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山借水营造境界感染他人 著名画家龙瑞、袁学君畅谈中国山水精神和中国艺术文化

惠州日报 2017-02-17 10:28

▲龙瑞。本报记者李松权 摄

▲龙瑞作品《泗洲塔雨色》。 本报记者龚 妍 翻拍

▲袁学君。本报记者李松权 摄

▲袁学君作品《水岸生活》。本报记者龚妍 翻拍

今日下午,中国山水精神——龙瑞、袁学君山水画新春品鉴会在惠州市江北文昌一路华贸中心37~38层举行。著名画家龙瑞、袁学君的32幅山水画作将在这场文人雅集中展出。“古代文人多以雅集的形式交流画作,我们的品鉴会就是希望借鉴这种方式,与惠州的文艺界、企业界以及书画爱好者进行交流。”昨日,龙瑞、袁学君接受了《惠州日报》记者的采访,畅谈中国山水精神、中国画及如何弘扬中国艺术文化等。

龙瑞

把自然山水转化成心中山水

“中国山水画不仅是对风景的描绘,还涵盖了作者的情感和理想。”谈及中国山水精神,龙瑞认为西洋风景画注重对自然风光的描摹和刻画,是对光影、色彩、距离等形式语言的具体描绘;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的中国山水画则蕴含着中国人的山水观,内涵比西洋风景画丰富得多。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周易》中的三才之道,提出了人与自然休戚与共、和谐发展之道。龙瑞认为,这是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精神之一,构成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天、地是三才中重要的自然因素,道就是规律,结合起来就是中国人对于顺应大自然规律的重视。”而要把自然中的山水转化成每个人心中的山水,这其中就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色彩。

“家是每个人安身立命不可或缺的要素。”龙瑞说,中国人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家族的兴旺、家庭的和谐和传承。“对家国天下的重视也是山水画里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构成了中国人的山水观。”

从事艺术要善于格物致知

“中国艺术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的,中国人把艺术作为修身的重要部分。”龙瑞说。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而艺术表现的就是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人的学习和思想,往往都围绕做人、成人,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能人、贤人。而一个人有没有作为,则要看他在这个世界有没有留下精神方面的痕迹。“我们画山水,画任何东西,都是希望能够留下一些痕迹。”

龙瑞认为,在中国画中,格物致知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格物,就是内心要有一把尺子去穷究事物原理,这把尺子可以是道德理念,也可以是审美。如看待惠州的山山水水,要从风景、物质的范畴上升到精神的范畴,要从山水中提取审美的东西,然后要把这种审美通过中国画独特的笔墨语言表现出来。“惠州山不显锐,气候温和,植物茂密,再加上多年的文化积淀,是一个沉郁温润的地方。”

“在古人看来,艺术很少有专业的。”龙瑞说,现在有很多职业艺术人,而在中国传统中,艺术是属于所有人的,每个人都要有艺术的观念、审美的眼光,进而到整个民族拥有审美的能力。如惠州地区的瓷器、木雕、建筑等,都包含着这个地区历代人沉淀的艺术和审美。

“中国人的艺术更强调意象,不是具体描摹某个地方,而是把感受和沉淀画出来。”龙瑞认为,每个地区都有其人文积淀、文化习俗,会形成一种地方浓郁的艺术气息,而格物致知就是要善于捕捉这种气息。

龙瑞告诉记者,中国画画的是心象,心里的形象和外在的东西不完全一样。每个人的心情不一样,观察点不一样,表现出来的东西就会不一样。作为一个艺术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造境,将其一生的感悟通过绘画,借山借水营造一种境界,让境界去感染他人。

建议惠州加强国画艺术普及

谈及年轻人如何更好地学习、感悟中国画,龙瑞认为,首先要明白中国艺术门类的规律,提升艺术修养,通过艺术提升自己的人格。其次,还要理解画画是一种做人、修身的操练。《论语》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就是学习别人,而“习”就是操练,加以体会并运用到实践中去。“中国画的学习也是如此,艺术要不断地积累和体会、不断地提升。”

在龙瑞看来,坚持民族文化是特别重要的。不是多建点剧场、美术馆、博物馆就是有文化,文化是内涵,必须厚积薄发。“花30年可以打造一个城市,可是花300年都不一定能形成一个文化体系。”龙瑞强调,现在我们应该多积极正面地去提倡民族文化,且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要避免碎片化,要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谈及惠州的文化艺术发展,龙瑞建议惠州加强对国画艺术的普及,同时还要整合资源,培养美术精英。

袁学君

以古为师重开山水新境

“惠州不仅重视从外地引进人才,也让本地人才外出深造。”袁学君就是走出惠州进行深造的人才之一。从广州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后,袁学君一直在惠州文化系统工作,曾任惠州博物馆馆长。2005年,他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跟随龙瑞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师从龙瑞过程中,他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成为集研究与创作于一体的学者型画家。

袁学君早期的画风受到岭南画派的影响。在求学期间,他集中时间和精力,一边大量临习传统山水画经典作品,以打通南北宗山水的笔墨畛域,一边潜心研究古典山水程式,他的研究课题是《〈芥子园画传〉中的山水画法式研究》,其系统化的梳理与探索,起到了正本清源、返本开新作用。

长期以来,他还对黄宾虹、李可染等大家的山水画系统展开研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大量写生和创作,构建了自己的山水语言体系,形成了以湖山水岸、平畴绿野、沙汀洲渚为题材的创作风格。

有人形容龙瑞、袁学君是“四代一门”。因为袁学君是龙瑞的学生,龙瑞师从李可染,而李可染又是黄宾虹的学生,黄宾虹是近代中国山水画泰斗。

袁学君的老师龙瑞认为“袁学君山水画是走了一条正宗的专业路子”。袁学君山水画的创作路向大体可以纳入“师古开新”,但他又不囿于成规,他独特之处在于能够从“中西融合”的途径中吸取灵感和精神,以古为师而又重开山水新境,这种特征和倾向,既与他的绘画渊源是相适应的,同时又与中国画入古而不泥古的文脉传统相贯通,体现了他不蹈故常、独辟蹊径的创造精神。

希望在惠设美术类高校

据悉,此次品鉴会借鉴古人雅集的模式,以作品为媒介,与惠州各界人士围绕如何回归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推进惠州文化建设发展等问题进行交流。

袁学君说,本次品鉴会辐射范围较广,广州、深圳、东莞、潮州等地热爱中国山水画的人士也会前来参加,相信会产生良好的影响。据悉,这样的雅集在惠州也是较为罕见的。

“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厚、自然风光秀美,是历代文人骚客、艺术家喜爱的地方,现当代也有秦咢生、刘伦、单柏钦等书画名家。”作为惠州人,袁学君对惠州可谓十分熟悉。他告诉记者,本次能够和龙瑞老师一起在惠州举办作品品鉴会,他觉得非常开心。

“这次品鉴会仅仅是个开头,我们是为改变而来。”袁学君透露,惠州有很多热爱和从事中国山水画艺术创作的人,他们希望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他想整合资源,利用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等机构的资源,筹划在惠州设立一所美术类高校,届时可以把北京的师资、顶级的画家请到惠州来培育学生。

在筹划美术类高校的同时,想为家乡多作贡献的袁学君也在筹备 “龙瑞、袁学君书画人才美育培助计划”,由中国画创作研究院拿出一些资金,资助惠州的书画人才到北京等地深造,以繁荣惠州的文化事业。

学习中国画应“入常求变”

“"师古开新"是龙瑞老师对我的鼓励。”袁学君说,师古说的是师今人、师古人、师其技、师其心,是对古人智慧进行不断的梳理。”袁学君说,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宝贵的文化财富,比如《芥子园画谱》,就对他学习中国画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

袁学君认为,中国画入门是非常简单的,然而要成为书画大家,则需要从文化、思想、规律上不断修为,同时也要靠天赋和勤奋。一个画家最重要就是基础要好,还要能说、能想、能观察,这些都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

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袁学君常常强调要做到 “三通三明”,即要做到通古今、通中外、通道技,明事理、明道理、明画理。对于为何要强调这一理念,袁学君指出,因为现在很多人不想学习传统的技法,也不想借鉴别人,就想自己寻求风格。但他认为这只是在玩花样,不能称之为风格。“学画应当"入常求变",我认为常就是常态,就是按照原来的规律,也只有"入常"才能形成风格、才能寻求创新。”

人物名片

龙瑞,中国当代国画界领军人物,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画学会会长、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中国画创作研究院院长。

袁学君,广东惠州人,师从龙瑞先生,是当代山水画界的突出代表,现任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培训部主任、中国画创作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画美术馆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龚妍 慧敏)

统筹 本报记者程秋伊

采写 本报记者龚妍 程秋伊实习生徐慧敏

新闻推荐

金漆木雕“梦回明清”

明末清初潮州金漆木雕,镂通雕《郭子仪拜寿》大神龛大窗肚艺文多棱镜羊城晚报记者朱绍杰集合了锯通雕、叠浮雕的《吉祥、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