵菲最后一次重履故土。

家国情怀

洪灵菲是一位高产作家,早在学生时代就展露其文学才华,是郁达夫先生的得意门生。1927年冬天,他与戴平万离开家乡前往上海,投身左翼文化运动,展开革命文学创作高潮。

秦孟芳在《忆洪灵菲烈士》中写道:“灵菲同志除忠心耿耿从事于党的工作外,每天起早贪黑地写文章。从1927年冬至1930年春,这短短两年多时间,灵菲同志共写了100多万、将近200万字。”

洪灵菲的《流亡》《前线》《转变》《在洪流中》等代表作,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他还以林曼青、林荫南等笔名,翻译了高尔基的《我的童年》等世界文学,撰写了《论抗日运动》等论文。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革命文学跨入新发展阶段,洪灵菲是发起人和七个常委之一。

作为同乡晚辈,洪旭勤比较留意搜寻洪灵菲生平史迹和旧文。他说,在白色恐怖肆虐的年代,洪灵菲的小说就像灯塔里照射出来的一束橘色光柱,为黑暗中苦闷彷徨的青年照亮了前行的路。他的作品犹如诗史,为那个风云变幻的大变革年代留下了一帧帧令人难忘的历史影像。“我们无须为他立传,他留下的文字就是他最好的传记。”

从1930年下半年起,洪灵菲暂时放弃写作,全力投入党的实际工作,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洪灵菲担任上海反帝大同盟中共党团书记,参与领导上海民众抗日救国运动。1933年2月,洪灵菲调任中共中央驻北平全权代表处秘书长,7月遭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宪兵团逮捕,秘密解往南京,1934年慷慨就义于南京雨花台。那一年,他才32岁。

洪灵菲曾在给妻子秦孟芳的书信中写道:“韩山、金山、西湖、别峰,是我们家乡的名胜,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能和妹妹到这些名胜上去作一次畅游。当我能够回到故乡的时候,我的故乡已经是美丽的了……”字里行间充满对故里的深深眷恋,萦绕着美丽家乡梦。

去年,在省市领导的关注下,潮州市启动左联六杰名人故居修缮工程,目前洪灵菲故居已经修缮完毕。红砂村党支部书记表示,接下来将配合有关部门,继续做好洪灵菲故居的布展工作,将其打造成为展示左联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对外宣传窗口。

红砂村历史建筑

岁月沉淀,是一道难得的人文风景

在“亦瑞居”南边,坐落着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虽年久失修,但双层洋楼的门窗框架、外墙上的灰塑,依然不失典雅大气。这是民国时期潮澄饶澳抗日自卫总队总队长、三任潮安县县长洪之政的故居,村民俗称其为“新楼”,门楼间上洪之政手书的“归余”二字仍清晰可见。

洪之政早年就读潮州金山中学,五四运动中与同窗余心一、郭寿华等组织潮州学生救国会,从事反日救国活动。据饶宗颐《潮州志》等史料记载,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开始频繁轰炸潮汕。次年6月,日军攻陷南澳,打开广东南大门缺口。时任广东第九区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四大队队长洪之政奉命率部渡海反攻,擒获伪维持会会长黄麒麟等汉奸十余人并解往潮安正法,南澳重光,开粤省收复失地先声。日军以此为奇耻,集海陆空全力反扑。洪之政自卫大队与国民党正规军协同奋力抗战,不屈不挠,被汉口《大公报》誉为“南澳抗战精神”。力战月余后,终因弹尽援绝,南澳再度失守。

去年底,潮州市公布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单,洪之政故居与洪灵菲故居同列其中。这座红砂村地标建筑,历经近百年风雨,许多结构已经改变。村干部告诉我们,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被作为机绣厂、民兵营、学校使用过。在后楼二层的门窗上,还能够见到“人民公社万岁”“江东公社红砂大队民兵营”等红色印记,向人们诉说着这座建筑的经历。

红砂村中,同样被列入第三批潮州市历史建筑的,还有荣利内、荣成大夫第和学劳公祠三座村民熟知的“大落厝”。

荣利内始建于清咸丰年间,修建者是在广州创办荣利商行的洪学劳,占地面积约1394平方米,由五座民居组成。走进正座“中议第”,穿过重重院落,岁月浮沉的痕迹不断映入眼帘。府第书斋“小璚楼”为双层洋楼,颇为别致,门楼上的石匾正面阳刻“璚花吟馆”,背面阴刻“科甲联芳”,折射出一种对家风高洁、人才辈出的希冀。据《洪氏族谱》记载,洪学劳第四子洪元灏为潮州府学廪膳生,曾任高州吴川县教谕,其孙洪道振为候补都司,实授黄冈把总,后世子孙多任教职。洪旭勤还告诉我们,书斋门楼石匾题字、壁刻书法以及二楼闪门书法,均出自清末潮州知名书法家、参与光绪《海阳县志》纂修的贡生陈凤冈之手,“小时候住在村里,我们时常会过来观赏。”

与荣利内相比,荣成大夫第规模略小,但结构完整,有两进、两火巷、两厢房、一后包楼和三亭榭,厅堂中的屋架梁柱、木雕花牙保存相对完好。这座宅院的修建者洪道峻,曾在越南西贡创办“荣成商行”,时为当地有名百货公司。

历朝历代,众多潮州人背井离乡,外出艰苦打拼,发家致富以后,都不忘回乡修建宅院、光耀门楣,为后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如今,两座宅院虽不复当年风光,但其承载的往事,仍不失为乡村间一道难得的人文风景。

2016年,洪学劳后人回乡重修学劳公祠,这座始建于清末的老祠堂如今整洁精致,屋脊嵌瓷熠熠生辉,石柱木雕栩栩如生,一砖一瓦无不寄托着浓浓的乡土情怀。

手记

乡村文化资源等待深度发掘

临近傍晚时分,走出曲折的村巷,来到一片田园边上,几头奶牛正悠闲地啃着嫩草。远处,高铁桥梁横跨村野,时代的发展与我们身后历史的沉淀相互映衬,形成一幅和谐的乡村图画。

潮州市近年来重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给红砂村带来了发展文旅产业的良好契机。左联烈士洪灵菲故居的修复,成为红砂村乡村文化的一大亮点。而红砂村还有更多文化资源,如侨乡文化、抗战文化、工匠文化等,正待着人们去深度发掘。

当年,洪灵菲与戴平万在村中避难所播下的革命种子,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悄然生根发芽。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潮安工委和江东武工队直接领导红砂村地下工作,洪理炽、洪理悦、杨志贤、洪伦钦、洪英君等许多进步青年踊跃加入革命队伍,成立新青团支部,进行舆论宣传,掩护革命活动,展开轰轰烈烈的对敌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1993年,红砂村被审定为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

散落各处的历史建筑,同样是红砂村的宝贵资源。一直以来,在不少地方,一些历史建筑因长期失修,恢复难度巨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又未必能够起到明显效益,往往被视为“鸡肋”而渐渐遗忘。这需要有关方面转换思路、放眼长远,借鉴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发动乡贤、引入企业等途径,用文化创意激发历史建筑的活力,讲好乡村故事。

让不可再生的历史遗存“活”起来,成为文化新亮点,从而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才是积极进取的保护方式。也只有更加重视身边的历史文化,丰富提升乡村文化内涵,才能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引领文明风尚、营造特色品牌,打造美丽的精神家园。

新闻推荐

共益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庄歆卿:特色蔬菜种植铺就致富之路

庄歆卿在田间忙碌。走进潮安区江东镇绿洲农庄,标准钢架大棚、喷滴灌日光温室、防虫网等新型高效设施一应俱全,这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