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民居建筑之概貌 许驸马府史谭之三

潮州日报 2019-06-02 09:35

□陈贤武

许驸马府,潮州著名学者翁辉东先生(1885-1965)在《潮城宅第考》(载汕头《大光报·方志周刊》第77期,1948年10月19日)曾考证说:“许驸马第:宋名贤许申曾孙许珏,尚宋英宗女德安公主,世称"许驸马"者,有第一所,三大开间,间各三楹。(现已有一间易主)住青亭巷南、葡萄巷东,俗呼"东府"。门首榜以联云:"名贤门第;驸马家风。"就该第观,想见当时之显赫。案:据洪已任言:彼少时尝闻其父崖仙公云,东府原非驸马所有,盖官福建布政使黄琮之第也。布政之弟黄尚书锦宅,居西街三达尊,向称"西府",故此称"东府"。一家之言也。至清中叶,始全出赔于驸马之裔,称"驸马许"。邑绅张中阳进士尚见过其事。姑附志之。”按:光绪《海阳县志·舆地略二·都图》有“东府埕”地名。饶宗颐总纂《潮州志补编·古迹志》卷二则作“许驸马故宅”。

“已见繁华悲眼前,又闻陵谷变桑田。”(明·林大钦《遣兴》)至明天启年间,许府转归福建布政使黄琮所有。其后又为杨姓所得。清乾隆十三年(1748)复转黄姓,四十三年(1778)八月由许氏后人以大花边银一千二百元、伸纹银八百八十八两赎回。(1914年广东省统一颁发《典按新契纸》)因而方有洪崖仙误认为是明代黄琮之府第,翁辉东对此作案语说是其“一家之言”。文中提及的张中阳(1769-1846),字旭初,今潮安江东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举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官黄平州知州,刑部主事。其府第“大夫第”在青亭巷,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己任,潮安人。1941至1942年曾任潮安县政府秘书(县长洪之政),1922年编辑有《潮州(府)洪氏族谱》。

又文中提到“三大开间,间各三楹”,指的是现主宅及右边、也是2013年公布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郭厝“儒林第”(即“现已有一间易主”)和左侧的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黄府马房。

许府坐北向南偏东8°,始建于北宋时期,历经多次修建,仍保留宋代建筑的基本格局。占地24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总面宽41.8米,总进深48.2米。1981年,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曾分别对现存弯枋榫头、穿插枋榫头、脊桁桁头、中座西侧立柱及梁下装饰木几处部位采样对标本进行C-14测定,结果确定所检测建筑材料的年代为最早不过明初,而建筑的年代则应更应在其后。虽然C-14测定的结果只能对建筑断代判断提供辅助证明,可能也与测试木材所选取的部位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是大堂中脊),而且有些部位虽替换了材料,但形式上仍遵循旧制,较典型的例子如日本的“造替”制度(即每隔一定时期(如20年、60年)重建一次)。具体到许府来说,取样部位历次仅限于易于朽坏更换之桁头、穿插枋榫头、伸出柱外之装饰木,甚或头柱等次要部位,并未能真正代表该府第始建于何年或是何年全座拆除重建之全貌。考《永乐大典》卷5343“潮州府一”:元至元十五年(1278),潮州城陷落,知州马发殉国,元军屠城,“焚民室庐,火焰亘天,城中居民无噍类(指活人)。”许府迹近州衙所在地金山,覆巢之下无完卵,损毁在所难免,其后木结构重做翻盖也在情理之中。

建筑学家刘敦桢在《中国古代建筑史》(1981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言:“封建时代贵族的大型宅第,外有正门,屋顶中央高,两侧低,其旁设小门,便于出入。大门内又有中门,它和正门都可通行车马。门旁还有附属房间可以居留宾客,称为门庑。院内以前堂为其主要建筑。堂后以墙门分隔内外,门内有居住的房屋,但也有在前堂之后再建饮食歌乐的后堂的。这种布局应自春秋时代的前堂后室扩展而成,除了这些主要房屋以外,还有车房、马厩、厨房、库房以及奴婢的住处等附属建筑。”许府与其几无二样。大厝前堂为五开间,加上两侧插山厅和插山房则分别为七开间、九开间,这与《宋史·舆服志》中规定的府第等级相吻合。

许府主体建筑为三进五间,左右有火巷排屋,后包是楼房,称“御书楼”,中厅东西围屋带从厝厅、房及书斋。假如移开了与全宅无构造联系之围屋和后院,主体的三进与插山则构成“工”字形厝局。围屋隐伏于中座两旁山墙外,形成独厅、独院、独天井之独特设置。明代所建住宅大多仅于前座两侧仍设插山,后座不再有插山之设,形成近于“土”字形厝局,清代住宅不再有插山之设,从后巷或断或续直通临街巷,仅以过墙亭与大厝身搭接,而不像插山那样与大厝身有结构上的穿插关系。中座正厅为单开间,后厅两根“头柱”为独立石柱,要经格仔进入后子孙巷,均为明代所建宅第所未见。

全宅木屋架概为近于穿斗之穿插屋架并立于条状连续石地梁——地袱上。该构架的结构特色即是承重梁的梁端插入柱身(一端插入或两端插入),与抬梁式的承重梁顶在柱头上不同,与穿斗架的檩条顶在柱头,柱问无承重梁,仅有拉接用的穿枋的形式也不同。具体地讲,即是组成屋面的每一檩条下皆有一柱(前后檐柱及中柱或瓜柱),每一瓜柱骑在(或压在)下面的梁上,而梁端插入邻近两端的瓜柱柱身。为加大进深,还可增加廊步,或用挑出插拱的办法,增大出檐,出檐非常深远。

首进前厅三柱范围内的内墙壁肚划分为八格,下为板,上为竹编骨架抹灰壁;中厅则为板,后厅西侧同为木版壁。唯东侧为竹编骨架面抹桃红色灰壁,与大门门面最底层露出的混水砖饰面颜色相同,以示东迁房位置之尊崇。或许原建筑均为竹编抹灰壁,因逐渐损毁而于修建时换上木板,仅留下此壁肚为原构造之遗物,这有待进一步考究探索。该建筑的竹编灰壁的做法与宋·李诫《营造法式》卷十二“隔截编道”之做法完全吻合,即在隔断墙的木框架中,以竹片纵横编织镶嵌围护,形成完整的隔墙。

屋顶为硬山顶,举折平缓,为唐宋时期之举折特点。屋面倾角小于20度,坡度约为1:2.2,与宋《清明上河图》中屋面坡度接近,与清院本的《清明上河图》的屋面坡度相去甚远。正脊两端从山墙伸出石质鳌尖,垂脊头开嘴甚长。屋面用瓦概为陶质红瓦、红瓦筒,其形式为瓦端转边加厚,如厚嘴唇状,瓦唇模印人字纹,这种滴水瓦宋时称为“重唇瓪瓦”(清称“花边瓦”)。正脊做法也极为简单。在铺盖瓦顶时,不使用砂浆灰土,第一层底瓦直接铺架在两桶之间,凹面朝上,第二层瓦将凹面朝下,覆盖住两行底瓦间的接缝。蝴蝶瓦屋顶的透气性强,能防止梁木受潮腐朽,为南方民居所常用。这与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居室》记载的“覆之以瓦,不施栈板,惟敷瓦于椽间”的做法相同。

府宅建筑装饰简朴,门簪为木制圆形,门槛较高。柱子多为圆木柱,门墙柱础均置于石基上。第二进厅前的斗拱有简单的卷云雕刻装饰。这与明清时期潮州大型民居的繁缛的装饰风格区别也很明显。(详见谭刚毅著《两宋时期的中国民居与居住形态》,2008年东南大学出版社;吴国智《广东潮州许驸马府研究》,《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1991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尽管在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中华文化通志·科学技术·建筑志》(201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潘谷西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元明建筑》(2001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等提出不同的商榷看法,认为许府乃“宋代遗构”而不能称为“宋式”建筑,但全国建筑学会副会长、华南工学院教授龙庆忠(1903-1996)及省古建筑专家多人于1980年11月5日来潮州对许府实地科学考察后,认为府第保存宋代的建筑基础,是国内少见的宋代民居,而上盖部分则为明代建筑物。(谢逸主编《潮州市文物志》,1985年)彭卿云主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续编》(1997年上海辞书出版社)谓“保存了宋代民居建筑的概貌,为国内所少见。”程建军主编《梓人绳墨》(2013年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说“整座建筑宋明住宅建筑风格明显,是研究我国古建筑学不可多得的实体。”这还需再做进一步调查考证,以求获得正确的共识。

1996年6月20日,潮州市为全面抢救维修许府,拨出专项建设安置房,使原住户39户顺利得于搬迁。1997年5月,市文管办制订《许驸马府修缮方案》上报广东省文化厅和国家文物局,于1998年11月获国家文物局批复。1999年4月,一期维修工程正式动工,主要工程项目是对中座、后座的厅房进行落架维修,2001年4月一期工程竣工,2002年2月通过广东省文化厅的验收。2003年7月,二期维修工程动工,主要是维修前座厅房和后包、书斋、从厝、东西从厝巷建筑,以及整座建筑物的油饰。2004年12月,二期工程主要维修项目全部完成,2005年进行整体油饰,2006年底通过省文物局验收,且被评定为优秀。2009年1月21日正式对外开放,辟为民俗博物馆。大门口悬挂有“驸马府第,宰相家风”门联。潮州市也已全面启动整治提升许驸马府周边环境工程,拆除部分建筑物和围墙,对原有建筑物进行维修改造,并邀请省内顶尖文创专业设计团队前来调研,进一步挖掘和充实其内涵,找准历史、文化、旅游、艺术的最佳结合点,将许府片区打造成为古城北部旅游的龙头景区。

漫步于府中,一幕幕古建筑的美丽画卷渐次展现在眼前,使人的心情也随之轻松而宁静。

新闻推荐

?市创文办到潮安区归湖镇督导创文工作 优化市场环境实现便民惠民利民

本报讯(记者林宗楷)日前,市创文办组织督导组前往随机抽取的潮安区归湖镇开展“创文”专项督导。从督导情况看,选堂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