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中的“传奇”
由蓉子主编的《侨批里的中华情》新书首发式10月25日在潮州举行。该书由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老中青三代二十余位作者倾情营造,以文学之眼窥看侨批记忆,用一种“碎片化”、文学化的微观叙事,发掘和描写了一个个动人的侨批故事。该书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侨批,俗称“番批”、“银信”。作为粤闽侨乡与海外交往的特殊文献,是海外华人华侨与国内侨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它由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和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最主要的特征是“银信合一”,既有家书又有汇款凭证双重特征。
侨批广泛分布在福建、广东潮汕地区暨海南等地。其中,潮汕侨批是反映侨乡历史最完整、数量最多的民间文化遗存。据统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潮汕地区,依靠侨汇维持生活者占人口十之四五,有些乡村则达70%-80%。民谣描述:“批一封,银二元,叫妻刻苦勿愁烦,仔儿着支持,教伊勿赌钱,田园着缴种,猪仔哩着饲,待到赚有猛猛归家来团圆”。
“海邦剩馥”,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对侨批和侨批文化研究的盛赞。一方面,侨批不仅展现华侨华人的移民史、创业史以及潮人勇于开拓、守信重义、爱国爱乡的精神,更是研究海外华侨华人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档案文献。
从海外华文文学发生学的理论视角来看,我们能看到侨批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爆力”。早期以多种形式呈现的侨批携带着来自历史原生语境的宝贵信息,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多样的原生态史料。从侨批中自“无字”到“有字”的发展历程,发现华文文学的表现形态嬗变,并以此重构海外华文文学的起点,重塑华人文化的表现形态。
2013年6月,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是广东诞生的首项世界记忆遗产。侨批不仅见证了华侨的海外奋斗史,同时包孕着社会变迁、世代更替的鲜活记忆。它能带我们回到原生态的历史现场,体味早期远赴海外奋斗的华人原初的乡愁,传播海外中国人最早的、最鲜活的“中国故事”。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
新闻推荐
瞧瞧!这些有趣的桥!有的五音齐全懂音律,有的听到鸣笛会让道……
有的五音齐全懂音律,有的听到鸣笛会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