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责任与魅力 在韩山师院“陈北国际交流奖学金”颁奖仪式上的致辞

潮州日报 2019-06-20 10:55

□陈平原

二十多年前,父亲陈北(1925—1991)因病逝世,我悲痛万分。几年后的某一天,噩梦中惊醒,我写下短文《子欲养而亲不待》,其中有这么一段:“静夜惊梦,醒来时首先想到的,常常是《孔子家语·致思》中的那段话:"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本是古已有之的"永远的悔恨",可落实到每个具体的人头上,都感觉格外沉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不便向旁人剖白,旁人也无法使你解脱。特别是当你生存处境好转时,这种悔恨会成几何级数增加。”多年来,一直想用某种形式,表达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这回得到家人及亲友的支持,在韩师设立“陈北国际交流奖学金”,让我很是满足。

父亲生前喜欢书法及吟诗作文,但算不上文学家。作为长期任教汕头农校的语文老师,父亲更重要的贡献在教书育人,还有就是培养我们三兄弟的读书兴趣。我曾在《父亲的书房》(《群言》1992年第12期)中称:“人们常说,看一个人的书房,就能大体知道其经历、趣味与修养。这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看一个人的书房,同样可以大体预测孩子将来的趣味与修养”;“只有当事人自己,才会明白那可能早就消逝了的书房的深刻影响。我也是在父亲去世以后,整理其藏书,翻着儿时喜欢的各种读物,才猛然意识到这一点的。”十年“文革”,我们三兄弟没有完全放弃读书,得益于父亲此前的言传身教。正因这一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和夏晓虹决定将自家藏书陆续捐赠给韩山师院,同时,在韩师设立以父亲命名的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青年学生。

我们家三代教书,深知教育是最好的“投资”。当老师的都明白,所谓“教育投资”的巨大回报,主要不是金钱,而是知识、教养与人格。家人如此,家乡也不例外。潮州并不富裕,韩师也不完美,但潮人重视教育这一传统,在这一方水土上可谓根深蒂固。具体到个人,我相信两句大白话:一是“为善最乐”;二是“做好事不嫌小”。

今年春天,我在潮州师范讲《如何谈论“故乡”》(2019年3月20日《南方都市报》),提及:“故乡确实不尽如人意,可这怨谁呢?你是否也有一份责任?对于远走高飞且在异乡取得很大业绩的你,在表达爱心与倾注乡情时,请尊重那些在当地的奋斗者。”离开家乡多年,大贡献我做不了,只能小事情上尽力而为,比如在教育及文化领域,略尽绵薄之力。

至于设奖学金而指定“国际交流”,那是因世界很大,潮汕很小,韩师学生不能满足于“站在笔架山,胸怀全世界”,有机会还得多出去走走。某种意义上,这是潮人的习性——走南闯北,既开阔视野与胸襟,也寻找发展机遇。前辈谋生如此,后生求学也不例外。不能因地处“省尾国角”而自暴自弃,韩师学生完全有可能走得更远、更稳、更好。学校办在哪里是一回事,校长、教师及学生的心有多大是另一回事。想得到的,不一定做得到;但如果连想都不敢想,那就太可悲了。我相信,这所“千年学府、百年师范”,是有梦想的。希望韩师梦想成真。

照惯例,这种场合,需勉励获奖学生如何努力学习,更上一层楼。我教书多年,深知学生不爱听这些套话。那就免了吧。小时候常听祖母说“层花遮层叶”,意思是说,一代人管一代人的事,或者说管你该管的事;至于下一代或不归你管的,你想管也管不好。教育及督导韩师学生的重任,自有韩师老师承担,我再多说,就属于越界了。

因个人能力有限,这次获奖学生数量少且金额不大,这让我深感遗憾。希望有更多朋友伸出援手,在韩师设立各种奖学金、奖教金、纪念建筑或讲座。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想再添一句:校不在大,有气则赢。这个“气”,是志气、豪气、意气,也是神气。

新闻推荐

双玉兰堂:双柯磊落得芳兰

蔡南德双玉兰堂位于天水市甘泉镇甘泉寺(因寺内有一眼醇香的泉水,故得名)。据载,唐朝时杜甫流寓秦州,曾游其寺,赋诗赞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