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丑”宗师谢大目

揭阳日报 2018-12-19 11:43

《周不错》剧照:谢大目饰周不错,陈惜华饰周玉花。

1960年谢大目在汕头戏曲学校为学生授课。

□陈泽楷

在潮剧史上,谢大目是一位绕不开的人物。在我很小的时候,常常听到父母提及他的名字,说他是我们家乡走出去的潮剧大师,语气中无比的自豪;后来,接触过不少潮剧名流,每当说起其人其事,人们无不肃然起敬,对其推崇备至。摭拾儿时的零星记忆和人们的娓娓讲述,这位戏曲大家的传奇式人生已跃然纸上。

不可磨灭的艺术造诣

1885年,海阳县金石(今属潮州市潮安区)仙都乡大谢村一户人家中生下一名男孩。这孩子长得机灵活泼,双眼炯炯,十分惹人喜爱,识字不多的家人为其取名“大目”。潮安是潮剧的故乡,金石乃人文名镇,得家乡山水之灵气,谢大目自小天资聪慧,无奈家境贫寒,13岁时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卖身到戏班当童伶。俗话说“父母无志气,卖囝去做戏”,童伶虽苦,可有口饭吃,总比在家饿死强。不承想,父母这一“无志气”之举,日后却成就了一位潮剧泰斗!

卖入戏班的谢大目最初在八顺班,尔后又辗转到中一天香、杏花天、老正顺、老怡梨春班,初习老生,后改学丑行,拜潮剧名艺人方溜为师。方溜是晚清时期蜚誉潮汕的名丑,以《闹钗》的精湛表演闻名。刻苦好学的谢大目深得师父青睐,得授真传,经一门深入,博采众长,表演上自成一家,多有独创,尤其是其扇子功、腰腿功和念白功夫炉火纯青;项衫丑、官袍丑和踢鞋丑的表演堪称一绝。凭借极高的艺术造诣,早在解放前,谢大目便在潮汕、闽南和东南亚地区享有盛誉,即使放到全国戏曲界,也是数得上名的大“师父”。他的艺术,今天的年轻观众或许感受不到,也难以说出个“子卯”,不过,对看过他做戏的人来说,却是一直念念不忘。直至今日,一说起他扮演的《闹钗》的花花公子胡琏、《失印》中驼背瘸腿的洛阳县令、《双睛盲》中亦庄亦谐的瞎子以及《藏楣寺。偷法》中的和尚等丑角人物形象,无不眉飞色舞,滔滔不绝。谢大目艺术之高超,从他弟子身上也可窥得一斑。他桃李满潮汕,名师高徒,调教出来的学生几乎都成名成家,包括蔡锦坤、李有存、李钦裕、李廷波、陈邦沐、柯立正、周芝圃,等等,一个个都是潮剧界响当当的人物。

谢大目正直善良,疾恶如仇,一生经历颇具戏剧性。他蹲过牢,罢过工,教过戏,办过剧团,做过小贩……可谓是“十八棚头做到透”。不过,他的被捕并非干了“坏事”,而是为童伶伸张正义、主张人权有关:1925年,年届不惑的谢大目参加梨园工会,因不满戏班班主压迫,率众罢工,勇敢与封建班主作斗争,结果,恼羞成怒的班主通过警察将带头“闹事”的他给抓起来……1939年汕头沦陷后,谢大目逃往香港,翌年与潮安老乡——另一名教戏林如烈创办香港第一个潮剧团,香港沦陷后,返回家乡,以做小生意谋生。直到解放后落实政策,年近古稀的谢大目才重出江湖,回到潮剧队伍中来。他积极参加戏改和行当研究、教学工作,时而登台演出。这帧《周不错》图片,便是他1961年参加由广东潮剧院、汕头专区戏曲研究会和汕头戏曲学校联合举办的潮丑表演艺术发掘、整理活动时拍下的,时年已76岁高龄的谢大目登台作示范演出,在剧中扮演算命先生周不错,人物栩栩如生,充满乡土气息,尤其是表演瞎子走路、吃粥、吸烟、卜算等动作惟妙惟肖,为剧种留下弥足珍贵的演技艺术资料。

琦行劭德感动后人

谢大目不但艺高而且德劭,为潮剧倾注毕生心血,对他来说,只要剧种需要,一切皆义不容辞。

1956年“汕头专区戏曲演员学习班”(汕头戏曲学校前身)成立后,请谢大目前来执教,已届古稀的他一口应承。“转身”为园丁后,谢大目认真总结表演经验,形成系统的教学课程,对学生倾囊相授丑行本领,悉心培育剧种后人,被誉为潮剧“三块宝石”之一的《闹钗》,便是其亲传的。说起来,其中还有一段“古”。

1956年,广东省潮剧团成立,从六大班抽调艺术骨干,并将《闹钗》确定为重点发掘剧目,邀请谢大目出山传承。谢大目与弟子蔡锦坤,认真梳理剧目,对表演进行一番设计再造,去芜存菁,把原本“重科”等地方通通去掉,取而代之以新的动作,融入大量“扇花”和木偶表演,经过1个多月的闭门重塑,将整折戏定格下来。次年,蔡锦坤携该剧晋京,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一举轰动京华,剧中30多种法式的扇子功和绚丽多姿的水袖表演,变化多端,让人叹为观止,由此吸引了昆剧、川剧等剧种的丑角演员前来交流学艺,成就一段梨园佳话。经过谢大目与弟子的共同努力,《闹钗》成为潮剧项衫丑首本剧目,20世纪70年代末由蔡锦坤再传给方展荣,后来方展荣又传给陈喜河、谢继顺等,数十年来屡演不衰。

谢大目对待艺术可以说是“毫发不爽”。他常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告诫弟子要勤学苦练,保持动作的规整精准,练功时,一招一式,手把手地教,光一个站姿就要反复练习百几十次,直至完全定型下来;一折《闹钗》, 45分钟的戏,一教便是一年多。李廷波、陈邦沐等,提起当年,仍记忆犹新。这种严苛,让弟子们终生受益,即使是几十年后,他的弟子一个出手,一个台步,依然不变形,不走样,保持一种特有的“范”。谢大目还要求学生要做到一行专攻,多行发展,拓展艺术才华。生活上,对学生又多照顾、疼爱,在戏校当老师时,谢大目每个月分得3斤猪肉,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老人家自己舍不得吃,总是将肉让给学生吃。在他眼里,学生就如自家儿孙一般,十几岁的孩子正值长身体的年龄,加上平日练功体能消耗大,极需营养,于是把肉熬成汤,分给学生。这份深厚的师生情谊,让他的学生对师父一直心存感恩。德艺双馨的谢大目由此深得拥戴,不少学生都以他为荣。

身为大师的谢大目生活简单俭朴,他独自一人在汕,夫人孩子都不在身边,平时一心都扑在艺术上,直到杖朝之年才回乡颐养天年。晚年的谢大目身体轻健,精神矍铄,那时候,方圆十里,平时难得一见其“真容”的乡民,不时前来家门口一窥名人风采。1978年,鲐背之年的谢大目驾鹤西去,一代大师殒落,艺德风范长留。

新闻推荐

“潮丑”宗师谢大目

▲1960年谢大目在汕头戏曲学校为学生授课在潮剧史上,谢大目是一位绕不开的人物。在我很小的时候,常常听到父母提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