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考察重庆“曙光模式”系列报道之一:向空中要地 打造楼宇工业模式
编者按
重庆曙光产业园是重庆市重点中小企业产业园区。多年来,重庆曙光集团一直致力于对中小企业产业园建设的探索,秉承“为中小企业建园、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宗旨,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产业园的建设之路,创建了一个全国先进的“曙光模式”。近日,记者跟随潮州市考察团到该集团产业园区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其先进经验。现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郑健杨燕芳
走进重庆曙光产业园区,你会发现,这里的工业厂房都是楼宇结构,每层生产车间占地面积不大,且都配备有垂直载货电梯,与其他地方的工业园区不太一样。究竟是怎样的理念和做法,让这里有了这样一方别样的天地?记者跟随潮州市考察团做了一番深入了解。
原来,曾经有一段时间,全国有相当多的城市经济开发区是在“跑马圈地”“开而不发”,脱离实际;有的是以开发名义,搞“土地财政”“房地产经济”,不可持续;有的以“摊大饼”的方式,大量占用耕地,土地浪费惊人。
而重庆曙光集团从建设产业园区之初就意识到,真正好的工业园区,有特色、有价值的工业园区,一定是土地集约利用型园区;是靠产业发展和厂房租售赚钱,而不是靠土地倒卖,或靠土地抵押从银行贷款维持园区运转的。况且,重庆的土地资源短缺,园区开发应尽量节约用地。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曙光集团积极探索“向空中要地”的都市楼宇工业发展模式,让土地资源利用由平面开发走向立体整合,集约利用有限的土地,建设中小企业产业园区。
工业楼宇厂房是曙光产业园的“招牌产品”,作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曙光集团科学规划,从加大楼板单位面积承重力和垂直货物运输力入手,设计楼宇结构,打破常规,让生产企业上楼,占天不占地,一亩地变作八亩十亩使用,有效节约土地。
记者在重庆隆发皮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就看到,在每层不足1000平方米的车间里,摆放着三、四台重型机器。该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一点也不担心楼房会塌,因为这里采用了优质的建筑材料和混凝土,楼面承重1平方米能够达到800公斤,而且垂直载货电梯载重量也够大,完全解决了以前旧厂房及电梯速度慢所产生的运输矛盾。
而这种楼宇式的工业厂房,也给资源有限、常常为买不到或租不到土地和规范厂房而头疼的中小企业带来了“福音”。通过进驻曙光集团建设的园区厂房,中小企业一下子就免除了自己建厂的诸多困难,加上曙光产业园还配套办公科研楼、宿舍楼、食堂、休闲活动场所,这些企业只需“拎包入驻”,搬进设备便可实现生产经营。
(下转07版)
(上接01版)
“像我们这种中小型企业又没有买地的能力,又需要规范的厂房,我觉得进这种楼宇式的园区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它的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包括集中排污、用电等,这里都是提前规划好了,比我们私人去安装要方便很多。当时就买了曙光园区4层楼,然后我们经过一个月时间装修,很快就搬了进来。”采访中,重庆乔冠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春燕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在没入驻曙光产业园区之前,曾经有过3年的租厂房经历。由于之前租用的厂房不规范,不少客户对企业的产品抱怀疑的态度,因此还错失了不少订单。入驻园区后,规范化的厂房,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让企业在形象上有了质的提高。“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买楼宇厂房不但减少了资金压力,而且我们好多客户来了以后都觉得公司好像一下子就比较高大上,也比较规范了,对我们产品质量也更放心了。”刘春燕开心地告诉记者,进驻曙光产业园区4年多来,公司实力增强了很多,去年已成功成为上规企业。
同样尝到这种楼宇式、规范化工业厂房甜头的还有重庆友利光学有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唐旭东告诉记者,由于公司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客户比较重视生产环境的整洁、规范。以前在另外一个园区,租金贵不说,周边环境还不太好,厂房也不规范,对企业发展影响很大。现在入驻曙光产业园区才1年多,企业对外宣传形象不但好了很多,而且销售额已经增长了10%,发展势头喜人。
据了解,目前,曙光集团在重庆已成功开发建设了7个产业园区,总建筑面积近200万平方米,吸引了1000多家中小企业进驻,解决了5万人的就业问题,为重庆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孵化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闻推荐
作者:蔡澜内容简介:本书是知名作家、美食家、生活家蔡澜书写人生态度的散文随笔集。本书谈读书、交友、饮食、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