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荒田地变身现代农业产业园 钱东镇仙洲村探索村民“带地带资带工”入股方式发展乡村农业

潮州日报 2019-12-24 09:53

农业产业园全貌。村投资建设的文化走廊集太阳能发电、文化宣传、休闲通道于一体。村党委书记黄进立介绍农业产业园情况。

□文/本报记者陈翊

□图/本报记者黄春生

走进饶平县钱东镇仙洲村的农业产业基地示范园,约60亩的园地里,一座座蔬菜大棚排列有序。园地里只有寥寥几名农妇在照看果蔬,与记者想象中热火朝天的农忙场景大相径庭。仙洲村党委书记黄进立解答了记者的疑惑:“农业发展要走产业化道路,现代农业靠的不是劳动力而是技术。我们这60亩地日常只要7个农民负责就足够了。”

“以前干农活要灌溉,就算旁边有沟渠,也得打水挑水再一瓢瓢地浇水。而这里只要走到大棚前蹲下去开下开关,走两圈回来再关上,这活就干完了。以前就没想过农活还有这样干的!”示范园一位农妇如是说。

听到农妇的感慨,黄进立脸上写满了自豪。他知道,朴实的农民信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而今这60亩的示范园是仙洲村发展现代农业的试验田,更是让更多村民支持参与的“强心剂”。虽然只是一小步,却是踏踏实实地走在了土地集约化、农业产业化、种植现代化、产品品牌化的康庄大道上。

“决不能让农村田地抛荒”

仙洲村地域广阔,全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共有2100户9874人,拥有“全国绿色小康村”“广东省达标卫生村”“潮州市环境卫生示范村”“饶平名村”等多项荣誉称号。村子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大蒜、芹菜等农作物,90年代初具规模,并发展成为饶平县第一个菜篮子工程生产基地,耕地面积达4950亩。

可随着时代进步,仙洲村虽然仍拥有自己的产业模式和种植基础,但在传统的种植方式下,农业产业已显露出作物产量低、抗病能力弱、市场价格不理想,土地利用率不高等种种弊端。

随着传统农业发展滞后不前,仙洲村的不少农民选择进城务工,田地随之抛荒。黄进立以示范园为例,这60亩左右的耕地在建设前抛荒的占到7成多,剩下的2成多主要种植葱、蒜等作物,零零散散,产量不高,效益不佳。

当看到农民曾经赖以为生的耕地渐渐荒芜,部分土地甚至成了偷倒垃圾杂物的热门场地时,黄进立和村干部们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于是,黄进立召集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开会讨论,最终决定依托蔬菜产业这一传统主导产业,来探索仙洲村的乡村振兴新路。

为了在“小蔬菜”上做出大文章,村党支部多次组织“两委”干部和党员大户到山东、广东惠州、福建诏安等多处农业生产基地考察学习。随着对大棚种植这一技术的深入了解,他们对仙洲村农业发展的方向也越发明晰。

农户“带地带资带工”入股

随着进一步开会研讨,仙洲村确定了发展高附加值大棚蔬菜项目的思路,决心结合美丽乡村的规划,以“集体+农户”的形式打造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可动员农户参与的时候,响应者却寥寥无几。

对村民们来说,这么多年的庄稼把式,种田就靠一双手,守着一亩三分地,从未接触过土地集约、大棚种植等现代农业的概念和技术。“有的听不明白,有的听明白了,也不愿意来做。说白了,就是宁愿土地抛荒也不愿意担风险。”黄进立告诉记者,对于这一情况,他们也早有预料。

为了打消村民顾虑,村“两委”干部们可谓“软硬兼施”——

一方面由“两委”干部带头先行先试,发动党员带头入股产业园。在发动村干部挨家挨户向村民介绍宣传产业园的规划前景、种植方式、产业效益和合作方式等的同时,鼓励村民以“带地、带资、带工”等方式入股,并承诺保底收益,风险由村党委兜底承担。

另一方面,针对部分村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甚至抛荒土地的行为,村干部结合国家关于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有关政策内容,陈明利害。纵有暂时无力承担种地工作,又确实不愿入股的农户,也可以选择将土地以每亩800至1000元的标准出租给村里。

多番努力下,大部分村民的顾虑被打消,仙洲村的现代农业产业之路得以启程。仅用了1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第一期60亩园地的土地征集工作,涉及菜农100多户。

村干部们又聘请了对大棚蔬菜管理种植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指导,同时还引进拥有成熟技术经验的农科公司合作共建。

“最欠缺的技术经验现在都来到家门口了,我们要认真学、主动学,村干部们更要带好头。”在黄进立的带领下,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干部等几十人不仅跟着技术人员学知识,还兼当劳动力,带头完成产业园前期搭棚、锄地、种苗、管理等多项工作——早上6点下地,9点上班,下午继续,直到天黑,甚至还要加班。

说起这段经历,村里的治安主任黄宽亮坦言,刚开始很多人都不适应,特别是一些干部没有干过农活,一开始靠着热情支撑下来,到了中途一些干部也有过怨言。

原来,虽然政策允许,但在黄进立的要求下,不在征地范围内,干部们都不能参与入股,他们为示范园投入了大量心力,纯属“义务劳动”。在他看来,好不容易才取得村民的认可,加上工作刚起步,要最大程度地为示范园的建设发展排除“杂音”,特别身为党员,吃苦在前,个人得失在后也是应有之义。黄进立一方面带头做表率,一方面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给村干部们做思想工作,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在村干部的带动下,村民们也越发投入,经过2个多月的奋斗,终于在10月初把60亩的示范园建了起来。

要过好日子也要好环境

而今,陪着黄进立站在产业园田头眺望,60亩园地充满生机,大棚里螺丝椒、虎皮椒等“硕果累累”,马上就要迎来第一轮的收获。届时,这些作物将贴上仙洲村注册的“香蔬细语”果蔬商标,送往北方的餐桌。技术人员预测,此次收成期约5个月,产量可达65万斤,产值150多万元。

在示范园门口,立着一块空白的宣传栏,准备用来公示示范园的收支清单和农户们的分红情况等信息。“现在还没见到收益,我相信等收成了分红了,就能吸引更多村民来支持,路子也会越走越宽。”黄进立对此信心满满。

据介绍,示范园目前仍在探索阶段,需要边推进边改进。如果收效好,得到村民普遍认同,仙洲村将加快步伐推进二期项目建设,拟扩建一个约600亩的大型产业园。

村干部告诉我们,接下来,仙洲村将以农业产业基地示范项目为基点,结合美丽乡村的规划,提高仙洲村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同时辐射畜牧业、养殖业、旅游业等周边产业,全方位改造仙洲村。

谈话间,一辆垃圾清运车从示范园门前驶过。不久前,仙洲村刚对垃圾清运工作进行改革,改由专业公司负责承包。黄进立说,随着现代产业园建设,今后仙洲也可发展农业观光、采摘等,这些都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有关。“不过要一步一步来,拼图式发展。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目前是先把这产业园建好。”说着,他把眼光重又投放在眼前这片郁郁葱葱的田地。显然,这60亩地,不仅是农业科技的一个展示,更是仙洲乡村振兴的“试验田”。

■实话实说

“经济落后不可怕,思想落后才可怕”

——黄进立结合仙洲村发展谈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本报记者陈翊

记者:仙洲村选择引进大棚种植除了村里本身具有一定农业的基础外,还有没有其他考量?

黄进立:之所以引进大棚种植,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前村里土地抛荒、农民不种田的局面。农民不种田有很多原因,像传统种植方式下工作量大、收益不稳定,加上现在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劳动力不足等等。务农还是务工?这是村民自己的选择,但决不能让农村土地抛荒,这是我们的底线。

记者:工作开展顺利么?主要有哪些难点堵点?

黄进立:在动员宣传方面有困难,我们也预料到这种情况。第一期60亩的示范园,在我看来就是示范给村民们看的。坦白说,经济落后不可怕,思想落后才可怕。光是宣传动员,村干部们磨破嘴皮,可一些村民还是不能理解。示范园得先做出成绩来,让村民们对现代农业有了认识,再来谈技术,这样比较可行。

记者:您和村干部们在示范园上投入了很多心血,可是农产品的收益最后还是由市场说了算,有没有想过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黄进立:目前园里主要是螺丝椒和虎皮椒,选择这两种农作物一来是通过市场调查,销路比较有保障;二来当前这批农产品也明确了买家。我们当前只要做好三件事——种得活、种得好、还有种得多。当然,就算最后失败了,我认为也是成功。因为你不去做,土地就照样抛荒,农民也不会种田。农民不种田,就不知道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记者:您对仙洲村的未来有什么愿景?您心目中的乡村振兴是怎样的图景?

黄进立:随着示范园迎来收成期,我相信资金、技术这些都不是问题。接下来的最大问题还是要让农民们接受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加快培育新型农民。按我的想法,乡村振兴发展是“拼图式”的,一步一脚印地来就好。现在除了示范园,我们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做得也很好,接下来还要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继续提高村民自觉,建设美丽宜居的村居环境。我们的最终目标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发展旅游农业。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的一小片试验田

本报记者邢映纯陈翊

说实在的,,第一眼见到仙洲村这60亩的蔬菜基地,我们有点小失望。

60亩的大棚种植,论规模,论品种,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在详细了解蔬菜基地背后的故事后,我们便和村党委书记黄进立一样,对这片基地寄予厚望。

仙洲村曾是饶平县第一个菜篮子工程基地,是钱东镇万亩蔬菜基地,但由于传统农业种植方式落后,种田辛苦,渐渐的,仙洲的农民也不种田了。这60亩基地的前身,是村里百余户村民的零散农田,其中,50%抛荒,50%种植,种植的50%只发挥25%的土地效益。

一方面,是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产业发展需要土地;另一方面,是农民大量自留地在抛荒,甚至成为藏污纳垢的所在。“挖掘机挖起的杂草根,竟有钢索那么粗。其抛荒时间之久,可想而知。”村民感叹。

不能让土地抛荒——这是黄进立作为村里带头人最朴素的想法;农村要发展,需要现代农业——这是黄进立和村干部一帮人带领村民创建蔬菜基地初衷。如何把想法变为现实?仙洲探索性走出一条让农民“带地、带资”入股的方式,并承诺保底收益,风险由村党委兜底承担,从而让这60亩荒地重新集聚,并焕发出生机。

按测算,这60亩菜地,收成期约5个月,产值150多万元。虽然目前长势不错,已看到第一批种苗收成在望,但距离农民对产业园分红、谈产业园建设成败仍为时过早。然而正如黄进立所说的,这是一块试验田,“即便失败,也是成功。因为你不去尝试,田地将永远抛荒,农民永远不会种田,现代农业永远发展不起来。”

多么浅显易懂的道理啊。可这些年来我们似乎忽略了。

他说这话时的斩钉截铁,让我们忽然联想到当年的小岗村。

农村产业发展需要土地,人多地少的潮州,土地如何合理合法流转?多少村庄在这问题上望而却步?从这意义上说,这片蔬菜基地,既是仙洲村的试验田,也是潮州乡村振兴的试验田。

今天,请让我们为仙洲村迈出的第一步点赞。

另一方面,没有农业的农村,没有田园的农村,还是乡村吗?这也是黄进立和村干部一班人,带给我们的思考。

新闻推荐

饶平县:召开全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推进会

本报讯为传达学习上级主题教育有关会议精神,部署下一阶段主题教育重点工作,12月5日下午,饶平县在该县大会堂召开全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