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年轻人期待的古城 探访在潮州古城工作生活的年轻人(四)
套题图片本报记者黄春生
载阳客栈创办人廖奕铭:
吸引年轻人回归留住“市井生活”
本报记者李欢欢
廖奕铭认为,古城旅游的最理想状态是七成当地人,两成游客,一成旅游服务人员。潮州主推的是文化旅游产业,游客来到潮州后希望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渴望深入旅游地各个角落“做一回当地人”。但目前的情况来看,古城区居住的人在变少,居住人群以老人为主,如果古城区居住人口继续衰减的话,游客这种体验就会大打折扣,古城旅游的魅力就会逐渐消失。
为了满足旅游消费者深度体验古城历史文化和潮式生活的需求,更好促进潮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廖奕铭希望能打造宜居环境,吸引更多年轻人在古城区生活。通过“补短板、提品质、惠民生”,加强基础设施、生活设施等硬环境建设,营造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人居环境,从而吸引年轻人的回归,留住市井生活。
在这发展过程中,也希望有关部门秉承规划先行理念,更加注重处理好古城保护与更新的关系,努力把潮州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旅游环境与生活环境相得益彰的历史文化名城。
牧韩旅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泓:
规范引导业态期待古城健康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杨燕芳
陈泓:我们其实一开始想着,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来等待古城发展,没想到潮州发展这么迅猛,不到半年就开始有了变化。2016年年底,大街小院开业时还是古城的第8家客栈,2017年,慢居客栈已经是第22家,木棉公馆第23家。当下古城客栈方兴未艾、不断发展,业态不断增加,许多败落闲置的旧民居都被激活了,现在身边要找老房子来改造的人越来越多了。古城民宿客栈数量倍增,业态增加,对我们从业者而言是好事。我们不是竞争关系,而是相互扶持、相互促进的关系。我现在非常希望东门街上能多两家美食店,将潮膳楼周边整个业态壮大起来。
目前潮州古城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发展空间。希望接下来政府能继续加强宣传引导,积极推进更多新业态发展,尤其是在政策性扶持方面,能提供更多资金免息贷款的机会。古城才刚开始,如果有资金我还想继续做下去。同时,也希望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规范业态发展,让我们这些正规合法经营的商家能享受到公平竞争的环境。最后,期待古城能健康持续发展,即使是旅游淡季,也会有更多人想到潮州。
时间轴书店CEO黄敏煌:
希望为人们建立一间精神超市
本报记者江马铎
大众日常传统的消费娱乐方式,都是逛街、逛超市、吃喝、唱K等。而随着消费的升级,需要带来观念上的变化。我们在潮州古城创办时间轴这样一个基于文化创意的平台,就是希望建立一间精神的超市,让到这里消费的人们能够静下来,放下浮躁的心情,体验、感悟古城慢生活。我们组织各种各样的分享会,也是希望能够一定程度提起人们的学习兴趣,促进深层次阅读,帮助大家走进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
现在市民的生活重心是新城区,我们在古城区创办这样一间书店,是新鲜事物,很多市民还不知晓,前来消费的仍以游客居多。未来像这样的平台,肯定还会不断出现。我们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主流媒体能够多多关注支持这种文化创意平台,加以宣传引导,让更多人知悉古城有这么一个精神去处、有这样一种文化体验模式。潮州有深厚的人脉资源优势,我们也期待更多本土和在外的潮州人,能够常常走进这里参与分享,带来文化知识,讲述各自故事,让时间轴能够得以发展,在促进阅读、传播文化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湘桥区旅游局局长李少珊:
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古城建设
本报记者陈翊
我这几年在区旅游局工作,看着越来越多的人才为古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好像看着古城在不断成长的同时,又不断变得年轻,这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希望能继续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古城的建设中来,让它保持住这种“逆生长”的状态。
我想对很多年轻人说,其实在古城、在基层并没有你想象的枯燥。当你来到这里,你会发觉这里同样是充满机会的一片天地。潮州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它是非常精致的,经得起时间细细打磨的。希望未来随着越来越多人才的到来,大家不仅仅抱着经济的目的或者是乡土的情怀,还能理性地、长远地为古城建设添砖加瓦。作为政府部门,我们也需要做好服务和管理,向游客、投资者、创业者传递信心,为古城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发展环境。
年轻设计师郭沛逸、丁佳霖:
做好牌坊街规划设置商家准入门槛
本报记者郑新培见习记者詹嘉鹏
近两年潮州旅游行业发展迅猛,为古城特别是牌坊街带来不错的商机,牌坊街成了香饽饽,从饮品店、手信店、街边小吃店、到客栈,各种商铺不断涌现。不过,商家不断入驻也带来一个问题——鱼龙混杂。特别是有的小吃店,店主经过简单的装修,再摆放几张桌椅就开始营业,有时还占道经营,与古色古香的牌坊街格格不入。还有不少店铺也因盲目跟风投资,经营不善,没多久便倒闭。
政府部门需要给牌坊街的入驻商家设置一定的准入门槛,制定严格市场准入制度,经营类型、店面风格、商铺位置等都需要有一定规划,彰显牌坊街的特色。像广州的北京路,并不是随意一家商家便可入驻,而是需要符合北京路的整体规划要求,店面装修符合北京路的商业定位,这一点牌坊街可以借鉴。
麦秆画工艺师郑烨娃:
用古城“非遗”文化激活古城旅游
本报记者丁玫
潮州的发展已经慢慢注入新血液,很多有想法有活力年轻人能守住传统,打破传统,古城将会有一个全新的发展趋势,我很期待它的变化。也很感谢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的平台,相信我们的城市会变得越来越好。
作为潮文化发祥地,潮州古城承载着实现潮州文化复兴和旅游崛起的希望,是传统文化的根。实际上我们可以利用古城丰富的“非遗”资源,将“非遗”资源制作书签、明信片等小文创产品,让游客将我们潮州的文化带出去,通过文创产品来助推古城文化旅游发展。此外,我们还可以将“非遗”跟古城建筑融合,让它们“活”起来。例如将一些公产房的老房子修缮,为匠人们提供非遗文创的基地或展示区,像福建的三坊七巷般。希望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加以重视,多关注这些有心传承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提供一些系统、全面的培训机会,让年轻的工匠们得到可以发挥的平台,为潮州的旅游发展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喜心斋”茶舍创办人周爽:
守旧后再创新盘活古城文化
本报记者李欢欢
要让古城成为一座活着的古城,需要做到守旧与创新、继承与发展。首先让古城区的建筑风貌得以保护,做到修旧如旧。同时,我们要守住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加以创新利用。例如潮州工夫茶、潮绣、潮州木雕等优秀非遗项目,积极鼓励和支持年轻人开发非遗衍生品,以创意激活产品,以文化提升产业走向市场,活态传承才能让非遗“长生不老”。以我自己为例,把“侨批”这一潮州特色文化符号融进了自己的茶产品中,来凸显潮州文化元素,把它变成流通产品,推而广之,变得更有生命力。
此外,还可以在古城打造一条精品街,然后充分发挥精品街辐射效应,活跃整个片区,让古城区得以发展。要严格把控这一精华地段商户的进入门槛,从而使精品街周边铺户跟随城市发展步伐,也进入高品质发展,提高古城整体档次,提升城市品质。让古城变得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又具有文化气息,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还需注入更多的“人情味”,使古城区更有魅力,让游客爱上潮州。
千年古城依然年轻
本报记者邢映纯
多少岁算是年轻?
做这个专题时,找对古城区各种业态较为熟悉的湘桥区委常委宋琳帮忙,谈及我们想采访的某位青年,他的回答很令我惊讶——“他不算年轻人,是中年人了。”那么,多少岁呢?“三十多岁。”那一刻,我终于明白自己有多老了。
然后,89年出生的古城文创工作者丁佳霖说,他是他们工作室的“老人”。其他人,都是90后。
走访微更新后的小巷,深入古城一间间茶舍客栈文创吧,我终于明白宋琳缘何会有那样的回答。古城现有47家客栈,其中,“老板”或经营者是年轻人的,占了七八成。30家茶馆舍中,这一比例占了八成。
感受最深的,还不仅仅是这一个个越来越年轻的创业者的面孔,而是他们生机勃发的思想——在郭沛逸等年轻人看来,一江两岸灯光秀的意义,不在于景色灯光设备本身,而在于它极大提高了潮州的聚焦度,成为这个注意力容易涣散时代的一个“打卡地”。当我很担心这个专题会成为某些店家的宣传平台或自我呼吁平台时,接受采访的年轻人,却更多地把话题聚集在:“古城的业态可以更丰富一点”,“希望民居客栈能更规范化”。较早参与古城民宿发展的廖奕铭强调原住民对古城长远旅游发展的重要性;30多岁的李少珊说了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希望古城发展,不仅仅是因为经济考虑,也不仅仅是出于情怀,而是因为理性。”
这一群在古城工作生活的年轻人,或许是受古城气息浸染,一个个都显得令人出乎意料的淡定淡然,并没有我预想中的愤青、张扬的气质。当我说出这一感觉时,比我年轻十来岁的陈泓笑着纠正我:不是啊,一开始就是这种性格。或许,也正是自身的这种性情,使他们选择了古城,并与古城气质相互影响。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这地方一代代人的打拼、营造,更会影响这地方的山水人文。想起广州老西关恩宁路(永庆坊)修缮加固工程施工总负责人欧阳仑的一句话:“历史文化老街的修缮更新就是要吸引90后、00后们有兴趣"到此一游",他们到这里体验过了,才能知道什么叫青砖屋、什么叫"爷爷父亲那一辈的房子",才能理解传承的意义。”年轻人的加盟,才能真正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而如何才算年轻,还是我们的编辑洪曼峰说得好:“年轻,不仅在于年龄,更在于心态。”相信有一拨拨年轻生命、思想的加盟,千年古城依然年轻。
总策划:江俊英蔡楚标总统筹:邢映纯
新闻推荐
枫溪区在景德镇市举办产业推介和人才招聘会 招才引智助民企创新发展
10日,景德镇陶瓷大学和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枫溪(景德镇)人才招聘会现场报名咨询。温亿中摄?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