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子为何不上架

潮州日报 2018-10-24 12:16

不久前看到某都市报的一则报道,大意是:某地邓某养的几只鸡晚上飞到树上去栖息,还以惊奇的语气说:“记者和邓某观察了多日,竟未见一只鸡过夜时从树上跌下来。”

读完这样的报道,真教人有点感慨莫名:随着“水泥森林”的蔓延,城市以至乡镇的居民区,不但昔日的田园风光不再,连以往日常生活、相关书籍中常见、常讲的常识,竟也成为媒体“猎奇”的事物,岂非咄咄怪事?

国人养鸡的历史,年代悠久。三千年前的《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已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之语。“埘”是什么?汉·毛亨[传]曰:“凿墙而栖日埘”。李巡曰:“凿墙为鸡作栖日埘……避寒故穿墙以栖鸡。”可见,“埘”就是在墙上凿出的鸡窝,其目的是利于鸡避寒过冬。上古时代,墙壁多由“板筑”而成(潮人称“舂埤”),墙体很厚,故可凿洞作鸡窝,既可防寒,又不占用空间,可谓一举两得。

南朝·梁·刘孝威《鸡鸣篇》有句曰:“埘鸡识将曙,长鸣高树巅。”意为:栖息在埘里的鸡知道天快亮了(而埘的高度有限,不便伸颈高鸣),所以从埘中出来,飞向树巅,舒畅地啼鸣。从这两句生动的诗句中,可知古人早就对家鸡喜欢上树的习性了如指掌。

家鸡为何喜欢上树?

鸡属鸟类。在动物分类学上,鸟类是脊椎动物门中的一纲,依辞书所载,其总体特征是:“体温恒定,卵生,嘴内无齿,全身有羽毛,胸部有龙骨突起,前肢变成翼,后肢能行走。一般会飞。”其中,“后肢能行走”的前提是它们的后肢下方都有一双特殊的脚趾。趾有三个(胫下方后面横出的一趾别称“距”),每趾又分三节,屈伸灵活。趾前有尖利爪甲。趾爪对鸟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身体构件,其功能主要有三:一是能平展着地,支撑躯体,便于行走、跳跃;二是能攫取猎物,刨地取食,特别是猛禽类如鹰、隼等,爪甲无比锋利有力,能穿透猎物皮肉,攫捕升空;三是能抓住树枝等棍状物体,利于日间栖息及夜间休眠,且树枝远离地面,相对安全,这应该是动物进化过程中出于求生本能的需要。

从外观上说,除了猛禽的趾爪较锐利、巨大,令人望而生畏之外,一般的鸟类趾爪都较纤细,古人往往因此而“想入非非”,把它比喻为仙女的手指。晋·葛洪《神仙传·蔡经》篇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相传东汉桓帝时,仙女麻姑曾应仙人王远(字方平)召唤,降于蔡经家。她是一位美丽女子,年可十八九岁,手纤长似鸟爪。蔡经一见,心中念曰:“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王)方平知(蔡)经心中所念,使人鞭之,且曰:“麻姑,神人也,尔何思谓爪可以爬背耶?”大诗人李白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中因此而有“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的调侃诗句。唐宋潮州八贤之一的吴复古(子野)与苏东坡兄弟都有亲密交谊,苏辙《赠吴子野道人》中也有句曰:“道成若见王方平,背痒莫念麻姑爪。”鸟类在沙泥、雪地上行走时,趾爪又能留下酷似竹叶的痕迹。故相传汉字鼻祖仓颉受其启发,创制了状如鸟爪痕的书体,后人特称为“鸟篆”。总之,不管是文字、文学等领域,鸟的趾爪都能引发前人的不少联想与创造。

人类驯养家鸡的历史,源头久远,少说也得数千年。但与鸟类几百万年的进化历程相比较,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因此,鸟类的各种功能(自然也包括趾爪的功能),早已成为遗传基因而衍传于后代,虽驯养的家鸡也不例外。古人洞悉鸡之习性,故养鸡之法,代有记述。汉·刘向《列仙传·祝鸡翁》谓:

祝鸡翁者,洛人也。居尸乡北山下,养鸡百余年,鸡有千余头,皆立名字。暮栖树上,昼放散之,欲引,呼名即依呼而至。卖鸡及子(蛋及鸡雏)得千余万……

其中,“暮栖树上,昼放散之”,正是依据鸟类有“后肢能行走”,又有趾爪能抓住树枝、栖宿于树的特性而制定的科学养鸡法。祝鸡翁利用山下旷野养鸡致富,竟被目为“仙人”。一般农舍或城镇人家无此地利,往往在庭院中置搭鸡窝。而鸡窝中一定要架空一支木或竹棍,以供家鸡栖息、睡觉。这根棍子,北方人称“架”,潮人则称为“[~公式~]”。鸡栖于架[~公式~]上,北方人称为“上架”,潮人则称为“[~公式~](潮音读〈企〉)[~公式~]”。鸡喜啄食昆虫,故潮谚称“鸡[~公式~]无隔夜蚯蚓(潮语变读为<厚稳>),比喻眼前的机会不轻易放过。

同样属于鸟类,鸭子为何不“上架”呢?那是因为,鸭与鹅、雁、鸳鸯一样,属于水禽。为适应水域生活,脚趾间长出薄膜成“蹼”,就像船桨似的,利于拨水。《尔雅·释鸟》曰:“凫雁丑,其足蹼。”郝懿行<义疏>:“凫雁之类,其足趾有幕肉相连属也。”按,“幕”通“膜”,“幕肉”即肉膜。正是由于趾间有蹼“相连属”,利于划水却难于握住树枝或棍状物,所以,鸭子等水禽栖息时须伏于地上而上不了架。北方因而有“赶鸭子上架”的谚语,对此,《现代汉语辞典》有精准的解释:“比喻迫使做能力所不及的事情:"我不会唱,你偏叫我唱,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

如果有鸭子晚上飞到树上过夜且不掉下来,那倒真的是值得报道的奇事一桩。

新闻推荐

“潮文化”又将亮相央视 讲述牌坊故事 彰显潮人精神

本报讯(记者林宗楷)近段时间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记住乡愁》栏目组到潮州市取景拍摄纪录片,用镜头记录下潮州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