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知遇爱党心

潮州日报 2019-10-11 21:28

□杨合顺

国庆前夕,年迈的老父亲左上胸疼痛,到饶平人民医院就医未能确诊,家人决定9月29日上午把老人送到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考虑老人年事已高,为慎重起见,我当天上午七点半随接送车从汕头赶赴饶平老家,早上九点到达时,原想能很顺利把老人接回汕头治疗。未曾料到家里兄弟于当天早上六点起已做了三个小时的工作,父亲坚决不同意到汕头就医,其理由是人总有回归自然的时刻,不能因高昂的医疗费拖累子孙后代。我到家里后,加入做思想工作的行列,无论从哪个角度,老人就是不松口,临近十点,我对父亲说,今天我向单位党组织领导请假,要带您到汕头检查身体,您是受党教育多年的老党员,我也是共产党员,今天您若不去,我岂不是欺骗组织,对党不忠诚。只见老人顿时两眼放光,坚毅地说,走,检查去。这一幕,在场的亲朋好友感到不可思议,但我知道这一招对老人有效。

父亲1925年10月出生在饶平县所城镇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儿时父母双亡,新中国成立前与我的伯伯兄弟俩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新中国成立后,他热爱毛主席,感恩共产党。从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初,当了几十年的农村基层干部,在职期间,他积极努力,清正廉洁,群众威信高。他的优秀品格是我学习的榜样,时至今日,仍有几件生活中的小事令我终生难忘。

1970年,解放军拉练到我们村里,期间父亲带领群众做好拥军工作,部队领导深受感动。有一天中午,两位战士抬了一箩筐解放军指战员餐后的饭菜到我家里,父亲一方面感谢部队官兵的关爱,与此同时亲自与我哥哥把可口饭菜送回部队。1972年,我读小学二年级,父亲是东界公社鸿东大队加工厂厂长。当时该厂主要业务是碾米和榨花生油两部分,公社粮所的很多稻谷都是在该厂加工,经济效益非常好。那时我家由于人口多,住房太小,每天晚上我趟过村里的小溪到加工厂睡觉。作为加工厂负责人的父亲,非常自觉,从未多拿集体一粒米、一滴油。作为儿子的我,即使肚子再饿,也不敢有非分之想。唯一一次例外发生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那天我到厂里准备睡觉,负责榨油的叔叔把我拉到食堂弄了一碗有锅巴的剩饭,还有一条那哥鱼,那碗美食是我今生吃过最香的饭。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父亲任鸿东大队盐场场长,他身先士卒、积极工作,是个老先进。在此期间,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有一“活头”社员找到父亲,跟他商量能否通过担私盐“搞活经济”,即由他偷公家的盐到外面卖,利润对分,父亲严词拒绝,同时很人性化地对他说,如果你家里要腌制咸菜、菜脯,支持一点食盐没问题,但如果要损公肥私,只要我当家,绝对不可能。父亲对自己及家人要求严格,对同事关心尊重,他时常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他人,他为人随和,性格温存,既有原则的坚定性,又有策略的灵活性。在盐场负责工作期间,他与工友们一起为集体多产盐、产好盐,增产又增收。同时,他又带领同志们开垦海边滩涂荒地,分给大家作为自留地,在那个年代敢这样做难能可贵。1979年我高中最后一学期10元学费就是卖盐场自留地番薯换来的。

有一点我特别佩服的是,父亲长期为集体服务,后来体制下放,他光荣“下岗”,没有退休金,他无怨无悔,没有发牢骚、说对党不满的话,有的是时时念叨共产党的好。我为有一位勤劳善良、对党忠诚、有六十年党龄的老父亲而倍感自豪和光荣,父亲开创的清廉家风是我家一笔值得代代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父亲,祝您健康长寿。

新闻推荐

饶平县汫洲镇汫北学校退休教师麦思齐:发挥余热传播英雄精神

本报记者吴冰今年89岁的麦思齐,退休前是饶平县汫洲镇汫北学校校长,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的他,1990年退休后,积极开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