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认识你,但我谢谢你!” 实施《献血法》以来,中山市无偿献血达90多万人次,45人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爱心夫妻
携手无偿献血近20年
昨天早上,家住东区的林惠芳和丈夫陈锦棠一起来到市中心血站二楼捐献机采血。今年50岁的林惠芳是东凤镇人,她第一次献血是在20年前,有一次去菜场买菜,看到菜场旁边停着一辆献血车。林惠芳想起曾在电视上看到说献血一次可以救一个人,她毫不犹豫地挽起袖子去献血。
从此,她平均每个月都去献一次血,只要血站说血液库存紧张,她马上挺身而出。在她的带动下,丈夫陈锦棠也开始投入无偿献血之中。儿子18岁的成人礼,就是夫妻俩带着儿子去献血,他们对儿子说:“孩子,今天你献了一次血,对你来说可能是一件小事,但却能挽救躺在医院里的一个患者,这是一件助人又利己的善事,希望你能坚持做下去。”
为了保证献血质量,林惠芳和丈夫十几年前就开始运动,几乎每天凌晨4点多,天还没亮,林惠芳就来到位于兴中道的全民健身广场跑步锻炼,直到6点多回家。然后丈夫起床沿着孙文纪念公园徒步一个多小时,除了刮风下雨的日子,他们一直坚持运动从不间断。
几年前,这对爱心夫妻一起加入了中山市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每个周末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一起去步行街固定献血点做志愿者,为现场的市民介绍献血流程,科普献血知识,引导献血者有序献血等,经常一做就是一整天。
“无偿献血会刺激人体造血功能更加旺盛,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多种疾病。我们俩坚持献了20年,身体比同龄人要好很多,献血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林惠芳说,家里有30多本献血证,几个抽屉已经装满了。从今年开始他们每次献血就不再让工作人员填写献血证了。
据了解,夫妻俩坚持无偿献血近二十年,林蕙芳献血达127次,献血量达53800毫升;陈锦棠献血达99次,献血量达42600毫升。夫妻俩多次荣获全国、省、市无偿献血奉献奖。
●捐献骨髓后
收获众人点赞
“能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骨髓)挽救一名重型地贫孩子,对我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希望那个从未谋面的孩子能健康成长。”昨日,记者在采访41岁的黄思贤时,她这样说。
2019年,黄思贤在香港的表姐得了白血病,为了挽救表姐的生命,她采了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遗憾的是最终和表姐配型不成功。去年10月,市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给她打电话,说她和一个重型地贫患儿配型成功,问她是否愿意捐献。“救不了表姐,能救其他人我也愿意,这是一件充满大爱的事啊!”黄思贤没有片刻犹豫就答应了。
去年12月17日,黄思贤在血站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前往广州珠江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住院5天每天都要打动员剂,她像得了重感冒一样,持续低烧,全身关节酸疼,人也昏昏沉沉的。因为第一次捐献她心里很紧张、害怕,为了转移注意力,她把笔记本电脑放在床头,一边工作一边打动员剂。第六天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她休息了一晚就回到中山。
“妈妈你很伟大,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14岁的女儿紧紧拥抱了她。“你好勇敢!我们要向你学习!”公司里的同事对她说。
“我不认识你,但我们要谢谢你!感谢救命之恩,你的一个善举挽救了我的儿子,给了我们全家人希望。”黄思贤的手机里至今保存着患儿家属的感谢信,一想到自己的“生命种子”救治了一个孩子,作为母亲,她的心里充满欣慰和骄傲。
黄思贤一直走在大爱的志愿之路上,高中毕业时她就开始无偿献血,至今已献血达2300毫升。几年前她加入一个助学公益群,连续9年来一直坚持帮助肇庆封开县的十几个贫困孩子上学,每年捐钱捐物。
据了解,黄思贤是中山第39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她说,希望更多的人能成为中华骨髓库的入库志愿者,用自己的善心义举去挽救更多的重症患者。
●替受血者
感谢每一位无偿献血者
1998年10月1日,我国实施《献血法》,标志着我国无偿献血工作进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据统计,从1998年10月1日至今年6月12日,中山无偿献血总人数达902033人次,其中捐献全血达863899人次,累计捐献全血量达236吨,自愿无偿献血100%满足了临床用血的需要。中山连续11次被评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广大无偿献血志愿者的努力和奉献。
中山的造血干细胞工作站于2005年3月启动,截至现在,中山共有45位志愿者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挽救了45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白血病患者及重型地贫患者的生命。
葛峰在市中心血站工作了25年,见证了中山市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他1996年调到市中心血站担任血液检验人员,他说,当时中山很少人无偿献血,只有一个有偿献血的群体,存在一定的血液质量安全隐患。
随着国家《献血法》颁布实施,中山的无偿献血量和人数都急剧上升,献血量从《献血法》实施前的1.25吨上升到2020年的15.72吨,无偿献血人次由1999年的6232人次上升到2020年的50339人次,有效保障了中山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据介绍,经过23年的努力,中山市进一步规范采供血及临床用血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确保了血液安全和规范临床用血管理。全市形成了以公民自愿无偿献血为基础,高校、医疗卫生单位和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为补充的应急血液保障机制,充分彰显了这座博爱之城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和“血浓于水”的友爱温情。
“今年我们建起了中山市无偿献血科普宣传基地,下一步准备建一个无偿献血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让无偿献血走进学校,让下一代了解无偿献血,长大后也能加入这一行列,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市中心血站副站长葛峰表示,中山无偿献血量排在广东省前列,一批又一批爱心人士为无偿献血事业作出奉献,救治了千千万万个患者,但是这些捐血者和受血者却不认识,也无法见面。他们准备通过网络搭建一个桥梁,让受血者可以在这里心怀感恩地对捐血者说一句:我不认识你,但我谢谢你!
本报记者 周映夏
通讯员 梁玉初 阮天任
新闻推荐
中山市工商联发动多家商协会企业家献爱心 捐赠物资 “疫”不容辞
本报讯(记者黄标李丹丹通讯员刘瀚能)近期,再次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牵动着市民的心。连日来,中山市多个镇街工商联(商会)、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