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漫谈

潮州日报 2019-06-14 08:43

名字,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当代人往往只有一个名,前人(包括部分今人)却不但有“名”,还有“字”。

名,有乳名、小名、学名、别名、寄名、笔名、化名、艺名等等之分,字,则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二者互为表里,故亦称“表字”。《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公式~]而字。”又《檀弓上》:“幼名,冠字。”乃知从周代开始,人一生下来,就有个名,成年以后,才起个“字”。唐·孔颖达在注疏中说:“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把“字”的由来,解释得很清楚:男子满二十岁,有资格当父亲了,朋友之间,不能再直呼其名,所以要举行“冠礼”,给他取个“字”,以表示尊敬。而女子十五岁,则要举行“[~公式~]礼”,也取个字,表示可以出嫁。成语“待字闺中”的“字”,就是指女子到了可婚年龄,“待字”也引申为“待嫁”的意思。

名与字的关系相当密切,正如《白虎通·姓名》所说的:“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其间之关系,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1.意义相同。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意同。(孔,不是指小洞,而是“大”、“甚”的意思。《诗·郑风·羔裘》:“羔裘豹饰,孔武有力。”毛传:“孔,甚也。”)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瑜”、“瑾”,都指美玉。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三国那位“击鼓骂曹”的弥衡,字正平。“衡”的意思就是“平”。北宋诗人秦观,字少游;南宋诗人陆游,字务观。“观”与“游”,同义。唐代书法家禇遂良,字登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字子固。“良”、“善”;“巩”、“固”,义也同。

2.意义相反。孔子的弟子曾点,字晢。点,繁体字为“[~公式~]”,偏旁就是“黑”,故《说文》谓:“点,小黑也。”晳,同“晰“,意为色白明显。“黑”与“亮”、“白”,义正相反。潮人崇仰的韩愈,字退之。愈,有“越、更加”即“进一步”之含意,人不能只知进而不知退,故取个“退之”的字。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有明亮、炽盛义,“晦”之义为昏暗,《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毛传:“晦,昏也。”名“熹”字“晦”,有相反相成之寓意。明末礼部尚书、潮人黄锦,字絅庵。絅,是用麻纱做成的单罩衣。《礼记·中庸》引《诗》作“衣锦尚絅”,意为:在锦缎的衣裳上加单罩衣,勿使鲜丽外露。名“锦”字“絅”,涵义相反,以寄寓“韬晦”之志趣。

3.意义相辅。如:西晋文学家陆机,字士衡,“机”(玑)“衡”,是北斗七星(天枢,天璇<璿>、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瑶>光)中天玑、玉衡星之简称。他的弟弟名陆云,字士龙,则取自《周易》:“云从龙,风从虎。”北宋文豪苏轼字子瞻,轼,是古代战车前部供扶手、眺望的横木,《左传·庄公十年》中有:“登,轼而望”之句,故将“轼”、“瞻”结合,意更完美。“苏门弟子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失,因能“补(过)”,故能“无咎”。古人“渔”(打鱼)“樵(砍柴)”常为侣,故宋代史学家、《通志》编者郑樵,字渔仲。渔夫又常戴竹笠,故清代戏曲家李渔,字笠翁。当代名人李宗仁字德邻,是取《论语》“里仁之为美”、“德不孤,必有邻”之意。名作家、翻译家傅雷字怒安,则取自《孟子·梁惠王下》:“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之句。通常,我们形容人大怒时,有“雷霆之怒”的习用语,将此涵义之“雷”与“怒安”联系起来,便有耐人寻味的意蕴,深得相辅相成之妙。

名和字之间意义上的联系,有的明显,一目了然,有的则较为隐晦,如明代的风流才子唐寅,字伯虎,“寅”、“虎”有生肖、干支的关系,尽人皆知,而名著《红楼梦》作者蓸雪芹的祖父曹寅,字子清,却取自《书经》中“夙夜惟寅,直哉惟清”这句话,“寅”、“清”的关系,可能就鲜为人知。唐代“茶圣”陆羽,字鸿渐,源于《周易·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之句,名和字都在其中。三国的曹操字孟德,其源来自《荀子·劝学》:“生乎由是(指循着勤学的道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这些都属于较偏辟的例子。

此外,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排行。通常以伯(孟)、仲、叔、季来表示兄弟中的长幼,如上述的唐伯虎、曹孟德。孔子字仲尼,“仲”就是老二。“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字叔夜,一看便知他是老三。当代华学大师、潮州人饶宗颐,是兄弟中的大哥,其尊翁饶锷先生希望他能宗奉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所以给他起名为“宗颐”,字伯濂(周敦颐又称“濂溪先生”)。

名与字还有多种命名形式,如文字离合法(明末编《帝京景物略》的刘侗,字同人;道光时画家姚椿,字春木,把“侗”、“椿”字拆开)等等。限于篇幅,恕不赘述。

古人对名、字的使用十分讲究,一般的规则是:自称、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地位高对位卑者,可直呼其名。字,则是专供平辈之间、特别是下对上,卑对尊时的称呼,以示尊重。(有人因此认为“表字”的意思就是供人称呼)如《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花言巧语、伪善的容貌,十足的恭顺,<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亦认为可耻)“丘”,是孔子的自称。相传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作【传】,是为《春秋左传》,乃知左丘明系孔子之晚辈,故孔子可直呼其名,就跟称呼自己的门生一样(如《论语·为政》:“吾与回言终日”<我整天与颜回讲学>。“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颜回、仲由<即之路>都是孔子的学生,故可称名。)而对于平辈或长者,孔子一定称其字,如《论语·卫灵公》:“子曰:“直哉史鱼(卫国的大夫史[~公式~],字子鱼)……君子哉蘧伯玉(卫国大夫,名瑗,字伯玉)。”至于孔子的弟子们,不但不敢称老师的名(丘),连字(仲尼)都噤口,整部《论语》都是“子曰”,要不就称“夫子”,表示无比尊敬。

什么场合,情景中该称名还是称字,在古代是件大事。宋·王谠《唐语林·豪爽》篇中就记载这么一件事:武则天朝的严武八岁时,因不满其父严浚(字挺之,以字行)宠爱妾元英而薄待妻子(严武生母),竟乘元英熟睡时用铁锤击碎其脑袋!后因平吐番叛乱有功,升剑南节度使。“安史之乱”时,杜甫曾投奔他。严武依仗权势。

累于饮筵对客,骋其笔札。杜甫拾遗乘醉而言曰:“不谓严挺之乃有此儿也。”武恚目久之,曰:“杜审言(杜甫祖父)孙子拟捋虎须耶?”合坐皆笑以弥缝之。武曰:“与公等饮馔所以谋欢,何至于祖考耶?”

杜甫酒后失言,直呼严武父亲的名讳。严武狠狠地瞪他,虽然座客赶紧打哈哈以圆场,但深知儿子狠毒手段的严母还是“恐害损贤良,遂以小舟送甫下峡”,使其逃过一劫。悍将如此,皇帝就更不用说了。记得曾热播一时的某部电视剧不止一次地出现过这样的情景:跪在地上的臣子说:“臣纪晓岚叩见皇上。”晓岚是字,纪昀才是名。在至尊面前,不自称名而称字,这可是“犯上”的大罪,弄不好是要杀头的!幸亏这只是演戏而已,怎么编、怎么演都没事儿。

现代社会,已不再提倡“字”。但中国人口众多,姓名又只有二、三个字,同名同姓的概率实在太高了。因此,继承取“字”的传统,应该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参见楚庄《中国古人的姓名字号》,载《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一),中华书局1988.8)

新闻推荐

新东路、池湖鳗场路等道路:车辆违停路难行

池湖鳗场路一侧没有施划停车位,却停放着一排汽车,对交通造成一定影响。本报记者庄园摄本报讯(记者吴冰)近段时间以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