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潮州感动
岁末年初,又到了评选“感动潮州”年度人物的时候。有朋友在网上号召投票。我突发奇想:每年,足以让潮州人感动的人和事肯定不少,但被潮州所感动的人肯定更多,比如我这位老头以及我的朋友,这些年来总会因这座古城的种种而受感动。于是,我对网上号召投票的朋友说:“若评选"被潮州感动"的年度人物,我报名。”
1986年12月,潮州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那时,我很被潮州感动。历代潮州先贤和代代潮州百姓,把潮州从一蛮荒之地建成一个文明城市,至今还有许多历史遗存,让我们见到我们生活着的这座小城文化积淀的深厚。作为一名市民,因为深厚而踏实。
我年轻时从乡下跑到府城来读中学,课余就到大街小巷走走看看。听到城内流行一句俗语“桥顶食炒面,大街看亭字”。这俗语称在湘子桥上吃炒面和在大街欣赏牌坊(潮人称之为亭)上的书法,是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很高享受。这说起来也很普通,吃盘炒面,又不是燕窝鱼翅;看亭字,也不用买票。这种享受就在市民身边。因为一俗语,我感受到潮文化的温度。童年时私塾先生教写毛笔字,明白是一种艺术,心生崇敬,也学着读读书法,练毛笔字。在府城北门街,我见到“忠节坊”的亭字,被那个繁体的“節”字征服了,怎么能写得这么好,这么雅?!此后每次从亭前走过,必停下观赏,直到今日,每与友人一起上北门街,必提请他注意“忠节坊”的亭字。
这事太小了,但于我是被潮州感动的一个点,终生难忘。
提及这座国家级文化名城,应写多少部大书?而更感人的是,当代潮州人没有躺在先人创造的文化上,一直在努力创新和丰富着。最让我被感动的是:潮州是一座活着的古城。
我们的乡亲陈平原教授十分激赏的是:这座古城的基本格局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仍然保留着原貌,唐风宋韵积存在古城建筑中间,中原古音保留在市民口语里面。这在全国同类古城中极少见。而文化学者王鲁湘先生对此看得更深入,火辣辣的原住民生活让他说了一句“潮州千万别走丽江的路”。什么路?就是为了旅游业,把原住民都迁走了。
这绝不只是丽江。我去年去山西一座古城,其保留古建筑及旧格局的完整,远超潮州,名气也比潮州古城响亮得多,但就是把原住民迁走了。城内缺乏一种最最重要的生活气息,觉得整体成了一种摆设。
时下,高端的游客并不只是看景观,而是感受当地的人文风俗,体验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状态。这一点,潮州做到了。许多民宿就杂在民居中间,鸡犬之声相闻,茶韵曲声相传。对此,连我这位本地市民都被感动。
最近一次被潮州感动,是2017年12月,得知韩江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之一的时候。
啊,韩江,你可是曾名为恶溪啊!
别扯得太远,在我们这代人中,“做大水”可是记忆犹新的事,看今日之碧水平波,你能不赞叹!
这是近几十年来,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的回报。记得几年前与市电视台的朋友乘船溯江而上,拍摄《韩水长流》专题片,一路的绿水青山,谈及昔年的恶鳄为患、瘴烟弥漫的恶溪,那感动就不是一时一刻的了。
在我们东南沿海一带,一条穿过城区流入大海的处于人口密集地区的河流,其水质一直保持在二级的,能有几条?对于那些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人来说,其感受就更为强烈。我的一位老同学张教授,其学生留洋者不少。一次带外国某企业来考察,准备设厂投资。这群外国人认为不用听当地人介绍,他们去看当地的水就能确定投资环境。在座的张教授,毫不迟疑地说:“去潮州,看韩江!”这位张教授高中时在潮州西湖读书,不久前来一次旧地重游,被美丽的韩江迷倒了。
直接被潮州感动的,有一位长住北京的汕头妹子阿玲。啊,现在是年过半百的大妈了,因为是我女儿在北京的好友,很早我认识她,是位妹子。今年春节,我女儿来潮州,回北京时带了芥蓝青菜,就让了二把给阿玲。当晚吃了家乡的芥蓝,立即给我女儿电话,说边吃边想哭。怎么潮州有这么好吃的芥蓝,太感动了。因为她不是诗人,没更多抒情。但从女儿转述,知她儿时住汕头是吃过潮汕芥蓝的,今日才知天下竟有这么美味可口的芥蓝。
这事实在太小。不是我没内容可入文,当下许多食货都说鱼呀肉呀菜呀大大不如从前的可吃。先怨食材不如前,后觉得自己口味高。但这潮州芥蓝,的确连本土的人都说比以前的抢嘴。这分明是菜农用心培育了良种的结果。阿玲因一盘芥蓝而被潮州感动得掉泪,我是理解的。潮州,是潮州人建造的潮州,不是自然界提供的潮州。这么说,潮州人被自己感动了。
新闻推荐
潮州市司法局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破解发展难题 推动惠民政策落地见效
本报讯(记者郑健詹妙蓉)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市司法局在筑牢思想防线、增强文化认同、热心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