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造只专注生产环节不可持续,丁力出席相关论坛时称 中山应成为国内大循环供应链的核心城市

中山日报 2021-05-25 07:16

丁力出席“从珠江新城预见中山未来”论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会给中山传统产业带来怎样的机遇?不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实体经济发展又将会遇到哪些挑战?地处珠三角洲核心位置的中山,在珠江三角核心区和大湾区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5月23日下午,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原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长、现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出席由市工商联等主办的“从珠江新城预见中山未来”论坛,与中山企业共同寻找答案。

文图/本报记者 黄凡 查九星

■及早应对经济全球化变局

丁力教授表示,企业发展要多留意当前一些形势的变化。当前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可能导致中国制造进入国际市场难度增加,但同时进口会变得更容易。过去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两头在外,出口订单源源不断,只管生产就有好日子过;未来一旦订单减少,企业不走创新之路,日子将会更难过。实体经济一旦不赚钱,便更容易脱实向虚,投向实业的资源便会投入到虚拟经济。中山发展也面临这样的痛点,要重新振兴实体经济,那么很多资源的投入,还是要紧跟实体经济,更重要的是要加入到“国内大循环”。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广东的繁荣、中山的发展,但今天经济全球化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他呼吁中山制造业要重视并认真研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改变当前产业普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模式,以应对变局。他还指出,当前中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或新型产业的引进,都碰到供应链不完整的问题,“这是我们工业化往上走必须补上的课”。

他表示,大循环是由“从货币到产品再到货币”一个闭环的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经济发展力量将主要靠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追求的是贸易的平衡。如果实体经济无法参与大循环,就容易陷入“小循环”——从货币到货币,实体经济发展便有脱实向虚的危险。他呼吁地方发展实体经济要认真领略“双循环”这一重要战略。

■对供应链补链

融入大市场

“中山要脚踏实地,要成为国内大循环供应链的核心城市。”丁力认为,中山已有很多令人自豪的产业。他说,多年积累的产业基础是中山安身立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补链,才能将优势做到极致。在他看来,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传统制造业是中山的特色。无论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或是高新技术新产业的引入,中山都要对供应链进行补链,才能形成自身的优势。当前中山的工业发展仅解决了工业化初期的一部分任务,有了生产线,产品成型了,但充其量是工厂车间,属于生产型企业,没有有效融入市场网络当中,更没有形成以自己为主导的供应链体系。这类企业对订单十分依赖,一旦没有订单便很危险,必须加快推动它们加快转型,从生产型企业转为市场型企业。

“现在说退二进三,还早着呢。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制造业。”丁力建议,必须抓住数字经济发展,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在政府的引导下,将过去单打独斗小而全的发展思路,转变为纵向分工及横向一体化的大而强的产业供应链。他同时建议,专业镇要打造国内区域品牌,用区域品牌红利普惠企业家。

新闻推荐

中山市中小学生田径锦标赛落幕 21项市级纪录被打破

5月23日,2021年中山市中小学生田径锦标赛在兴中体育场落下帷幕,本次比赛共有30人(队)次打破21项市级记录。本报记者缪晓剑摄...

 
相关阅读