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手艺
□李少英
母亲很平凡,同所有农村妇女一样,用她勤劳的双手操持着这个家,但母亲还有一门很特别的手艺,远近闻名,在我们村可以说是绝活。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母亲凭着这门手艺,赚钱补贴家用。在那个经济拮据时期,母亲的手艺功不可没。
小时候,我只记得母亲早早打理完家务后,就要匆忙赶到镇上的抽纱厂做工。那是最有潮州特色的手工——潮绣。那时的潮绣,不像现在细腻精致,也不像现在绣成精美艺术品。那时的潮绣略显粗糙,它们更多时候是作为服装上的装饰品。颜色也比较单调,大部分是纯色品,以白色为主,偶尔有一些彩色。技法也比较简单,以平面绣为主,极少数是立体绣。我们镇上就有不少的抽纱加工厂,给这些潮绣加工。这些手工加工工作,在我们村妇孺皆懂,在村头巷尾,屋里庭院,家家户户,都能看到“做花”的大人,或小孩,围坐一起,穿针引线,针线飞扬。
记忆中,读小学的时候,放学后我就会拿起绣花框到邻家去“做花”。小孩子在一起,为了消除做手工活的劳累,我们还会比赛谁做得快,而奖励品就是你可以早一点去玩。而我要说的是,母亲并不是大众里的“做花”的一员,她有一项特殊本领——补破洞。我们在挑细纱的时候,偶尔会有不小心用剪刀剪错地方,或者剪破其它地方布料的时候,或是被烟头火星烫破一个洞的时候,这在当时是一件大“事故”了。据说,那些绣品制成的衣服是外贸出口的。在那个以“分钱”计算的年代,赔一件衣服可真是承担不起啊。这时候需要有人补破洞。母亲,就是掌握这门特殊技艺的极少数人。
那可不是“补丁”式修补,而是完全“原样”地修复。母亲会根据破洞的大小,在同款布料中,用针挑出对应的横竖纱线,再用这些线,一针一线补到对应的位置,横是横,竖是竖,丝毫不得有差错,上下不得有跳针。补完后的破洞,不仔细端详是发现不了的。每个小小的破洞,修复起来费神得很。年轻时的母亲眼力还好,遇到深颜色布料时,往往是头眼昏花。当然,比起我们的“做花”工钱,母亲的工钱就多一些了。那时候,母亲很自豪有这门手艺,很多活都自己找上门的。所以,在我们村,几乎没有不认得我家门的人了。
后来,抽纱厂规模扩大,绣花加工品更多了。但会我妈妈手艺的人也依然寥寥几个,不是心灵手巧的人,一般也学不会。那个时候,母亲特别忙。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抽纱厂倒闭了,绣花手工也几乎没有了,母亲这门独特手艺,也派不上用场了。闲不住的母亲也开启了另一种做工模式,到服装加工厂做包装工。那双灵巧的双手又开始另一种忙碌的旅程,在折折叠叠中忙不停。
如今,子女们都大了,母亲终于可以闲下来了,但她依然忙碌着。她养一群鸡,每天总让在自己不停忙碌着……
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识不了几个字的普通农村妇女。正因为拥有这一独门绝技。她用那双细腻的手,操持着这个家,在我成长的岁月里,点点滴滴都离不开母亲那双带给我温暖的双手,件件桩桩都浸透着母亲厚重粘稠的爱。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燕芳)记者昨天从潮州市2019年招生考试安全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高考报考人数为17346人,普通高考时间为6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