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歌册简识
□陈锡权
潮州歌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笔者希冀用比较简洁的语言,介绍对潮州歌册颇有研究的若干位专家的观点,同时结合自己写潮州歌册四十年的心得体会,比较客观、准确地普及潮州歌册相关知识,使那些喜欢了解、吟唱、创作潮州歌册的热心人获得点滴裨益。
一
潮州歌册是潮州讲唱文学为数不多的样式之一,源远流长,具有突出的艺术特点和浓郁的地方色彩。潮州歌册素有“闺中文学”“方言叙事诗”等美誉,自诞生以来,不仅风行于潮汕地区,而且广泛流传,辐射至梅县地区、闽南地区、港澳地区,甚至远播东南亚潮侨侨居国。潮州讲唱文学在潮州的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一席相当重要的位置;而潮州歌册无论是旧版歌册还是新版歌册,都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受众面较广,十分深入人心,是潮州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笔珍贵财产。潮州歌册有过辉煌的历史,今天,仍然拥有很多喜爱它的受众。
二
潮起潮落,潮州歌册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兴盛时期、十年浩劫的百花凋零、七十年代末的再度兴起。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六十多年,潮州市(包括原潮安县和饶平县)的王杏元、陈觅、曾庆雍、肖菲、王昌瑜、孙振邦、张元达、庄群、陈放、冯汉桐、施坤炎、陈锡权、卓春鸿等等作者,在不同历史阶段、创作了大批优秀的潮州歌册作品。其中,《红灯记》《南海长城》《红珊瑚》《白毛女》等作品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档次高、影响大。这些新版潮州歌册展现时代风貌、挖掘本土文化、讴歌正面人物、塑造典型形象、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深受欢迎、颇有影响。
三
潮州歌册为什么叫“歌册”呢?潮州市知名学者林有钿先生在其撰写的《潮州讲唱文学初探》一文中做了介绍。明清时代,潮州非常盛行弹词,但难以普及;因为演唱时须有一件弹拨乐器伴奏,还讲究一定的技巧。弹词抄本在传抄的过程中,时有错漏,不容易始终保持完整;这样,一些关注民间艺术的文人,便对弹词本子加以整理,很快出现了既可供阅读又可以朗诵的弹词刻本,并迅速在城乡传播,拥有众多的读者。书商看到这类适合读者口味、大范围传唱的本子很有销路,于是大量刻印发行。这些刻本一般标上“全歌”字样,例如《刘明珠全歌》《狄青平西全歌》等等,于是,老百姓便称这些刻本为“歌册”。
四
潮州歌册的起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称,传说由北方的评话、弹词流传到潮州之后演变而成。潮州的林有钿、汕头的马风等先生都持这种观点。而知名作家、编剧家李英群先生持不同见解,认为:潮州歌册是潮州文人受弹词启发,在潮州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他加以分析:从语言方面看,弹词用普通话演唱,可以一曲多词;而潮州歌册用潮州方言,潮州方言有八音,略为说轻或重,意思就改变了,因此,一曲不能有多组唱词。其次,再从两者名称上看,也可以分出不同,弹词有弹拨乐器伴奏,词是填词的意思;而歌册呢,从这个歌字,一下子想到歌谣,因为歌谣长了、集之成册,所以叫歌册。
五
根据潮州市知名学者、对潮州民间文学研究颇有成果的林有钿先生介绍,潮州歌册是从早期的潮州弹词衍变而来,形式与弹词近似,或通篇韵文,或韵散相兼。歌文一般多为七字句子,有时也夹有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三七字句、三三四字句等。七字句每一段共有四句,第一、二、四句的末字必须押潮州方言平声韵,而第三句的末字必须用仄声字。段落之间必须转韵,也就是说,上、下两段不能用同样的韵脚。写作潮州歌册时,为了使歌文流畅、韵味更浓,比较难以掌握的一点就是押韵的讲究。所以,建议作者写歌册时,要达到事半功倍,用韵方面可以参考《潮州歌册适用韵脚汇编》,十分方便,效果也更好。
六
旧版潮州歌册的数量十分庞大,其题材非常广泛,内容也很丰富。归纳一下种类,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根据历史演义小说改编的故事。例如《隋唐演义》《十八寡妇征西》《下南塘》等。第二、公案故事。例如《大红袍》《小红袍》《七尸八命》等。第三、乡贤(潮州名人)故事。例如《刘龙图》《翁万达》《方大人》等。第四、才子佳人故事。例如《临江楼》《吴瑞朋》等。第五、民间故事。例如《龙井渡头》《英台仔》《张古董》《苏六娘》《三义女》等。旧版潮州歌册的主题思想,以宣扬爱国主义、歌颂清官的优秀品质和丰功伟绩、反对封建礼教束缚为其主流。
七
2003年,北京书馆出版社出版《稀见旧版曲艺曲本丛刊·潮州歌册卷》,这是一个令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潮州歌册爱好者高兴的好消息。该书收入清代刊行潮州歌册最为著名的李万利、李春记、瑞文堂、友之堂等书坊印行的潮州歌册130种。其中篇幅最长的多达70余卷、30余万言;最短的也有两卷、约万余言。全书共计1460卷、约2000万字,堪称传统文化发掘抢救的优秀成果,学术研究基础文化的全新宝库。学者们对该书的评价非常高,誉其为“人民心底的通俗史,世道人心的万花筒”。国家层面出版的《丛刊》,推出的第一集就是潮州歌册,足见潮州歌册在该领域的显赫位置和重要价值。
八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潮州市申报的潮州歌册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缘此契机,各级政府、文化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潮州歌册继承、研究、传播、创新工作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潮州市文化馆先后出版了CD专辑《人物风流史如歌》《百鸟新声》,还有《潮州歌册作品集》一书和影碟《潮州市原创潮州歌册作品选》。潮州电视台、潮州电台戏曲广播均推出了大量声情并茂、载歌载舞的潮州歌册节目,大张旗鼓宣传,深受观众和听众欢迎,反响非常好。
九
潮州市文化馆2016年12月编辑、出版了《潮州歌册作品集》一书,该书是潮州歌册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一本精心编辑、最有分量、最具价值的潮州歌册专集。全书共收录30位作者创作、改编、出版、发表的34篇潮州歌册。作者中包括曾庆雍、陈觅、肖菲、王杏元、李英群等颇有影响的名家。作品中有九部长篇,《红灯记》《红珊瑚》等六部经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作品题材广泛丰富,有革命人物、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更多的是紧贴时代、植根乡土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还有由京剧、歌剧、潮剧等经典剧目改编的多部长篇。作品风格不同、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激情和社会责任感。
十
一提起潮州歌册,很多人便会立即想到家喻户晓的《百屏灯》,年纪大一点的人都会随口哼几句。实际上,《百屏灯》《百花名》《百鸟名》《潮汕物产歌》等,是否算是潮州歌册,学者们的意见并不一致。潮州的林有钿、李英群等先生认为《百屏灯》等不能算潮州歌册,应归入潮州歌谣。其主要理由是这些作品没有故事性,而潮州歌册有“方言叙事诗”之称,除了基本要求的句式、押韵、转韵外,确实还要求叙事。旧版潮州歌册及大部分新歌册都具备一个故事。反之,汕头的马风、吴奎信、翁奕波等先生,则认为《百屏灯》等作品除缺乏故事外,都比较符合潮州歌册的特性,形式上与潮州歌谣存在很大的差别,应该算作潮州歌册。
十一
潮州市潮州歌册最为兴盛的时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作者群体的水平名气、作品整体的质量档次、题材内容的丰富鲜活、出版发表的数量篇幅,都是令人鼓舞的。七十年代末,随着文艺百花的重新绽放,潮州歌册的创作也出现生机,开始复苏。陈觅、施坤炎、陈放、庄群等作者,写出了一批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作品,发表于《汕头日报》《潮安文艺》《潮州文艺》等报刊,推动了创作潮州歌册的复兴。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除了部分老作者依然活跃外,也涌现了一些中、青年新作者,喜爱潮州歌册,陆续创作、改编了许多潮州歌册,有的在报刊发表,有的在潮州电台播出,有的搬上舞台演出,有的较有质量还在省里获奖。
十二
潮州市的潮州歌册创作近四十年来,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兴盛时期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总体而言,作者人数有限,作品也不多,而且水平参差不齐,缺少较有影响的作者或作品,仍然没有形成比较像样的规模,影响力较弱。探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比较复杂,它涉及许多因素,包括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客观现实对传统文化的制约、人民群众娱乐多元化的需求、商品经济大潮和现代高科技的冲击、人们价值观的世俗取向、对所谓成功人士的偏颇评判标准,等等。有的因素其影响力难以估测,某些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甚至还有不可逆转的因素。潮州歌册的继承、创新、发展、再度繁荣,是一件相当艰难的事。
十三
创作与吟唱是潮州歌册的两个方面,用比喻的方式进行表述,它们的关系就好似水和鱼。鱼儿存活离不开水,吟唱没有创作出来的歌册本子也肯定不行;而本子好比是水,水除了可以养鱼之外,还有其他很多作用;当然,歌册本子除了供吟唱外,还可以供阅读、供研究,供配上音乐舞蹈演出,等等。写潮州歌册这件事,操作起来很简单,只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基础、理解并按照这种文艺体裁的基本要求去做,就能写出作品;熟能生巧,写久了、写多了,自然而然会写出自己满意、受众欢迎的作品。写潮州歌册入门既不难、深造也能办得到,主要是有没有兴趣或者需求的问题。写潮州歌册的人能够多一些,对于繁荣潮州市的创作,肯定是一件好事。
十四
谈谈潮州歌册的吟唱。唱潮州歌册的关键不是会不会,而是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的问题。除了目不识丁、有残障者外,谁都会唱潮州歌册,区别只在于听者感到悦耳还是刺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计其数的唱潮州歌册的高手,都没有经过什么专业训练,都是无师自通,都是在反复的实践中逐渐提高吟唱技巧。当时的文化馆曾组织培训、教唱;肖菲老前辈总结了《潮州歌册十种唱法》,这些举措,所起的作用,就是因势利导、推波助澜。《潮州歌册十种唱法》十分珍贵,其要点是如何根据歌册本子的内容、句式,在感情方面加以抒发、烘托,属于较高层次的唱法。识得简谱者可以借鉴,有助于提高吟唱水平;有心人也可以总结出新的唱法。
十五
潮州歌册的吟唱,属于个体白口朗诵,不受音域、调式、节拍等等的限制,可以自由发挥、甚至随心所欲唱出来。歌册本子的基本要求是押平声韵、歌文流畅、表达清楚、琅琅上口,这样便为吟唱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况且句子中的词汇由于平仄声的缘故,形成了内在的韵律感,所以吟唱者完全能够凭直觉自动调整腔调,达到悦耳动听的追求。有一点往往被人们忽略,那就是歌册本子什么样关乎吟唱的难易和效果。如果句子不押韵、不通顺、不流畅甚至词不达意,恐怕谁都难以唱好。例如:宪宗奉他如至宝,封他当上台州官,方士封官世少有,一时惊动满朝堂。四句歌文四个韵、并且平仄杂乱,唱起来会好听吗?有兴趣或者不相信的人不妨一试。
十六
旧版潮州歌册、特别是《全歌》,具有故事纷繁多线条、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悬念迭出,人物众多、刻划细腻等特点。当然也有歌文拖沓、冗长,节拍平缓的毛病。在当今生活节奏较快、时间紧迫的大背景下,旧版长篇歌册显得尤其不合拍;即使供阅读用,也不大适宜。因此,作者写新歌册,尽量写些短篇,段数不要太多,更适合配曲成为节目,强化其娱乐性。还有一点,用现代汉语词汇写的新歌册往往比旧版老歌册吟唱的难度大,对识字程度要求更高。这与人们日常说话时使用语言习惯不同有较大关系。因此,吟唱时,可以试着同步做些翻译。比如,相识唱成“烧北”、顾客唱成“肚仔”、媳妇唱成“心捕”等等,或许唱起来会觉得更顺口。
十七
吟唱潮州歌册,除了主观因素以外,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昔年城乡星罗棋布的抽纱工场,如今已经不复存在;而农村的闲间,也已少之又少。不言而喻,聚集大量抽纱妇女和姑娘,让唱潮州歌册的能人施展身手的场所和氛围已经缺失,所以现在几乎没有机会可以感受到吟唱潮州歌册的动人景象及吸引力。潮州歌册必须寻求新的传播方式,例如,潮州电台戏曲广播开通电话热线,成为喜好唱潮州歌册的人新的平台。潮州的文化名人庄群先生提出,现在的歌册要很多人来唱来听已是不可能的了,如说书门类一样,由过去的听故事变成现在的看故事,听歌册也完全可以变为看歌册。庄先生的建议不仅很有见地,也是切实可行的。
十八
林有钿先生曾撰文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一部分歌册被配上简单的弦乐伴奏,搬上舞台,但在民间,仍旧保留脱离弦乐的形式和唱读方法”。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文艺形式都可能发生改变。有一句名家的话说得很好,创新是最好的传承。潮州歌册也不例外,很多文艺工作者都在为此而努力。配上弦乐的《百屏灯》,节奏时而平稳、时而急促、时而舒缓,特别悦耳动听。还有创新力度更大的,载歌载舞,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潮州歌册。例如《乌豆鸟》,故事主线由潮州歌册串联,同时融入了扣板、儿歌、幕后歌等文艺形式,使节目显得丰满多彩。还有《潮州八景新唱》《唱潮州新八景》等,节奏明快、曲调优美,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关于潮州歌册,希望了解更详尽知识的读者,请参阅《潮州讲唱文学初探》(作者:林有钿)、《歌册拉杂谈》(作者:李英群)、《潮州歌册的源与流》(作者:李英群)、《人民心底通俗史世道人心万花筒》(作者:庄群)、《书儒的艺术与艺术的滋濡》(作者:林汉秋)、《雅兴绵延沉静探新路》(作者:翁奕波)《谈潮州歌册的传承与创新》(作者:林声友)、《潮州歌册的创作与吟唱》(作者:陈锡权)等文章。
新闻推荐
农业问题关系国计民生。裕农通是建行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以互联网思维、轻资产新模式打造的普惠金融服务平台,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