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有灵且美

汕头日报 2018-11-03 08:21

每次到北京,我几乎都要去逛逛潘家园或琉璃厂,看看老书店也看看古玩铺,就是看一看,不一定买。我头一回去潘家园应是在二十年前,记不得当时去北京干什么,总之被一尊枣木达摩站像吸引过去。雕像三尺多高,额头隆起鼻梁高耸,下颏前探,蟠结成卷的眉髯使眼睛陷得更深,颧骨突出相貌奇古,让人想到他十年面壁的枯寂岁月。与精镂细琢的面容相比,下边的树根节瘤自然形成衣裳褶纹,有大匠运斤如风之感。记得在一本叫《造物有灵且美》的书里,有小段文字颇堪回味:“无论人与人,还是人与物,如果互相是对方缺少的那一半,那么两方终有一天会走到一起的。”我当时正有这种忽然遇见的感觉,虽手头拮据,还是向同来的朋友借了钱将它购下。

“大玩家”王世襄先生认为,古代雕刻无论年代早晚、身躯大小,只要有它自己的精神风采,予人美的感受就是有艺术价值的作品。那尊达摩当然不是什么老件,但我仍同等视之。我那时的书房很小,我与达摩可以说是真的“亲密无间”了。

我对木质的东西有着天生的好感,它温暖洁净,质朴而美,细闻还有淡淡的木香,让人的心与自然更加贴合。说到这儿,不免要把话题扯到故乡潮汕的木雕上。我小时在那些陋巷老屋奔来跑去,长大后方意识到自己原来奢侈地生活在民间的“博物馆”里。那些民居老宅的檐角、梁架、额枋、门窗、屏风、隔闪等,无不采用精美的木雕装饰,给人富丽的印象。还有庙宇里头大大小小的菩萨,什么王爷夫人、护卫的将军、侍候的婢女,虽然是木头刻的,但由于融进了人的感情和思想,便有了生命。它们庄严、肃穆、美好的形象,时时能唤起人们对于神明的敬畏与崇拜。

就像日常的一饮一啄,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当地饮食文化的传统与内涵,旧民居里的木雕也一样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所散发出的丰厚温润的气息,常常让人长时间感动。我想这大概就是艺术的力量吧?

多年前我去过潮州市铁巷的己略黄公祠,仅其中的梁枋、梁桁和柱间的金漆木雕就看得我眼花缭乱。至于梁架上的木狮子为何形态各异,我请教过当地专家,他们说是主人引入竞争机制的结果。具体说来就是聘请不同的工匠竞技斗艺,干活时用竹帘隔开互不窥视,待竣工后再请内行者评判,赢者获得高额奖金。

说起来潮汕木雕历史悠长,但真正发展起来却是清代弛海禁之后,红头船往返南洋,樟林港的崛起给当地人带来巨大财富,“望族喜营屋宇,雕梁画栋,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竟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大兴土木带动民间各种艺术的进步,相关的传说也随之而至,记不清是哪户人家,让工匠搭建一座杉木结构戏台,竟不曾使用过一颗钉子,均以卯榫相连接。主人提出疑问,领头的工匠也不解释,将一块卯榫连成的木构件当众丢入水池里,连泡三天三夜后捞起让主人拆开验看,连接处竟无水浸痕迹。这样的故事无文献可稽,不过很有意思,人们于是不厌重复地说着听着,一代传一代。

说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世上其实没有什么不好的材料,关键看你如何使用它。尊重和顺应材料的自然之美,以异而异、各异其趣方好。

大概5年前我搬到了龙华,书房大了些,便趁机把书桌和画案都换成了巴西花梨大板。画案长两米六七,15厘米的厚度,书案也近两米,花纹都十分好看。可惜的是,再大的桌面,再好看的花纹,都终将被越积越多的书本、器物所覆盖。后圃

新闻推荐

海春伟和余庆关笑谈18年合伙技巧: 目标一致分清“主角”和“配角” 做足沟通避免“合伙”变“散伙”

合作多年关系十分融洽的海春伟(左)和余庆关(右)。人生能有几个18年,两位汽修同行合作及合伙18年,既是缘分,更讲技巧。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