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橘井”颂医功
走进诊所,经常可见到墙壁上挂着写有“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内容的横幅或锦旗,这当然是患者对医者的感恩、称颂语。但“杏林”与医道毕竟是两个反差极大的概念,它们是什么时候、因什么原因而挂上钩的呢?
请看晋代葛洪《神仙传·董奉》条的记载:
(董)奉居(庐)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病重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耘)治也。后杏子大熟,于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自取杏一器去。”……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二万余斛。
这位医仙,不仅精于医术,又能妥善经营。治愈一名重症患者,不收分文,只须栽杏树五株,轻者则一株。数年间十万余株杏树蔚成杏林(若以五年计算,每年义诊达二万例以上)。杏子成熟后,又别出心裁地以杏换谷,每年可得谷二十多万斗(古代一斛为十斗),再以谷周济贫困人家和旅途有急难者。董奉,真是一位以慈悲济世为怀,又深知世道人心的活神仙。至于他的医术有多高明,则可从《三国志·吴书·士燮传》裴松之注引《神仙传》中的一段文字得见其概,文曰:
(交趾郡太守士)燮尝病死。又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头摇消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董)奉字君异,候官人也。(按,即侯官,今属福建省福州市)
上述记载,自然有不少神话色彩,其可信程度有多少,不是笔者所能述评者。但古人却“宁可信其有”,尊能“起死回生”的董奉为医仙医神。又因为他有义医植杏之义举,“杏林”从此便与医道挂上钩,成为称誉医界的常用术语。不过,“杏林”还有一个也许鲜为人知却又不可不知的、与科举有关的涵义。
唐代新科进士登第后,皇上会在“杏园”赐宴,该园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郊大雁塔南,唐·贾岛《下第》诗曰:“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傍?”考不上进士,只能借诗抒发懊恼,歆羡之情。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说得更详细:“神龙(唐中宗年号)以来,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寺(雁)塔下题名。同年中推一善书者纪之。”杏园,指遍植杏树的园林。唐代进士考试多于春季举行,时当杏花灿然绽放,故选杏园为新进士赐宴场所,杏园因此也称“杏林”。清·沈起凤《谐铎·捣鬼夫人》乃谓:“君如杏林得意,妾当日夜侍巾栉矣。”如果将“杏林得意”这个成语写成条幅赠给诊所,那就不是赞颂主人医术高明,而是变成恭贺医师“进士及第”的祝辞了。
如果说,“杏林”旨在称扬医术,那么,“橘井”的侧重点就在于赞颂良药。该典同样出自晋·葛洪《神仙传》,其[苏仙公]条谓:相传苏仙公得道仙去之前尝对其母曰:
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
来年果有疾疫,远近悉求其母治疗。皆以得井水及橘叶而治愈。“橘井”遂成良药之典。
《桂阳列仙传》谓:苏仙公是汉末人,名耽。桂阳郡设于汉初,治所在今湖南郴县,故诗圣杜甫《送舅摄郴州》诗有句曰:“郴州颇凉冷,橘井尚凄清。”又《入衡州》诗曰:“橘井旧地宅,仙山引舟航。”可见,从晋代以后,苏仙公橘井故事已深获民心,所以杜甫等文士才会将其多次写入诗篇中。
医与药如影随形,密不可分。药为医之用,医乃药之宗。因此,杏林、橘井二个典故,也经常并现于诗文中。如元·范康《新水令·乐道》套曲:“杏林中作生涯,橘井内为活计。”以此作为医者之写照。明·杨《龙膏记·闺病》写害单相思病的闺房小姐则用“丹无橘井,医无杏林,投饵全无效也”之句,(意为:没有橘井那样的灵丹妙药,没有杏林那位医仙,投入的药饵一点也不见效)这位得“闺病”的小姐,看来病势够沉重的了。
值得一提的是,“橘井”的“橘”指橘叶,绝对不能写成“桔”字。“橘”字从来就没有简化字。而“桔”字的涵义有三:一是中药桔梗;二是一种汲水工具“桔”(潮人称为“吊窝”);三是直木(《说文·木部》:“桔,一曰直木。”)。与柑橘毫无关连。但自清代乾隆以后,正如李调元(乾隆年间广东督学使者)《?斋琐录》卷四所说:“粤东呼橘皆曰"吉",凡相遗橘,写橘为桔,本此。”显然,为了追求“大吉”而“写橘为桔”,是一种故意亵渎语言文字的行为,不足为法。也就是说,“桔”不能等同于“橘”字,把已经成为潮州名牌特产的“老药橘”写成“老药桔”,无异于自毁名牌,亟待匡正。
走进诊所,经常可见到墙壁上挂着写有“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内容的横幅或锦旗,这当然是患者对医者的感恩、称颂语。但“杏林”与医道毕竟是两个反差极大的概念,它们是什么时候、因什么原因而挂上钩的呢?
请看晋代葛洪《神仙传·董奉》条的记载:
(董)奉居(庐)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病重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耘)治也。后杏子大熟,于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自取杏一器去。”……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二万余斛。
这位医仙,不仅精于医术,又能妥善经营。治愈一名重症患者,不收分文,只须栽杏树五株,轻者则一株。数年间十万余株杏树蔚成杏林(若以五年计算,每年义诊达二万例以上)。杏子成熟后,又别出心裁地以杏换谷,每年可得谷二十多万斗(古代一斛为十斗),再以谷周济贫困人家和旅途有急难者。董奉,真是一位以慈悲济世为怀,又深知世道人心的活神仙。至于他的医术有多高明,则可从《三国志·吴书·士燮传》裴松之注引《神仙传》中的一段文字得见其概,文曰:
(交趾郡太守士)燮尝病死。又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头摇消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董)奉字君异,候官人也。(按,即侯官,今属福建省福州市)
上述记载,自然有不少神话色彩,其可信程度有多少,不是笔者所能述评者。但古人却“宁可信其有”,尊能“起死回生”的董奉为医仙医神。又因为他有义医植杏之义举,“杏林”从此便与医道挂上钩,成为称誉医界的常用术语。不过,“杏林”还有一个也许鲜为人知却又不可不知的、与科举有关的涵义。
唐代新科进士登第后,皇上会在“杏园”赐宴,该园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郊大雁塔南,唐·贾岛《下第》诗曰:“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傍?”考不上进士,只能借诗抒发懊恼,歆羡之情。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说得更详细:“神龙(唐中宗年号)以来,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寺(雁)塔下题名。同年中推一善书者纪之。”杏园,指遍植杏树的园林。唐代进士考试多于春季举行,时当杏花灿然绽放,故选杏园为新进士赐宴场所,杏园因此也称“杏林”。清·沈起凤《谐铎·捣鬼夫人》乃谓:“君如杏林得意,妾当日夜侍巾栉矣。”如果将“杏林得意”这个成语写成条幅赠给诊所,那就不是赞颂主人医术高明,而是变成恭贺医师“进士及第”的祝辞了。
如果说,“杏林”旨在称扬医术,那么,“橘井”的侧重点就在于赞颂良药。该典同样出自晋·葛洪《神仙传》,其[苏仙公]条谓:相传苏仙公得道仙去之前尝对其母曰:
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
来年果有疾疫,远近悉求其母治疗。皆以得井水及橘叶而治愈。“橘井”遂成良药之典。
《桂阳列仙传》谓:苏仙公是汉末人,名耽。桂阳郡设于汉初,治所在今湖南郴县,故诗圣杜甫《送舅摄郴州》诗有句曰:“郴州颇凉冷,橘井尚凄清。”又《入衡州》诗曰:“橘井旧地宅,仙山引舟航。”可见,从晋代以后,苏仙公橘井故事已深获民心,所以杜甫等文士才会将其多次写入诗篇中。
医与药如影随形,密不可分。药为医之用,医乃药之宗。因此,杏林、橘井二个典故,也经常并现于诗文中。如元·范康《新水令·乐道》套曲:“杏林中作生涯,橘井内为活计。”以此作为医者之写照。明·杨《龙膏记·闺病》写害单相思病的闺房小姐则用“丹无橘井,医无杏林,投饵全无效也”之句,(意为:没有橘井那样的灵丹妙药,没有杏林那位医仙,投入的药饵一点也不见效)这位得“闺病”的小姐,看来病势够沉重的了。
值得一提的是,“橘井”的“橘”指橘叶,绝对不能写成“桔”字。“橘”字从来就没有简化字。而“桔”字的涵义有三:一是中药桔梗;二是一种汲水工具“桔”(潮人称为“吊窝”);三是直木(《说文·木部》:“桔,一曰直木。”)。与柑橘毫无关连。但自清代乾隆以后,正如李调元(乾隆年间广东督学使者)《?斋琐录》卷四所说:“粤东呼橘皆曰"吉",凡相遗橘,写橘为桔,本此。”显然,为了追求“大吉”而“写橘为桔”,是一种故意亵渎语言文字的行为,不足为法。也就是说,“桔”不能等同于“橘”字,把已经成为潮州名牌特产的“老药橘”写成“老药桔”,无异于自毁名牌,亟待匡正。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晓珊)记者近日从有关方面获悉,近段时间以来,潮州市充分发挥民资侨力等资源优势,全力抓好外资引进工作,不断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