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补 冬季养生主旋律
陈锦荣
从“立冬”到“立春”,是每年农历规定的“法定冬季”,而冬季由于气温低,对于一些历经夏季食少、出汗多,工作压力大以及喜欢熬夜的人来说,是一个应该好好休养生息的季节,尤其对于一些进入农闲的乡下人,更可借此时间进行调理身体,以便来年再下田耕地。
为了做到冬季科学合理的休养生息,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冬季休闲时间“进补”,因为此时进补正“当时”。
首先是食补,因为潮州人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而且冬季人们的食欲与胃肠吸收能力都比较好,因而是冬季进补的“首选”。
冬季的饮食,应该在平衡饮食(即一荤一素一菇,荤为鱼肉,素为菜蔬,菇为香菇或生草菇之类)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三高”(即高脂肪、高蛋白、高糖)的食品,因为冬天除了要补充夏天失去的营养外,还要准备用于防寒和能量的“收藏”。
冬天进补,可以根据个人身体和经济的情况,进食一些海参、鱼胶,炖食时,可选用羊肉、狗肉、鹿肉等温性食品,或是用火锅形式进食。
酒类饮料比较温热,会饮酒者也可适当选用温补之酒(最简单是的自制米酒、糯米酒、荔枝酒、桂圆酒),可起着温脾肾而健身的作用。
入冬主要服用温补之药。
冬季是药补的好季节,对于虚弱的人尤其适应。中医有“秋冬养阴”之说,所谓“阴”就是一些补益之食品与药品。利用冬季进补,主要是一些参茸补品。当然,在温补时,要来一个“先清后补”(即先清理体内的积火),或是在温补时讲究一下配搭方法,如对于药性温的红参、高丽参,可考虑切片浸蜜后嚼服,或是用麦冬煮水后加入红参炖报。
当然,还可以在药物中加入一些肉类作“药甲”,来一个“以形治形”(即补筋骨肾气者,用杜仲、鹿茸、海马加入猪脊骨即腰龙骨,为补脑,可用天麻、当归、白芷加入鱼头髓或是猪脑、羊脑;为强壮筋骨也可用巴戟天加入鹿筋、鹿鞭、牛筋、牛鞭、猪脚蹄等炖煮)。
潮州人有“饱食不如饱睡”的说法,也符合一年四季“冬藏”的规律(有些动物还有“冬眠”的习惯)。因此,利用冬天睡多些觉也是其中的“一补”,尤其对于一些退休老年人,尽量不要早起,多睡些觉,或是在睡前用温水或是放有温补药物煮液泡脚,可以提高睡眠质量,也算是一种睡好觉的“补药”。
精神营养也是一种对人体精神的“补益剂”。
食物与药物补品虽然重要,但利用冬天给自己来一些“精神营养”也很重要,例如利用冬天的休闲时间,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唱歌是一种很好的心肺按摩,可以增加肺活量与血循环,还可以避免抑郁症的发生;跳舞与散步也是一种让身体处于休闲的运动状态,让自己体内的气血流通,少生疾病;如今提倡的旅游养生,在冬季尤其重要,因为冬季出门少流汗,走一走动也可以提高体表温度,改善胃肠功能,更重要的是可以陶冶自己的心身,显然是一种“精神补品”。爱好书画和收藏的人,可以利用冬天休闲,用笔杆子寻找艺术与生活的乐趣,就是玩收藏,也可以激发自己的情趣,是一种“有补提精神”的活动,还可以防止“秋愁”的发生,还有,冬日晒阳光,是一种补阳补钙的免费营养。冬日的太阳暖洋洋,老女老少都可以在阳光的沐浴下,借着阳光来补补身体,因为阳光在体内可以产生更多的维生素D,有利于钙的吸收,是一种免费的补品。
总之,冬天的养生主旋律就是一个“补”字,潮州人所谓的“有食有补,无食空心肚”,和“有钱食高丽,无钱食北芪”都是有关补益意义的诠释。当然,补益不是对任何人都适应的,中医有“虚者补之”之说,身体不虚,或是内有积火积痰积湿积瘀,外有风寒邪气,或是消化不良者都不宜补。有些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只要调理好胃肠,健健脾胃就可以,也不必刻意进补,否则就会“拔苗助长”,出现所谓的补益反应和发育过快。
冬季的补也不是全都用温补,要视具体人的身体状况,选择补阳与补阴,除了有一些人身体属“热身”外,还有一些“阴虚火旺”型的,要十分注意,才能补益到位,补益中肯,收到预期的效果。
冬季补益还有一个缓补与峻补的问题,一般地说,缓补比较适合大多数人,笔者就有一个习惯,一到冬天,就进行“药膳夜补”,即用糯米加入红参、大枣、生姜成粥后,加入鸡蛋煮熟后,再加入红糖与糯米酒,每夜睡前1小时服用1小碗,连续1个月。笔者体会到,若有坚持,当年就少发生杂病,连感冒都少有发生。
对于妇女冬季的温补,可用中医著名药膳“当归羊肉生姜汤”作为汤剂或火锅,即可作为在养生学上,有“冬吃萝卜”之说,这也说明了冬季进补时,要注意不宜补益太过,而且要在饮食上适当吃一些可以解补药的白萝卜,也可以让体内消化功能得以调整,还可以顺气化痰,这也是中医传统的“补消结合”辩证法医理所在。
新闻推荐
好多年前,我的一个门牙生了蛀虫,治了一段时间,牙冠还是断了,只留下牙根,潮州人称为齿脚。医生帮我安了烤瓷牙,还算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