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曹操是潮州人
□吴构松
明朝成化辛卯(1471年)科有一位举人,叫曹宗,是今天的饶平县所城人。曹宗自幼聪颖,少年得志,与黄冈余娓娘之间才子佳人的爱情际遇凄婉惨烈。相关故事在饶平民间流传中,妇孺都读“曹”为“槽”。但奇怪的是,在这个故事之外,从来未听到“曹”字的这个读法。查遍我手头的所有潮州音字典都不见注“槽”这个读音,“讲古”的人讲到曹操,也不叫“槽操”,而称“巢操”。
是当地老百姓将这个姓念错吗?直觉告诉我,不可能。但怎样去看待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用文白异读的规律来考察一番。
2月17日,本栏拙文《由两个“东西”聊开去》谈了潮州话文白异读现象。在潮州话中,好多字有文读、白读两个读音,两者之间存在对应规律。经过长期发展,今天有些字只用一个音,但根据语音规律可以确定对应的另一个读音。在《广韵》属同一韵类的字,有文读、白读相对应的两个韵母。查《广韵》可知,“曹”字属效摄开口一等豪韵。根据林伦伦教授在《潮汕方言与文化研究》中归纳的文白对应关系,效摄一等豪韵字,文读音韵母是ao,白读音韵母是o。照这个规律推断,“曹”的白读音就是“槽”。
如此看来,“曹”在潮州话里是多音字,饶平老百姓没有念错。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饶平人为什么不读“曹”的另一个音“巢”,称曹宗为“巢宗”呢?
这涉及一个语言运用的规律:约定俗成。
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有的字文读音和白读音在表意上、使用场合上有了分工。“添饭”二字,日常生活中念白读音tin1bung7就十分自然得体。但在“添加剂”“增添力量”等书面语中,“添”就用文读tiam1;在念普通话语词“干饭”“稀饭”时,“饭”读文读音huang6。
姓名用字,文白读法的分工最为清晰:姓氏白读,名字文读,少有例外。张飞,读作“场1辉”,不读“将杯”。陈叔雨,读作“同淑宇”,不读作“ting5则户”。曾树人,要读作“脏序仁”,如读成“增秋7俺5”,就让人笑掉大牙了。
姓名用字,为什么会在读法上作出这样的分工呢?我是这样理解的:姓氏,事关宗族血统和文化传承,当然要读最正宗的音。名字,是父母或先生起的,常寄予读书出仕等美好希冀,用读书音正合适!
细细观察一下可发现,潮汕地区常见姓氏用字中多音字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字,不少字的白读音只用于表示姓氏。以下都是用作姓氏的多音字(部分知晓率较低的姓氏读音以括号加注):王、张、章、许、陈、颜、高、叶、谢、方、洪、胡、孙、成、曾(脏)、骆(落)、康(糠)、赖(辣7)、唐(堂)、傅(布)、翁(英)、涂(土5)、顾(雇)、黎(犁)、侯(猴)、董(党)、蓝(篮)。
回头再看“曹”字。既然姓氏要白读,那又为什么“曹操”的姓念文读音呢?这个现象,可能跟元明之后潮剧正字戏的兴起有关。
元明以来,潮剧唱词以“正字”正音,也就是以文读音为标准。在潮剧舞台上,姓氏的“曹”就念文读音“巢”,这个念法又影响了潮州口头文艺,“讲古”也跟着念文读音。同理,王,这个姓氏,大家都读“恒”这个白读音。但是,在潮剧人物王莽、王金龙、王朝(包公戏)中,“王”却读文读音,“国王”的“王”(wang5)。
而曹宗是本土人物,他的故事还未搬上舞台,他的姓便“无机会”读文读音了,老百姓还是按照平常的读法行事。对于不识字的老百姓来说,未必知道曹宗与曹操两人是同一个姓。
有趣的是,姓氏用字的独特读音,甚至影响了音译的外国人名读法。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并非姓高,被潮州人叫做“哥尔基”,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也不姓叶,被称为“淹8利钦”。
有些无奈,“姓氏白读”这个规矩在潮汕地区已经松动。“侯”“康”“赖”“唐”等姓,已经处在被忘掉白读音的趋势中。松动的原因就是,这些姓氏人口少,其白读音影响力大大受限。
回到本文标题的假设。历史上曹操是一个重要人物,曹氏是望族大姓,假如曹操是潮州人,那么今天的潮州人想必是叫他“槽操”,今天的潮州音字典也不会忽略“曹”的白读音——“槽”。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燕芳)昨天上午,副市长余鸿纯带队开展高考考前准备工作检查,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坚持从严从细,加强查漏补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