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凿刀雕出30年匠心 记湘桥区文园木雕艺术馆馆长卢进文
本报记者吴冰
16岁学艺,30年坚守,凭着一把凿刀,他苦修一门技艺,在潮州木雕中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崭新天地,作品在国内大型展览中屡创佳绩,获得木雕收藏爱好者的好评和青睐。他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木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湘桥区文园木雕艺术馆馆长卢进文,近期,他获评第二届潮州市“最美工匠”荣誉称号。日前,记者专程来到文园木雕艺术馆采访他。
灰砖青瓦、绿荫遮掩,清晨的市区中山路显得幽深寂静,卢进文的木雕艺术馆就坐落在这里。穿着休闲装,脸上有着憨厚的笑容,46岁的卢进文将我们引进屋内,泡上一壶潮州工夫茶。冲茶间,记者留意到卢进文的手指上长着一些茧子,有的甚至破了皮,显得有些粗糙。
“我们家族四代人都是木雕艺人,16岁的时候,我就跟着家里长辈学习木雕技艺,从绘画、磨刀、刀功,到执刀雕刻。”卢进文回忆说,那时候,木雕是一门生活的手段,也是一门“又苦又累”的活,他主要跟着父辈从事民居建筑木雕构件修缮工作。“学习木雕最难忘的就是磨刀,刚开始半天都磨不好,手经常磨破。枯燥又辛苦的磨刀,让我有些心浮气躁。”卢进文说,每当这时,爷爷总会板起脸孔严厉教育他,有时甚至当头就是一巴掌,直到他能将凿刀磨好。
父辈的严厉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卢进文26岁时,听说潮阳县有庙宇要修缮木雕构件,经人介绍前往。负责人刚开始见到卢进文,便觉得他年纪太轻,担任不了木雕构件的修缮工作。直到看见卢进文向他展示的一纸画稿,发现构图设计很有想法,当即拍板让卢进文负责修缮工作。
卢进文告诉记者,潮州木雕艺人间,向来有“斗艺”的传统。所谓“斗艺”,即是雇主请来两班木雕师傅,在同一座建筑物中,于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自工程,从中发现哪一班师傅的技艺更加精湛。由于卢进文装修出来的木雕构件线条、轮廓等较为精美,因此得到雇主的赞赏,多次在工期未结束时就把全部工程交给他。“正是有最开始的刻苦锻炼,才有了今天对每一件作品品质的追求。”卢进文说。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木雕这门传统艺术陷入了销路不畅、人才凋零的困局。匠人们生活艰难,不少艺人纷纷改行。“起初我也想过转行,但因从小一直接触木雕行业,干熟了,不想自家技艺就这么断了。”卢进文说,所以他选择了坚守。2003年,卢进文萌生了开一家木雕店的想法。但开店需要大量资金,又恰逢其母亲病重,生活拮据,家族里几乎没有人支持他。卢进文顶住各方压力,毅然决然筹备开店。他一边接活,一边筹备开店,日子过得既拮据且忙碌。
2008年,卢进文的木雕店终于在市区开张了。事业刚刚起步,现实的考验接踵而来,他从未退缩。几平方米的店面没有窗户,异常闷热,他就开一个窗透气;接不到客户订单,他就专心搞创作。渐渐地,卢进文凭借精湛的技艺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客户开始上门订货,他的第一件木雕作品就卖了7000多元,有一位客户曾一次性将他店里的木雕作品全部买下来,这让卢进文受到极大鼓舞。
“木雕的传统形态,能较好地保存其原汁原味,但同时也制约了木雕技艺的发展创新。”卢进文认为,木雕产业要取得发展,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创新。为此,他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参加各种艺术展览,尝试将西方美学、国画等融入到潮州木雕中。“潮州木雕的特点是密集的,排满了图案,创新后,图案布局更加符合潮流。”卢进文说。
“花鸟鱼虫”是卢进文表现其艺术技法拿手的题材。其作品《双凤迎春》在2013年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获得中国工艺美术传统艺术“金奖”。
对于从艺30年的最大感悟,卢进文说,木雕技艺从业者需要有一种坚持与耐心,这就是“工匠精神”。潮州木雕艺人历来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承技艺,卢进文希望未来能培养出更多新生代木雕艺人,传承前人的木雕技艺,融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让潮州木雕这一传统技艺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扬。
新闻推荐
□杜联平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潮州也和全国一样,旧貌变新颜。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